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 关键词】:废电池; 危害; 回收; 利用
【论文摘要】:废电池不仅会严重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同时还含有重要资源--有色金属,废电池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生存环境的破坏,也可以节约资源。我国废电池回收利用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是靠化学作用,通俗的讲就是靠腐蚀作用而产生电能的。电池主要有一次性电池、二次电池和汽车电池。一次性电池包括纽扣电池、普通锌锰电池和碱电池,一次性电池多含汞。二次电池主要指充电电池,其中含有重金属镉。汽车废电池中含有酸和重金属铅。 废电池看上去很不起眼,可是害处却很大。
一、电池的危害及污染途径
电池产品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酸、碱等电解质溶液和重金属的污染。不同类型的电池污染物也不同。
一般来说,电池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有zn、hg、ni、pb等重金属,铅蓄电池中的h2s04;各种碱性电池中的koh和锂电池中的iipp6电解液等。hg及其化合物,特别是有机汞化物,具有极强的生物毒性、较快的生物富集速率和较长的脑器官生物半衰期。cd易在动植物体内富集,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具有很强的毒性。pb对人的胸、肾脏、生殖、心血管等器官和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智力下降、肾损伤、不育及高血压等。zn,ni的毒性相对较小,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废旧电池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水系的ph值,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电池的组成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被封存在电池壳内部,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但经过长期机械磨损、腐蚀,使内部重金属、酸碱等泄漏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
电池→土壤→微生物→动物循环
粉末→农作物→食物→人体→神经→沉积发病
其他→水源→植物→食品→消化
生物从环境中摄取的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逐渐在较高级的生物中成千上万地富积,然后经过食物进入人的身体,在某些器官中造成慢性中毒,日本曾出现过的水病就是汞中毒。
有关资料显示: 一节电池产生的有害物质能污染 60 万升 水, 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烂在地里的一号电池能吞噬一平方米土地,并可造成永久性公害。 据估计,全球每年约有 320 亿节废旧电池被丢弃,而
三、我国废电池回收利用现状
㈠ 废电池回收处理存在的问题
1. 回收难。目前大多数国人还不具备自觉回收废旧电池的环保素质。
2. 处理难。仅回收,没有处理和再利用的措施。废弃电池处理技术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也是一个世界难题,特别是一次电池,原材料品种太多,增加了处理难度。
3. 经济 效益差。废弃电池回收处理作为一个产业 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除了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可行外,还必须在经济上可取。
㈡ 废电池回收处理情况
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 工业 电池铅蓄电池,其污染物主要为铅和硫酸,这类电池由于原材料单一,且多为大型电池,处理较方便,占电池总成本50%以上的铅 (铅化合物)可以重新回炉提炼,外壳多为塑料,也可再生,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该系列电池的回收已成为商(厂)家的自觉行动,废电池的再生基本不存在技术问题。我国已有一百多家 企业 ,虽然从事再利用的厂家较多,但专业工厂较少,大多是小型和土法冶炼厂和电池生产厂。这些厂一般只再生价值高的铅,对废酸(含铅的盐)、铅泥等利用价值不高的则弃入环境(一些专业从事废品回收的商业部门也只回收铅和塑料)。在再生铅过程中,由于技术落后,还会产生二次污染,如大量so2和铅蒸汽排入大气中污染空气,处理后的灰渣富集大量重金属,作垃圾处理,污染土壤。
小型二次电池目前使用较多的有镉镍、氢镍和锂离子电池。使用总量只有几亿只,且大多数体积较小,废弃电池再利用价值较低,一般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民用干电池是目前使用量最大、也是最分散的电池产品,国内年消费量近80亿只。主要有锌锰和碱性锌锰两大系列,还有少量的锌银、锂电池等品种。由于使用分散,回收难以管理,废弃电池再生成本较大。加上目前还缺少 科学 、经济的处理方法,废弃电池一般也作为生活垃圾处理。
国外对废旧充电电池普遍采取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处理,而对于废旧干电池,主要还是集中填埋。一些国家有干电池的处理工厂,但因处理成本过高,效益均不好,要靠政府补贴。我国的情况,目前填埋仍是最好的方式。回收技术应朝着降低成本、尽量避免二次污染的方向发展。同时走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电池之路:发展高能量、无污染的绿色电池,在制造之初就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控制在最小。从而使生产和再生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做到利于民又无害于民、无害于 自然 。
四、废旧电池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① 电池回收后无法处置,一般都采用堆放。堆放过程中电池有可能泄漏或有毒物质扩散。
② 由于电池的种类繁多,假冒产品多,也给电池回收带来了困难,有的电池是含汞电池,有的是含镉电池,有的以氯化铵为电解液,而有的则以氯化锌为电解液,因此建议生产厂家用统一的标准标识电池的种类及内含的主要成份,以便回收利用。
③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