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了辉南县水质资源的优势,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水土流失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质资源;优势;存在问题;原因;措施;吉林辉南
1辉南县水质资源优势
辉南县位于吉林省南部,隶属于通化市。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5°17′~126°58′,42°13′~43°08′。北与磐石市隔江相望,西与柳河县接壤。主要河流有辉发河、三通河,大型水库有青顶子,小椅山水库。11个乡镇都有1个或多个小(二)型水库,有个人依地形自建的小塘坝几百座。尤以东南部水资源更为丰富,含有大量的矿物质、有机质等,金川镇、石道河镇、扶民镇有取之不尽的矿泉水资源,也是一个渔民之乡,其为粮食生产和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三角龙湾、辉发山古城享誉省内外。经过县委,县政府多个部门的努力,辉南县已是天蓝蓝、山青青、绿水锦绣、风光无限的好地方。
2存在问题
开展了水质监测,对水质资源中化学含氧量、氰化物、氟化物、大肠杆菌指数、氨、氮、钾和其他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监测断面为28.7 km,汛期水质差4级,非汛期及全年为劣4级,特别是下游受到重大污染(蛟河口段,氨、氮等超标3倍,化学含氧量超0.84倍),总体上看仅能达到农用水标准。饮用水必须采取物理、化学等措施加强保护,必须减少、消除污染,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
3水土流失原因
一是水利设施遭到破坏。1995年遇到百年的特大洪水,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小(二)型水库,都是20世纪50~60年代人工筑起的土坝,由于超负荷运行,水库淤积严重,多为病险库,暴露出防洪基础设施薄弱的主要问题。二是筑简单的小土坝。在山沟,群众为了多打粮食,开水田、种玉米,并因地势逐级拦截筑起小土坝。设施简单,一遇到暴雨,洪水就一泻而下,冲毁农田,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毁林开荒。种植玉米,必须要清除山地原有的树木、草皮和苔藓等植被(科学发现1株玉米每天要吸收2 l水),使地表层干燥疏松,在雨水的作用下更易造成水土流失,尤其是在25°以上的坡地,水土流失现象更是明显。特别是前些年,漫山遍野皆玉米,造成山无树木,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四是饲养方式陈旧,品种选择不当。养殖业的发展,使牲畜特别是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加,既损坏了林木又破坏了原有植被,有的乡镇还散养放牧绒山羊,其破坏力特别强,在牧区严禁放牧,该地区人们盲目引进,造成滩途、荒坡植被极速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五是生活垃圾、废弃物造成境河、辉发河的严重污染。特别是县城的生活垃圾,没有做到科学再生、变废为宝,而是原始地堆积、填埋,不作任何无害化处理。白色垃圾到处都是,影响了水的质量,在春秋两季,气味难闻,垃圾被风吹到河里、田间地头。另外,建筑物的垃圾及轻工业产生的三废得不到完全处理都影响了水质。六是观念陈旧。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多方位建厂、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也加速了水资源的利用,抱着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导致水质、水资源严重破坏[2]。
4 治理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组织。做到法律、法规人人皆知,特别是企业法人及经营者。水土保持及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其涉及部门多,包括农村、水利、环保、畜牧、财政等部门,开发、综合性强。因此,县、乡镇政府加强对水土保持、植树造林、抗洪抢险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并将其纳入县乡镇的工作责任制中,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责任、权利及义务。二是科学规划。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改造水利设施,要深入实际,政策引导,狠抓落实水库的加固除险工作。修缮堤坝护坡,整合资源、项目资金,统筹兼顾,发挥了最佳效益[3]。三是加大植被恢复力度。封山育林、管护并重,实行节水工程。封山育林工作是一个造合监督管护并重的工作。加强退耕还林的力度,以流域水土资源,生物资源的承载力为基础,从山顶到河谷、平原、滩途谁育林谁受益。退耕育林实行粮食和资金补偿,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林果、药材等生产,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只有封得住才能造成林;只有符合自然客观规律,才能使土地休养生息,水土修复得以保障[3-4]。四是改善人为活动,改变饲养方式。2010年上半年辉南县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境外,人数达6万多人,使其既有了增收渠道,又积累了先进的技术经验,为家乡建设创造了条件。
5结语
水质、水土保持,是新时期的重要国策之一。低碳、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与植被修复、恢复自然、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基础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草转化、饲养方式转化、法律宣传、监督管护、效益、监测等进行系统结合。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易于生产、生活的空间。
6参考文献
[1] 刘树奎,包蕾,尹亚秋.建平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48,251.
[2] 李根,何通国.德阳水资源短缺原因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1):108-110.
[3] 王新宇.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原因及应对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9):228.
[4] 李洪良,黄鑫,邵孝侯.农业水质性缺水的现状、原因和农业水资源保护[j].江苏农业科学,2006(4):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