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传统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设计内涵的发展也趋于更加广泛和深入。工业设计发展至今,它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而是工程技术知识、人机工程学、人文社科知识、艺术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消费心理学等知识体系的多元结合。快速发展的工业设计行业要求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要从企业实际需要,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细化人才培养规格,结合产学研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
1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企业需要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得出培养思维的“手”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具有设计思维能力,掌握核心专业技能的务实型职业技术人才。思维的“手”即是在解决问题时的行为方法方式与手段,是在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为前提和支配下实施的工作行为能力。以专业技能(陈述沟通能力、物化表达能力)提升带动本质学能(设计分析能力、流程控制能力)提升。具体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1职业结构分析
a 第一层次“技师”,如“模型师”“建模师”等等,主要负责实施工业基础工作。
b 第二层次目标为“助理设计师”,能够熟练掌握工艺、熟悉设计流程、拥有创意思维的能力,这是本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
c 第三层次培养的是“设计师”,能够负责项目策划、组织项目运作、控制项目流程等指挥、协调、管理和控制能力。
d 第四个层次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就是学生独立成为经营者。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层次的人才需求更加适合高职学生。包括模型师、建模师、助理设计师等岗位。
1.2知识结构分析
a 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
b 英语达到“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水平。
c 计算机达到“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新编一级水平。
d 掌握产品设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
e 掌握产品设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程序与方法、加工工艺等。
f 掌握产品艺术的生产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g 开拓知识面,了解与产品艺术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知识。
h 掌握一些综合性、超前性的知识,及时了解新的设计观念、新的科学技术,并能和新的时尚等方面的知识结合运用。
1.3能力结构分析
a 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
b 有很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
c 有二维和三维计算机辅助造型的能力。
d 有绘制产品加工与制造图的能力。
e 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具备写作设计报告的能力。
f 有准确运用材料和生产加工的能力。
g 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h 有产品设计及管理的能力。
i 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j 有一定的阅读本专业一般外文资料的能力。
2 校企合作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的确立,明确了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就业的岗位层次和知识能力需求。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为载体,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骨干参与专业建设。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产品造型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顶岗实习。
2.1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首先要考虑到专业设置的需要,针对小专业方向合理选择合作企业。明确引企入校是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把企业单纯的作为商业化运作,应该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
经过了项目引入(单项)一企业驻校(交互)的发展,使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合作方式更加深入,由校企合作初级阶段“项目引入”进行的某个项目的单项开发,发展到企业将研发中心或部门直接设置在学校内的深度合作,共同建立驻校企业,使单一项目的校企设计项目合作,拓展到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要求与标准,共同联合制定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同时,根据企业用人要求,在部分企业中设立“驻厂教学与培训”,全方位立体式的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打造优质的员工。
以“岗位标准+模拟实训+项目设计”设定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内容从“项目”设计的资料收集、市场分析、创意表达、效果表现、加工图绘制文本制作等,一直延伸到方案投标的项目设计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强化了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材料特性等的理解,使学生在“项目”开发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2.2校企共建教学模式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现状、新产品研发方向及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方案,将教学中心转移到工作室和企业真实环境中来,带队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监控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具体模式如下:
(1)工作室制
具体表现为“四联合、三一体、两对接”的创新:加强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合作,以校内外工作室为平台,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实施教学、联合投资设备、联合开发项目。在工作室里执行真实的或者虚拟的项目课题,通过项目整合单元课程,课程负责人进行排课、协调教师团队的授课过程,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和项目的特点灵活安排课程,真正以生为本,提高教学效率。
成立项目实训工作室,通过实训工作室引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带动专业教学实训,以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进行教学活动。分阶段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设计师共同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校企互动教学的应用,体现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真正做到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产品设计实践者为中心,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普遍提升。
(2)进阶教学
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为原则,以问题为先导,以任务为驱动,构筑指导学生“如何去学”的主题教学方法,在这种模式下,重视学生要求,以学生积极参与为衡量标准,并将课内课外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突破课堂知识的局限,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优化“大专业平台、小专业方向”专业进阶式教学,实行“主题+项目”职场实训联动,在课程教学当中,以主题导入,以项目为载体,每个学期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循环,每个课程循环内有几个相互支撑的小系统,包含若干基础课程,解决一个层次的设计问题。每学期课程循环循序渐进,项目难度逐渐上升,课程循环从低级到高级呈螺旋式上升,不同课程环之间的课程保留一定的重复内容。这种方式将三年的总课程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完整的小系统,学生读完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就能获得解决该层次设计问题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和能力,保证了教学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3校企共建教学团队
学校与企业的一线管理者与资深设计师联合执教,按照岗位流程和阶段充分配置师资,以负责产品设计实训、实习和相关辅导,以完备的、多元化的师资结构对应相关的课程和企业实习,以适应教学各环节的需求。通过不同师资结构团队的组合,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又能在研发、创新等领域实现融通、产出。
团队成员不仅在校企合建的研发中心(基地)内进行教学,还深入企业进行专项课程教学与培训。专任教师长期与企业合作,拥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知识和企业实践的经验,对课程教学如何与社会项目结合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诸多的成果。这支专兼结合的师资教学团队,责任明确,优势互补,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4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外实训工作基地:
(1)引进业界生产性技术设备,引进业界生产性工程环节流程,将校内实训基地建成技术领先、融生产、教学、培训、鉴定为一体的工作室群。香港理工学院创建的工业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的工业实训中心等,都是校内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校内实训基地并融教学、科研、产业开发与人才培养于一体,不仅能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学校技术的产业化,因此是高职院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笔者所在院校就成立了工业设计工程中心,有了这个平台,学校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和企业合作,承接一些工业设计项目,将其穿插在教学体系中,带领学生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上更有真实性,不在只是虚拟的产品设计课题,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和系统完成设计整个流程的能力。另外工业设计工程中心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大赛,对于提升学校和学生的知名度起了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2)依靠合作企业,扩建完全生产性的、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基地。
英国最早提出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教育模式,,即实践——理论——实践。学生入学后,先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训练,然后回校学习二至三年的书本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去工厂企业实习。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更加近距离接触企业,实现学校毕业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同时校外实训基地也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选拔需要,部分学生可以在实习结束后留在企业继续工作,基地实现了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试就业一体化。不过校外实训学校应该配备相应的师资,不是单纯的放学生去企业工作,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 小结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工业设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确立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层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深层次的探讨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构建高职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完整性、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希望对培养服务与企业和经济的一线工业设计人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满足时代的需要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