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和水平低及周期长等问题,提出广泛开展环评法宣传 教育 ,加强环评队伍建设,提高环评人员的素质;把环评纳入总量控制轨道,突出浓度与总量同时评价,大众参与以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等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对策
1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分析
1.1 环境影响评价普遍存在滞后现象
环境影响评价是预测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研究。而在现实中很大一部分建设项目,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建设项目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是先评后建,而是边建边评,有的甚至是先建后评,个别的根本就不评。
1.2 环评队伍素质不高,环评质量差
环评单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环评人员专业素质差,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特别是一些乙级评价单位,问题就更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降低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意义。
1.3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长期拖延,收费偏高
一些环评单位自持唯我持证的老大思想,认为与建设单位签了合同就是煮熟的鸭子,不及时开展环评工作,迫使有的建设项目投资到位、土建开始,环境影响报告书还未编制,使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降低,环评的目的更是打了折扣。在收费上却是狮子大开口,严重影响了建设单位进行环评的积极性。
2 解决对策与措施
2.1 广泛开展环评法宣传教育,充分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态环境与人类 经济 活动的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关系的过程,在认识,掌握 自然 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产品结构的 科学 调整提供可能和机遇,国内外的实践都充分说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经济 发展 中没有充分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这一重要手段,以保证经济发展的科学合理布局,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达到既发展经济又不影响破坏环境的目的。
2.2 加强环评队伍建设,提高环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部门应严格环评单位的资格审查,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单位一律不予审批,严格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证书的 考试 和发放。对已获得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要制定考核办法,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对限期不整改,确又不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持证单位,坚决吊销资格证书,对于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2.3 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总量控制轨道,突出浓度与总量同时评价
实践证明,把总量控制内容引入环境影响评价,不仅可以深化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实用性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有效性、 科学 性,通过总量分析,可以明确区域允许的纳污量和评价项目的允许最大排污量,随着 经济 建设的不断 发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采用单位浓度评价,已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采取措施尽快推行浓度、总量双重评价制度,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污染防治措施,这不仅克服了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目标相脱节的状况,增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也有效提高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
2.4 公众参与要落到实处
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2月14日已正式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或利害团体的意见和要求,使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尽可能多的兼顾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能够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利益,尽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减轻或防止对环境的影响和侵害。应遵循“依法行政”的法治原则,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 法律 程序,严格落到实处。为此各级环保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
2.5 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急待解决的一个原则问题,首先要改进审批程序和审批方式,尽快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环保部门应组建专门的有一定任期的“环评审批”委员会,并建立相应的专家认定制度,由其负责技术性事项的查核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论证,并由其向环保部门和主管领导提出最终审查意见,以供审批决策,其次是国家应抓紧制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用和特定行业项目的审批准则,三是要完善审批程序,避免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审批走过场。一般来说,审批过程可分为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审批部门在审批之前,要组成初审小组负责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内容和有关数据、资料审查、核实,这是保证审查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