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清水河子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分析了清水河子流域水利工程的组成及常发生的洪涝灾害,指出防洪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渠道性,以期为该流域防洪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防洪工程建设;防洪规划;河道治理;清水河子流域;新疆玛纳斯
1清水河子流域概况
1.1自然概况
清水河子流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境内南部,天山山脉中段依连哈比尔尕山之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经86°4.20′,北纬44°9.10′~43°21.13′,东连新疆呼图壁县雀尔沟镇,西邻新疆塔城地区所辖沙湾县,南以天山分水岭以南之阿尔善山与和静县接壤,北与新疆玛纳斯县境内的凉州户镇相连。区域总面积2 594.7km2。辖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子哈萨克民族乡、新疆玛纳斯县旱卡子滩哈萨克民族乡。
前山冲积扇缘的旱卡子滩阶地气候干旱,冬季严寒漫长,夏季酷热、干旱,降水少,年降水量210mm,平均蒸发量为1 800mm,蒸发量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多年平均气温6.8℃;1月平均气温为-11.6℃,极端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30℃,≥10℃的积温2 901.2℃。多年平均无霜期158d,最长180d,最短140d,多年平均初霜期为10月3日,终霜期为4月24日。年日照时数4 446h,实照2 860h。全年太阳总辐射为513.30kj/cm2,光合有效辐射为359.65kj/cm2。降雨稀少,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清水河子乡属典型的山地气候,降雨充沛,山洪、地形雨经常发生,水利用率极低。区域内水利骨干工程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经多年运行,工程冻胀、冲刷、坍塌等现象严重。致使大部分灌溉水走自然沟谷,水资源浪费严重。
1.2社会经济条件
清水河子流域是以哈萨克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社会经济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兼一部分农业生产,总人口达12 702人。该流域属前山丘陵暖温带,是优质番茄的种植基地,有利于发展林果业,牧草生长,牛羊繁殖育肥。清水河子多年平均径流量1.303亿m3,旱卡子干渠总引水量4 924.00万m3,其中农牧业用水量4 728.93万m3,工副业及生活用水194.73万m3。旱卡子滩乡灌区用水均为地表水,缺水月份为6、7、8 月。
灌区内适宜种植小麦、水稻、油料、玉米、番茄、苜蓿等作物,至2002年灌区已形成了有灌溉面积1 866.7hm2的小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其中种植业面积1 533.3hm2,总产值2 188万元,农业总产值1 819万元,人均纯收入2 539.3元。2004年全灌溉区经济总收入6 788万元,财政总收入166万元。2005年清水河子灌区粮食种植面积占59.8%,经济作物面积占29.9%,牧草面积占10.3%,粮食作物面积比例高,牧草种植面积比例相对较低。
2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清水河子流域的主要水利工程包括:团结干渠渠首、煤窑沟煤矿、解放渠渠、清水河子河道沿线等工程。灌区灌溉面积为1 680hm2,属于山区中型灌区。解放渠1951年9月开工,当年11月竣工,全长12.5km,设计流量0.7m3/s,1972~1973年共修建了2座钢筋混凝土渡糟,配套建筑物24座,渠道设有简易闸门引水。解放渠主要解决贝母房子、红坑、坎斯瓦特等3个自然村460hm2农田灌溉和3个村2 000多人的人畜引水。渠道已运行50年,输水能力只有0.3m3/s。青年渠建于1959年,全长4.5km,设计流量1m3/s,配套建筑物共23座,担负旱卡子滩乡头渠村、东岸村、头墩台子3个村633.3hm2农田灌溉和2 500人的人畜饮水,大部分为土渠。干沟渠建于1979年,全长12km,设计流量为0.4m3/s,配套建筑物共18座,担负沙拉得、胡拉根、巴斯道180hm2农田灌溉和1 500人的人畜饮水。团结干渠建于1963年,全长42.5km,设计流量3.5m3/s,建筑物119座,担负清水河子乡3个自然村、旱卡子4个自然村的农田灌溉和7 000人的人畜饮水[1]。
3洪水灾害
清水河子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冬季降雪量大时洪水冲刷河岸,造成河岸坍塌、农田村庄被毁,威胁骨干水利工程及其厂矿乡镇安全;冲毁小型及临时引水设施,造成非涝即旱的局面;临时和小型的引水龙口又引主流近岸,进一步加重了对河岸的冲刷;洪水冲开河岸或顺坝,淹没大片的农田、村镇。
清水河子洪水的形成主要受降雪、气温和降水3个因素的影响,根据有限的水文资料记载,清水河子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不同类型的洪水,特别是夏季因高温导致的暴雨型洪水时有发生,因天山北坡为西来气流的逆风坡,气流被迫抬升后继而下降,故山区有丰富的降水,在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即可发生暴雨型洪水。
清水河子在1966年、1969年曾发生过2次较大的暴雨洪水及融雪兼暴雨混合型洪水,20世纪70年代暴雨洪水呈平缓趋势,峰值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进入80年代以来,新疆受全球性“厄尔尼诺”异常气候的影响,洪水的发生有其突发性和不规律性。其自然征侯表现为冬季山区降雪量大,夏季平原区降水量增多,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小区域范围内局部性暴雨频繁。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未,清水河子洪水径流量较70年代有所回升。
几十年来,清水河子河床沿线两岸,在无资金修建防洪工程的情况下,都是由沿河两岸各乡、场、站、厂矿、企业等部门,每年自发组织修建河床的险洪险段,作为临时应急的防洪工程(如:砌浆砌石、压铅比笼、压编制袋、打木排桩、压草靶子、机械堆石填筑护堤等),在遇到暴雨、洪水年,洪峰流量大的时候,就不能确保防洪任务,使临时应急防洪工程无法保证长久防护,加之清水河子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条件薄弱,无防洪管理措施和防洪规划,每当洪水来临时,也只能采取应急的防洪措施,因此,洪灾经济损失严重。
1987年7月23日清水河子上游因暴雨发生特大洪灾,最大洪峰流量190m3/s,持续35min,冲毁两岸大量居民住宅及单位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目前清水河子河床由于暴雨、冬季降雪量、洪水冲刷河岸,造成河岸坍塌,形成了一条宽30~50m的河床。
4防洪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无控制性水库工程
由于目前清水河子山区无控制性水库工程,大的洪峰不能被调控削减,直接进入灌区形成频繁的、大范围的灾害,河道沿线及其下游形成许多的防洪险工段。
4.2防洪工程设施简陋,抗洪能力差
多年来清水河子流域的各族人民与洪水灾害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修建堤坝,一次次地改建加固引输水工程,加固险工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去建设这些工程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再加上资金缺乏,工程标准低,现存的许多工程老化、破损严重,一有洪水即进入紧张的防洪状态[2]。
4.3防洪战线长,灌区各级政府和农民负担过重
每当清水河子发生10年一遇以上的洪水时,玛纳斯县及沿河各村镇都要组织大批的政策机关人员、农民、筹集大量的草袋、麻袋、铅丝和石料对河道几个险工地段进行抢修,参加抗洪的人员少则500~600人,多则数千人,使许多机关工作不能正常进行;青壮年农民劳动力参加抗洪,不但影响了农业生产,还要筹集物资,给当地政府和农民造成巨大的负担。
4.4没有统一的、完善的防洪规划
由于清水河子流径几个行政单位的区域,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单位各自为政,无规则制约,在建设防洪工程上相互扯皮推诿,障碍行洪,危害对岸。
5防洪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5.1防洪工程建设事关安定团结和稳定的大局
清水河子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大前提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如果不进行防洪规划治理,洪水灾害时时侵扰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秩序,吞噬着他们的土地、房屋、牲畜等财产甚至生命,这样就无法保证人民安心生产生活,对社会稳定埋下较大的隐患[3。
5.2防洪工程建设是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将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铁路、公路、民航、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缓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清水河子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核心地带,位于乌鲁木齐市和石河子市两大城市之间,近邻昌吉市,各项基础设施是清水河子流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同时也关系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稳定发展[4]。
5.3防洪工程建设是减轻当地政府和人民负担的需要
解决好防洪问题,可以减少流域内各级政府和人民在抗洪方面的投资投劳,减轻了当地的财政和百姓的负担,尤其是灌区农民的负担。
5.4事关流域下游大生态环境的大局
治理河道,大洪水能归槽畅通,有利于向下游输水和保护好下游地区的绿色长廊,防止沙漠化。
6结论
做好防洪涝规划,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灾害损失,而且可以保障流域目前和今后的持续、健康和协调的发展。新疆玛纳斯县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清水河子流域的河道治理,曾多次实地查看并召开专家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在2009年年初确定防洪工程的总体布局,提出今后3年的治理任务和建设方案,部署安排了一批前期工作基础较好的清水河子河道治理项目。必须指出,防洪工程属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工程巨大,尤其是初期投入较大,但效益明显且影响深远。为此,可申请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既可指导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有效治理,满足近期建设需要,同时对促进全面系统地开展河道规划工作,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从而逐步形成并完善防排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7参考文献
[1] 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97-101.
[2] 杨东方,王军,马洪涛.平谷新城河湖水系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分析[j].北京水务,2009(6):3-5.
[3] 杨芸.论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j].四川环境,1999(1):20-25.
[4] 朱灵峰, 张玉萍,邓建绵,等.河流修复技术应用现状及生态学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09(7):3221-3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