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姆童年多舛,冥冥中也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细腻、敏感而又尖锐。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通过放弃社会生活、追求精神自由来摆脱困境。有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是个不负责任、道德败坏的人渣;也有人认为他是个十足的恶棍、恩将仇报的混蛋;更有人认为他就是个只知道画画的疯子、偏执狂。那么毛姆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本文将结合毛姆生平简要解析他的创作动机。
【关键词】流浪 抉择 梦想 现实
初见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不明白作者为何要把这两个毫不相干的名词放在一起做书名,于是带着些许好奇开始了阅读之“旅”。通读几遍下来,作者的用意也终于被我参透——月亮高高挂在天上,美丽却触手不可及;六便士再稀松平常不过,现实得人人都拥有。月亮和六便士分别象征着每个人心中的梦想和生活中的现实,然而这两者却不可兼得,究竟舍弃哪个保留哪个,是每个有梦想的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一、流浪——让漂泊的心找到精神的家园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先是放弃在伦敦令人羡慕的家庭、事业、地位乃至一切,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然而这个浮华喧嚣的 艺术 之都并不是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之地,反而成了捆绑他精神自由的绳索。于是他又辗转来到马赛,在那里潜心画画,不问世事。之后,他再次离开马赛,最终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小岛找到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在那里,他几乎不与外人交往,也不为生活琐事牵绊,创作了骇世惊俗的巨大壁画。在他患麻风病临死之前却命令岛上的妻子爱塔将他的尸体与巨画一起焚烧,似乎他对内心完美精神的追求和探索会随着巨画的盘涅而获得重生,重又开始追寻生命的意义和精神的完满,直到永远。可以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在流浪中寻找精神皈依,又在皈依中寻求精神升华。
在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发表时,也就是1919年,毛姆45岁,与西莉结婚已3年,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西莉根本不了解毛姆,而毛姆对她的虚伪做作也极度厌恶,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当时的西莉喜欢邀请伦敦的达官贵人到家中举办晚会,毛姆却不愿一个晚上接一个晚上地在晚会上消磨时光,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又起来写作。这些均被生动地移入《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也很喜欢宴请文人墨客。唯一不同的是她从未和思特里克兰德发生过任何争吵,他们的家庭生活“平静得像条小河”。在之后的情节中,毛姆也几次借思特里克兰德之口表达了他选择流浪的原由。
……我发现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入到我的工作上去……
无论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阿美,还是其情人勃朗什,都是毛姆妻子西莉的缩影。也正是为了摆脱西莉的控制和束缚,毛姆才在一战爆发后志愿到法国参加红十字会。在那里,他结识了年轻的美国勤杂兵杰拉尔德。那时毛姆已年过四十,杰拉尔德不过二十一二。毛姆口吃严重,而杰拉尔德能言会道,两人在一起正好形成互补。这对同志在之后的几年一起游历了
二、抉择——让梦想照进现实
思特里克兰德毅然决然地抛弃一切去巴黎学画,他那义无返顾、弃而不舍的精神更是令人钦畏。那么毛姆为何要把思特里克兰德刻画成这样似乎不识人间烟火、对绘画如痴如魔、举止粗野却又令人不得不崇敬的人呢?
我很怀疑……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就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一个作家,不仅是坐在写字台边才是从事写作,终日他都在写作,当他在思考时,在阅读时,在体验生活时,他都是在写作。他所写的是他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是他见到过的每一个人。他吃早餐时是在写作,他求爱时是在写作,这是一种无休止的工作。写作占据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思。”
“你一心一意想的全是你的创作,你可以为它抛弃一切,不对吗?爱情、宁静、悠闲、幸福,为它你可以背叛一切,对不对?你的创作总是高于一切。你已经为它献身;连你的灵魂都不属于你自己了……”
毛姆和他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调侃的说,就是现实中和虚构中的两个工作狂,本质是相同的——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永不停歇的追求。毛姆曾坦言说,他为自己的成功,哪怕是最微小的成功,都付出了代价。是的,因为10岁就成了孤儿、因为口吃、因为身材矮小相貌丑陋,毛姆从小就不被人疼爱,也不得不成为旁观者。于是为了弥补童年时缺少的关爱和应有的尊重,他拼命地想要成功,想要得到大家认可。然而,倾尽一切所换来的,只是“二流作家的佼佼者”,毛姆曾多次在公共场合自嘲地说。这句自我评价,在我看来,和曹雪芹的“一把心酸泪,谁解其中味!”几乎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毛姆并不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走火入魔般排除一切与绘画无关的事物。他没有、也不能完全摆脱现实物质利欲的诱惑。为了血洗幼年时因自身缺陷遭人白眼的耻辱,他竭力追求功名财富物质利益,以此来寻求物质和心理补偿。因此当成功唾手可得,他却反而更加觉得虚无贫瘠。现实和梦想就像水和火一样势不两立。他越是想要奋不顾身地追求梦想,就越是摆脱不开生活的枷锁,仿佛身陷沼泽,越用力挣扎反而越陷越深。所以他的矛盾和痛苦只能通过将思特里克兰德塑造成不为尘世所牵拌、不为世俗所沾染的精神高尚的 艺术 家形象来发泄,从而实现另一个自己,另一个真实的自己。
参考 文献 :
[1]陈果安.小说创作的艺术与智慧.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陈召荣.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