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工科论文 >> 环境工程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通信学论文   交通运输论文   工业设计论文   环境工程论文   电力电气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材料工程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化学工程论文
 机械工程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论文   建筑期刊   工科综合论文   汽车制造
浅谈土著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摘要:采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的生物技术,开展了华北濮阳地区石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实验。选择优化出的菌群包括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属、真菌类的青霉属、曲霉属;实验过程中,分别在石油含量为1820 mg/l、8625 mg/l、1 6950 mg/l污染水中加入了15%的优化菌群制剂。经过28 d、37 d、37 d的修复实验,三种浓度中石油污染物的最大累计去除率分别为5346%(28 d)、7087%(37 d)和5819%(37 d),和对照5%的净化率相比,加入优化菌群制剂显著提高了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温度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之一,30 ℃是该菌群的最佳生长温度,对油污地下水的修复效果最明显,浓度是影响石油污染物浓度的另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土著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温度;浓度
  
  1672-1683(2010)06-0056-03experimental study on indigenous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oil-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chen li1,2,zhang fa-wang1,zhang lin1,zhang juan-juan3
  (1.the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00,china)
  abstract: using optimized indigenous microbial flora biotechnology, we had conducted repair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oil-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in puyang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selected optimized flora include pseudomonas, micrococcus, actinomyces, fungi such as penicillium and aspergillus; in experiment process, add 1.5%'s optimized flora preparation into the polluted waters with oil content of 182.0mg / l, 862.5mg / l and 1695.0mg / l. after 28 days,37days and 37 days remediation experiments, the maximum cumulative removal rates of oil pollutants in the three concentrations are 53.46% (28d), 70.87% (37d) and 58.19% (37d). the temperature is one of the remediation affecting factors and 30℃ is the best flora growth temperature,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remediation effect on oil-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concentration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oil pollutants; in sterile contrast experiment, the removal rate of oil pollutants is within 5%, indicating slow groundwater oil degradation in natural conditions.
  key words: microbial remediation; oil;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temperature ; concentration
   石油开采过程中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垃圾堆积以及事故等都会造成油类经包气带进入地下水中,危害地下水资源[1-2]。国际上对修复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开展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地下水土污染“超级基金”治理项目[3-4]。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治理石油及其衍生物污染,欧洲一些国家也在此方面大量投资进行修复,并取得一定效益[5-8]。国内地下水污染较重,但大多侧重于对其污染物的成分分析以及对其迁移和转化进行模型预测的分析[9-11]。而修复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且大多集中在物理和化学方法[12-14]。微生物的方法研究技术近些年取得了明显进展。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机理是石油烃直接参与了微生物的生化反应,通过代谢作用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15]。
  本研究是通过对华北濮阳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与地下水调查采样,利用优化筛选出的各类土著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地下水石油污染的室内模拟降解实验,为现场修复地下水奠定了技术基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化学试剂: mgso.4·7h.2o、 nh.4no.3 、cacl.2、fecl.3、kh.2po.4、k.2hpo.4、kcl、(nh.4).2so.4、 caco.3、nacl、可溶性淀粉、蔗糖、乳酸、盐酸、琼脂、液体石蜡等,上述试剂为培养基和实验添加成分。石油醚、三氯甲烷等分析石油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原油:中原油田采油五厂油田地下2 400 m采出。
  培养基:新鲜马铃薯;
  菌种筛选水:濮阳地区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
  试验用水:蒸馏水(ph为72,tds为370 mg/l)。
  1.2 石油含量测试方法
  石油含量分析测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gb/t 57507-2006),最低检测限为0005 mg/l。ph值采用phb-3 型ph计测定,tds用ddb-303a型电导率仪测定。
  1.3 降解细菌的培养方法
  石油降解细菌的培养优选方法如下:地下水微生物细菌依照《水生微生物学实验法》[16],土壤微生物细菌培养采用《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17]和参考文献[18-19]介绍的方法,细菌初步鉴定用《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0]中的方法。

1.4 修复方法与步骤
  1.4.1 石油降解菌的分离与优选
  用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和富集培养基,对油田采油井周围石油污染地下水的样品进行菌种、菌群的培养分离,优化选择出降解石油污染的菌种、菌群。试验选择优化出的细菌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中的方法初步鉴定主要为:细菌类(a),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放线菌类(b),放线菌属;真菌类(c),青霉属、曲霉属等菌群。
 将上述选出的优势菌群,利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各类菌群培养3~5 d后,再按等份进行3~7 d混合培养,以便备用。
  1.4.2 试验步骤
  在150 ml三角瓶分两批次实验,每批次实验温度和石油含量不尽相同。第一批次(实验时间为2008年5月20日至6月17日)设3个温度梯度,分别为25 ℃、20 ℃、15 ℃,每个温度梯度下石油含量为1820 mg/l,以不添加石油为对照;第二批次(实验时间为2008年6月27日至8月12日)设4个温度梯度,分别为35 ℃、30 ℃、25 ℃和20 ℃,每个温度梯度下设两个石油浓度,分别为8625 mg/l和1 6950 mg/l。所有处理设7个重复。
  在121 ℃下,将三角瓶灭菌30 min,然后在每个瓶中加入20 ml用地下水配制的无菌培养液。在第一批次三角瓶中加入含1%石油的石油醚乳剂20 ml,与无菌培养液混合后用氮气吹脱石油醚,测得其石油含量为1820 mg/l;第二批次实验中,一部分三角瓶中加入含10%石油的石油醚乳剂10 ml,与无菌培养液混合后用氮气吹脱石油醚,测得石油含量为8625 mg/l,一部分三角瓶中加入含10%石油的石油醚乳剂20 ml,与无菌培养液混合后用氮气吹脱石油醚,测得石油含量为1 6950 mg/l。接着每瓶按15%接入菌液制剂,用棉塞封口,每天以转速50 r/min摇床培养2 h,一定的时间各取出一瓶样品,分析石油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
  第一批次实验结果见表1。表1 第一次实验中石油污染物降解率随时间变化table 1 results of oil contengts with time during bacterial degradation in oil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for first batch
  (%)
  温度(℃)实验天数/d0357101328
  25022.2530.2231.0442.9149.1253.46
  20011.2615.9317.0334.8436.5441.21
  1507.9712.3614.9516.4819.6227.47
  20(对照)00.160.881.042.423.744.95
   表1显示,加入菌剂对地下水中石油污染物有降解作用。在选择的3个温度中,经过28 d的降解,降解率超过了2747%。对照样品中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在5%以内,说明在同等温度无菌条件下短时间内地下水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
  第一次实验发现,随温度升高,石油污染物累计降解率也在升高。因此,第二次实验增加了两个温度的设置,且石油污染物的浓度加大,实验时间延长,结果见表2。 表2 第二次实验中石油污染物降解率随时间变化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oil contengts with time during
   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微生态细菌在地下水石油污染中的修复作用。在选择的4个温度中,经过37 d的降解,降解率超过了4186%。对照样品中的石油含量变化不大,在3%以内,说明在同等温度无菌条件下短时间内地下水中石油降解是缓慢的。在同等条件的平行实验效果也基本一致,得到了相互验证的效果。
  2.2 温度对石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微生物的活动强度、生化作用都与此相关,环境中的微生物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存,温度的适中可使细菌细胞中的生物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由两次实验可知,第一批次实验效果不明显,石油污染物在20 ℃下,经过28 d后累计去除率仅为41%,同样天数,25 ℃下石油污染物的累计降解率达到5346%,25 ℃的实验效果要好于15 ℃和20 ℃的实验效果,20 ℃的实验效果要优于15 ℃的效果。
  第二批次实验两种浓度在选择的4个温度中,30 ℃实验瓶中石油污染物的累计降解率达到70.87%和5819%,这比25 ℃和35 ℃情况下效果都好,说明30 ℃是本次所选菌剂最佳生长温度。在此温度下,去除石油污染物效果最佳。图1 第二次实验中石油污染物降解率在不用温度下随时间变化结果(862.5 mg/l)
  fig 1 chang of degradation rates with time in oil contaminated
  soil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862.5 mg/l)
  2.3 浓度对石油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
  第二批次实验中设置了8625 mg/l和1 6950 mg/l两种浓度。从实验结果看,同等温度下,小浓度的实验瓶中石油污染物的累计去除率比大浓度的大。除30 ℃外,小浓度的其他温度实验瓶的石油污染物的去除率比大浓度的35 ℃的累计去除率都大。另外,第一次实验28 d后25 ℃实验瓶中的石油去除率为5346%,而第二次实验30 d后25 ℃实验瓶中的石油去除率为5259%。可见浓度对实验效果有很大影响。这是因为加入同等数量的菌剂,其可以消耗掉的石油污染物的的数量是相同的。
  3 结论
  利用优化土著微生物菌群的微生物技术,进行了华北地区石油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实验研究。在两次实验过程中,加入经过筛选放大培养的菌剂,分别经过28 d和37 d后,石油污染物累计去除率最大分别为5346%和7087%,说明本次所选菌剂对修复油污地下水具有明显效果。通过设置不同温度,可以得出30 ℃是该菌群的最佳生长温度,对油污地下水的效果最明显。另外,同等菌剂量的情况下,石油污染物的浓度越大其去除率越低。而无菌对照实验的石油含量变化在5%以内,说明在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石油降解较缓慢。
  
  参考文献:
  [1] biodgett,w.c.&jr..water-soluble mutagen production during the bioremediation of oil contaminated soil[j].fla.sci.,1997,60(1):28-36.
  [2] 王业耀,孟凡生.石油烃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2005,25(2):117-120.(wang ye-yao,meng fan-sheng.development of in-situ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2005(2):117-120.(in chinese))
  [3] clark l.groudwater and subsurface remediation:research strategies for in situ technolog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1996,94:101-102.
  [4] younger p l.groundwater and subsurface remediation:research strategies for in situ technology[j].journal of hydrology,1997,192:383-386
  • 上一篇工学论文:
  • 下一篇工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
    浅谈建设工程清单计价规范下的招标控制价编…
    浅谈军队大中型建设项目投资偏差产生的原因…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有机蔬菜及其生产技术
    浅谈水闸闸墩裂缝的原因及防治
    浅谈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乡镇林业站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浅谈城市道路常见病害种类与养护措施
    浅谈一次性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温度裂缝控…
    浅谈初中体育快乐教学
    浅谈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品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