摘要:面对特殊的地形条件,重庆轻轨的出现为城市景观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质量,营造具有山城特色的环境氛围,本文对重庆轻轨沿线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部分难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轻轨;景观设计;难点
随着重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现有的交通体系已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行车流量。于是,在有效空间里解决交通问题的轨道交通体轻轨出现了。高架轻轨本身拥有的巨大体量及线性关系,决定着它必然是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人们在享受着这种新型交通设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对其造成的景观影响问题也存在诸多争议。
景观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即人与所在的地点、空间及其行为、感情与观念的关系的科学。现代景观概念强调景观是具有空间性的,由相互作用的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以一定规律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一个平台。景观设计的基本意义就是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需要。景观设计师的终身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能与地球和睦相处。轻轨沿线景观是由轻轨主体、周围自然环境、沿线建筑、公共设施及人的活动等动态因素所构成的一个总的空间概念。它表示了轻轨及其环境作为人眼所看到的一种风景的特性。本文从具体空间设计着手对重庆轻轨沿线景观设计的难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1轻轨沿线环境现状分析
重庆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依山傍水,层叠而上,形成了典型的山水格局地貌。她既以江城著称,又以山城扬名。重庆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均海拔为400m。地势从南北两面向长江谷倾斜,起伏较大。
重庆轨道交通二号线———较新线,东起渝中半岛的较场口,西至大渡口的新山村,穿越渝中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目前开通区段,主要设立较场口、临江门、黄花园、大溪沟、曾家岩、牛角沱、李子坝、佛图关、大坪、袁家岗、谢家湾、杨家坪、动物园13个站点。全线运行为30分钟。如图1所示。
较场口至临江门部分,轻轨线路整段经过解放碑大型黄金商业区,对地表环境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全部为“地铁”似的轨道交通。轻轨沿线所涉及的景观内容主要是轻轨车站内部的环境装饰、休闲设施、隧道壁装饰导引等,类似于室内设计、夜景装饰照明。
黄花园至牛角沱部分,轻轨交通为高架路桥形式,沿途穿越了黄花园大桥、嘉陵江大桥和渝澳大桥。高大的混凝土立柱沿嘉陵江边缘,架于粗犷的江岸崖壁上。乘坐在轻轨车上居高临下,视觉观赏条件良好,来往的车辆、行人及江面船只等构成了沿线的动态景观,能够充分领略重庆的码头风情,体验山水城市的独特魅力。走到江岸边,高大密集的桥柱、轻轨柱和污水管道柱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往日江岸的亲和力消失了,越来越少的人来这里游玩。在高架轨道的下方往日是各种各样的土生绿色植物与突兀的山崖,如今由于桥体及高架道路的遮挡,植物的生长缺少充足的阳光,致使越来越多的植物面临死亡或者生命衰竭的境地。图2所示为紧邻建筑而建的轻轨。
李子坝至佛图关部分为爬坡路段。高架轨道穿越嘉陵江路,沿鹅岭公园北部,依山而上,四周全部为自然景观绿化,有部分建筑紧邻轻轨。在大坪区段,轻轨重新转为“地铁”进入山体过大坪,从袁家岗至动物园均为高架轨道,临架于城市干道的中心绿化带上方。周围建筑、行人、车辆已成为流动的景观因素。
整体看来,轻轨沿线经过的区段地形地貌复杂,景观类型多样,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归纳概括出了七种主要的景观类型,如图3所示。
图3的分类是为了能更加方便研究重庆轻轨沿线景观设计而进行的(特此说明)。其中,车站景观、轻轨本身以及沿线的各种建筑都是建筑景观。滨江景观和山体景观是相互融合的,差异在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滨江景观不仅包括了自然的部分,也有人造的成分。而山体景观也部分涉及滨江景观。各种类型之间相互关联,绝对地划分开来是不合理的。
2难点设计研究
作为一个大型的人工构筑物,轻轨对重庆的城市景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与国内拥有轨道交通体的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特有的山地地形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加富有潜力的设计空间,与其说有难度,不如说更有挑战性。从目前国内的轻轨景观设计发展来看,直接可供参考的案例很少。国内拥有轻轨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大都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与重庆的地形地貌特点差异很大。因此,必须结合重庆自身的地势特点,发掘山地城市空间的潜力,寻找出适宜的设计方法,建立自己的设计模式,以适应重庆自身的城市环境建设。
2.1山城地形条件复杂,轻轨穿越空间类型复杂,景观类型多样
首先,重庆轻轨多数是直接架于市区主要街道上的,这给昔日的街道带来了新的刺激和亮点,形成了新型的街道空间。据了解,重庆轻轨采用了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噪声低及景观效果好等特点的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十分适合重庆地区街道狭窄的特点。虽然高高架起的轨道线路占据的空间范围并不太大,但是,视觉上的障碍一时之间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给本身就显拥挤的山城街道带来了更多的压抑和沉重感。如何为人们营造理想的街道以及整个城市空间已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与此同时,观看视点的提高所带来的更大的视线范围要求街道两旁的建筑有更加协调、更富于变化的整体性。城市的第二轮廓线规划设计也被搬上了重要的舞台。
其次,重庆轻轨穿越了各种复杂地形条件下的自然景观。对自然的破坏是很大的,但也是难以避免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自古崇尚的理想场所,尤其是人类在迷失了自我之后,又回到了对生态环境的再度重视时期。在连贯、整体、随意的山体上修建大型的构筑物,其破坏力是不言而喻的。轻轨的高架立柱对原有的山地生态环境影响也是明显的。因工程建设遗留下来的建材废弃物连同混凝土结构的高架道路一起破坏了城市中少有的绿地。然而,有限的空间以及无限的人口增长造成了这种局面的无法避免。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寻合适的切入点,使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相互协调,使原始的自然环境与现代的建筑形态相协调都成为难点。尽力完善整体的相互协调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轻轨穿越的杨家坪广场是九龙坡区重要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在这里休息、娱乐、购物的人群络绎不绝。从现状看来,人们乘坐轻轨穿越广场时的感觉是兴奋而有趣的。轨道交通的到来为城市广场景观增加了新的看点。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里显得尤其突出。当轻轨穿越透明玻璃塔时,城市建筑与轻轨的巧妙结合更是突显城市的魅力。然而,高架路桥立柱的装饰与轨道下的广场空间如何设计得令人满意还有待从设计实践中得出结论。
综观整个轻轨沿线的景观特征,其实质也是城市整体展现的各种风貌。在人工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大城市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协调,或者说怎样真正营造好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大难点。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景观设计,都必须依据现实环境的状况和人的需要来决定。
2.2气候特征制约设计
重庆是一个夏热冬冷、气温高、雨季长、湿度大的山地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最高气温达43摄氏度。这些自然因素限制了景观设计的任意性。由于该地区的气候特征直接导致了许多吸热材质等不易用于该地区。再加上重庆建国以来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废气污染严重,粉尘大,酸雨多,势必造成景观设施管理难度大,维护费用高,设施容易旧等问题。设计中尤其要注意材料质量、性能和色彩的选择,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保证环境设计的质量,同时也是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
2.3高架轻轨自身具有很大的弱点
高架路轻轨体量大、占地多、路线长,在街道中间穿行,给人的压迫感强,对城市的影响大,尤其是对自然山体和滨江环境的破坏很大。虽然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对轨道交通体进行了诸多改进,比如说采用跨座式单轨列车(单轨占地宽度不超过3m),大大减少了用地面积,但是它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轻轨高架道路穿越山城狭窄的街道,对于本身空间就狭小的重庆街道而言,给人的压迫感更加明显。
减轻这种压抑感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对轻轨的高架支撑柱墩进行装饰。手法一是对支撑柱墩进行粉饰,掩盖它的混凝土材质表面。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色彩以及重庆的气候特征,对粉饰涂料进行选择。对支撑柱墩的粉饰不仅仅是要减弱轻轨高架支撑柱墩给城市空间带来的压迫感,同时也是为了美化环境,塑造新的城市景观。手法二就是利用绿化植栽,吸引人的注意力,分散对支撑柱墩的注意。比如,在支撑柱墩之间栽植适宜支撑柱墩高度的植物,尽量选择能够给人带来视觉秩序或者色彩刺激的植物(如图6所示)。然而植物品种的选择受到了极大限制。一方面,轻轨的高大体量对阳光的遮挡,形成了高架道路下方的阴影空间,致使喜阳植物无法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由于轻轨的安全行车要求,亦不能种植体量高或者枝节多的植物,有可能影响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设计师需要选择具有多种性能(喜阴、美观、防尘防噪且生命力强)易维护的适宜植物品种,以适应在新型的交通环境中成长。除此以外,维护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设计与管理想结合,才能真正保证不出事故。再则就是利用轻轨支撑柱墩有效地解决广告牌的安置,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场所特征,美化混凝土柱体,减弱高架支撑柱墩给人带来的压抑感,还能够增加商业价值,是一种非常可行的设计方法。设计时要求对标志广告牌做严格的数量、大小以及色彩上的限制,以此来达到环境的整体协调,给人以好的印象。
轻轨车体运行时的噪声对周围居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干扰。人们把超过50分贝的声音称之为“噪音”,会引起人的不适。据实测数据显示,轻轨以30~60km/h的速度运行时,产生的噪音在57.8—64分贝之间,超过了50分贝,它的干扰性是存在的。尽管轻轨沿线周边的环境噪音在71—74分贝之间,轻轨运行产生的噪声小于周边大环境,我们也不能否认小范围的干扰,如在局部地区有轻轨穿越居住小区或是直接进入建筑本身的情况,对于这种相对比较安静的居住区,噪音干扰尤显突出。轻轨穿越的外部空间设计想要吸引人,就需要避开噪声源。可设置背景声,如瀑布、喷泉的水流声等。既可淹没刺耳的噪声,促成相对安静,又创造了一种意境,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手法。
2.4视觉设计的多层次要求
山城特色的体现就在于人们有条件站在各种不同的、差异很大的空间区域去观看城市。这种地形的高差起伏变化同时也增添了景观的可看性。由于轻轨的出现,人们观看城市的视野范围更是大大提高。当人们乘坐在轻轨上时,由于速度很快,观看角度大多是居高临下,对景观细节要求不高,景观设计需要从整体上控制,讲究的是宏观效益。
由于观看视野的范围扩大,许多不曾为人们注意的城市废弃空间被发掘出来。对于一些老建筑、旧房子尤其要处理好屋顶效果。对于轻轨周边的人群而言,他们更多的是仰视轻轨,可能处在静态,也可能处在动态的情况下观看轻轨以及轻轨沿线的空间环境。这部分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空间的重要部分,要求更多地考虑人的需求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例如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对视觉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遮挡、装饰、美化处理,尽力打造干净整洁、素雅大方、具有城市品位的环境空间。在此,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征,保留原有山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如何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充分挖掘空间利用的潜力,吸引更多的人群使用(这种使用不仅仅是指满足交通功能上的使用,还指能够吸引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使用,诸如运动、休息、理发、按摩等等,如图8所示),并与城市整体协调起来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2.5景观要素设计的难点
在任何公共空间,人的活动都需要公共设施的辅助。对于经常性的、极具活力的空间,人的这种要求则更高。虽然轻轨的巨大体量是静止的,但是,作为交通体的性质,它还是给人以运动感,这样的感觉会影响到人们的活动倾向,人们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或者由于高架立柱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凝固、破坏自然的而不愿选择这样的空间来休闲娱乐。因此,在轨道下方或者近距离处,安置公共设施,使用的频率就值得怀疑了。设计师设计的巧妙之处即在于掩盖这种空间的不足,有计划讲实效地设计新型的城市交通空间(所谓有计划就是要多方面考虑设计,可以逐步地通过构想、调查、试探性的设计来渐渐完善空间。所谓讲实效就是要求设计要讲求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浪费,不盲目投入,而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此外,街道的宽度也限制了公共设施的安放。
公共艺术品往往是城市活力的展现。色彩丰富,造型美观的雕塑小品,各种各样的壁饰壁画都是人们喜欢的环境要素,它们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条件创造出艺术氛围的轻轨站场空间以及轻轨沿线重要的城市节点空间,在不影响交通功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请艺术家们创造一些简洁、现代、抽象、有趣的城市壁画和雕塑作品来美化环境,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
地面铺装是环境氛围营造的主要参与者,拥有朴素自然、美观大方的地面铺装的区域往往是人们喜爱的地方。局部空间统一协调的地面铺装更是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在轻轨高架轨道穿越的区域,我们可以设法利用周围自然的建筑材料(鹅卵石、废旧建筑的砖块等)来铺成自然随意的休闲小道,方便人们散步、娱乐等。不仅协调了混凝土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生硬关系,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
如果每天匆匆忙忙过往的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哪怕是瞬间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它不仅能够缓解人的疲劳和压力,也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了风采。
3结语
新事物的出现是不断的,新问题的到来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重庆交通未来的期望———轻轨来说,成为城市的新型景观,成为城市的主要标志,还需要在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从保护传统景观,尊重地方特色的角度出发,结合自然环境和已有的人工环境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在沿线和车站将构想的景观文化注入其中,把轻轨沿线建成展示山城特色和巴渝文化的美景长廊,使之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独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旅游热线,这对于树立新重庆形象,提高新重庆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公共空间,对挖掘城市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豪.中国传统造园中师法自然的设计原则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2000级硕士学位论文,2003,6.
[2]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