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典型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脱硫工程、脱硝工程、城市垃圾填埋场及垃圾焚烧厂站的设计与运行,对这些工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进行介绍,并对这些案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强调。实践证实,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以及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新开展的污染治理工程设计往往是借鉴课程中所学范例。
4.现象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象分析”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9]该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了解现象→解释现象的形成原因→现象的结果分析→解决方法分析。要求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本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同时选取的现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后的规律。
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以工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作为问题,要求学生们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探究性教学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像朋友一样平等讨论,对给出“雷人”解释的学生也以平常心对待,对任何假设性的解释都不轻易做出对或错的评判,让学生们自己通过相应实验或文献资料对自己的解释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了研究经验,并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现象深层次的认识。整理:WWW.11665.COM 。
例如面对废水处理过程中常出现的污泥膨胀现象,首先详细解释污泥膨胀这种现象,然后要求学生从生物学、工程学等角度分析形成污泥膨胀的原因,思考如何有效监测污泥是否发生膨胀,最后结合原因提出有效控制污泥膨胀的措施。
5.探究式教学——拓展创新思维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建构主义的理论,注重学生的前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10]该教学模式首先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该问题进行猜想或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要求他们通过相应的实践或文献资料进行验证,总后总结规律。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假设解释→证明推理→实验(文献)验证→总结提高。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通常对那些与设置环境工程学实验相关的课程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目前环境工程学开设的实验包括混凝、吸附、离子交换、气浮、高级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烟气脱硫、烟气脱硝、除尘实验等,我们在教学论文联盟http://过程中,首先介绍这些内容在环境工程治理中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了解影响单元操作效果的工艺参数有哪些,结合基础理论对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过程进行验证,最后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经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从猜测、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识记非常牢固,并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涉及教育心理、认知过程等方面的人文理论,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如何灵活有效地组织是教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中采用的多维教学模式,融入了传递接受、自学辅导、范例教学、现象分析以及探究式等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来看,该模式下实现了基础扎实、能独立思考、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和科研素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technology/Environmentproject/135273.shtml]...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