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佚名
近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建筑业发展白皮书(2013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分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发展思路三大部分,对北京市建筑业2012年在市场交易、京外承包、工程造价、安全质量、科学技术、节能环保、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了总结,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在建筑业节能减排方面,《白皮书》指出,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成效突出,对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取得了较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并对上下游产业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健全完善标准体系
北京市开展了大量基础性、建设性工作,在建筑业领域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
修订并发布《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耗热量与能耗指标提高到节能75%的水平,比目前居住建筑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提高了10%,达到世界同类气候条件地区的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关于印发<北京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城镇建筑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将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应用的情况作为绿色建筑标识与各类优秀工程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并根据建筑功能特点,合理确定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类型。
《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散装预拌砂浆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市中心城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地区、全市所有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使用的砌筑、抹灰、地面类砂浆,应当使用散装预拌砂浆。施工现场不得设立水泥砂浆搅拌机,安置的散装移动筒仓应当采取有效的防尘和污水回收措施,提倡择优使用预拌砂浆供应备案产品。
此外,《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规程》、《带防火构造的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工法》等一系列配套标准规范的出台,为推动建筑业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面推动建筑节能
根据《白皮书》,2012年,北京市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共有19项,总建筑面积达265.2万平方米。其中,公建项目8项,住宅项目11项。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累计通过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的项目有42项,总建筑面积428.5万平方米。
在新建建筑节能方面,北京市共完成民用建筑节能与项目验收备案工程2584项、面积3218.34万平方米。组织完成新建抗震节能农宅21742户,采暖季平均每户节约2吨标准煤。
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2012年计划完成面积1000万平方米,实际完成面积1361.46万平方米。
在墙材革新方面,北京地区有203家墙材生产企业,总产量为50亿块标砖,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比例为95.6%,利用废弃物414万吨。
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方面,全年完成了65栋市级政府机关、258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数据的分析和804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建及22个抽样街道2490栋民用建筑的能耗数据统计,开展“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和四所高校节能型校园建设,全年大型公建单位面积平均电耗较上年下降3.1%。
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全市共有3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一体化示范项目完成验收,总装机容量2749千瓦。10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以及太阳能中温集热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两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化示范项目均获得批准,获得中央补贴资金8391.5万元,其中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光电装机总容量为19061千瓦。[论文网]
在农村住宅抗震加固改造方面,组织完成4户抗震节能综合改造试点项目;印发《北京市既有农村住宅建筑(平房)综合改造实施技术导则》,对抗震构造措施、保温节能改造、农宅综合改造竣工验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北京还不断加快开拓散装预拌砂浆和散装水泥应用市场需求。目前,散装预拌砂浆和散装水泥行业已呈现供需两旺的可喜局面。
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根据《白皮书》,北京将在建筑业继续纵深推进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及住宅产业化发展,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注重建筑业与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管理服务业的融合,促使建筑业对关联产业的优化升级更好地发挥带动效应。
一方面,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应用,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力度;实施建筑废物的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建筑原材料——建筑物——建筑废物——再生材料的循环利用模式。另一方面,完成1000万平方米既有非节能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任务,落实节能75%的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加快怀柔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等绿色建筑示范园区的建设,推进绿色建筑区域化发展;在商品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试点,加快完善涵盖设计、生产、施工等多环节的住宅产业化标准体系。
同时,依托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加强建筑施工对建材业、装饰装修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有序衔接;以建筑废物处理为出发点,扶持有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企业投资参与建筑废物处理和经营,推进建筑废物综合利用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以住宅产业化发展为主线,鼓励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物流等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联合体,加强技术交流合作,促进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产业的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