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
二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是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
2、与为利润生产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3、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
4、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
三 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全球生态危机出现
2、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人口指数增长及其后果
4、社会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四 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解决途径
1、用有限的物质生产代替无限的物质生产
2、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3、对资源利用、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
4、建立公有制,消灭阶级和民族利益的对立
5、消除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五 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好出路
1、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内在地一致
2、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3、当代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资本主义不但存在,而且还在继续发展。世界历史进程的总趋势如何?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命运、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如何?人类社会是否会走向共产主义?这些问题重新又摆到人们面前。本文认为,在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产生了,这个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在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能保证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文的共产主义概念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资源问题、人口问题、污染问题在内。
一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环境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一旦系统的平衡受到扰动,甚至破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总体环境的质量。环境系统的状态和演化,既取决于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特性,又受控于系统外部各种要素的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命体无时无刻不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一旦生命体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变换停止,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物质变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生活就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要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调节、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但这并不是指人应该对自然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而是指应该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合理地调节,把这种物质变换置于人类的共同控制之下。正如马克思所说:“要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为了能进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便要把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置于合理地调节、共同地控制的基础上。这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视角。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拥有一个能与人类长期和谐共处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人类把握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和演化趋势,从长远的、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调整并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扰动,使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利于恢复、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6页)这精辟地揭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如果仅仅坚持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失去对为满足自身消费需求而进行不适度摄取自然的行为控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整体破坏,最终使人类失去生存环境。人类关心自然,实质上就是关心自己;人类如何对待周围的自然,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眼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人对自然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不仅应该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而且应该遵循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它的发展,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剧增等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继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必须努力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我们当前思索的一个焦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基本观点:一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二是极端的自然中心主义或生态中心主义。前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赞美、突出人的智慧、力量、作用和地位,但是该观点极端地认为人在万物之上,是自然的中心、主宰、统治者,人对自然有绝对的自由支配权利,一切应从人的利益出发,甚至从某阶级、阶层和国家的利益出发来对待自然。其实质是人类利用中心论,无视自然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后者虽然重视、强调人与动物的共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赞美、突出大自然,但是该观点极端地否定人的中心地位、轻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认为一切应该顺应自然,自然与人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喻为“宇宙之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刀耕火种方案所坚持的就是这种观点。
我们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人类要热爱、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通过道德、法律和社会制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自然、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经济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等相和谐。我们坚持发展,但决不是把自己与自然重新、甚至更深刻地区别和分裂开来,也不是并列起来的兄弟关系,而是更深切地认识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当然,在这种和谐统一中,作为一个更广大、更长远的人类自我,人仍然是中心,是一切价值观念的中心。这样的一个人类自我,更能提高和扩大人类的权利和责任感,使其与人所具有的能力、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之间,达到自觉的统一。
二 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
自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非凡的物质革命时代。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结合,使人类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极大地刺激了人类消费欲望的膨胀和人口的迅速增长。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辉煌,可以说,20世纪任何一个10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都超过以往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被这些成果所陶醉,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深信人类的理性是万能的,科学技术是至上的,人类可以无条件、无限制地从自然获得资源,排放污染、废物。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增殖的无限膨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地迷恋于追求经济指数的高速增长,而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就提出了地球有限性的概念。它在《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中说:“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要求变得更加明显和不可能解决。”(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地球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后不可复得,绝对数量在减少;可再生资源若再生的速度赶不上被开发利用的速度,稀缺程度也会加深;
(2)地球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能力的有限。如果污染的破坏力度超出地球吸纳污染和自身净化调节的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破坏;
(3)地球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有限。人均消耗资源提高和人口指数增长的共同作用,会对资源消耗表现出很强的加权效应,自然界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物质能量供需平衡规律,人类有责任来维持这一平衡,否则地球上的生物不能够长久繁衍生息。地球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突破地球的有限性制约,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的载体。
可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使生产和消费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1、资本主义生产是为利润而进行的生产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或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抽象存在形式。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只是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只要商品能卖出去,得到他所希望的价值,他就不会停止生产。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只有使其不断增殖,不断地获取或占有更多的价值,才会拥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以更好地满足其所有者的需要。要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这一社会目的,就必须通过不断生产和占有更多的价值来实现。因此,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对价值无休止的追求成了人们活动的直接目标。并且,商品生产者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并发展壮大自己,必须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无休止地牟取价值。
随着私有制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也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形式。这样,商品生产表现为资本生产,生产资料占有者就表现为资本家,追求交换价值就表现为追求剩余价值或利润,对价值无休止的追求就表现为对剩余价值或利润无休止的追求。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只不过是商品经济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采取资本的形式,劳动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两者是以对立的关系结合起来的。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以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家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为了卖出去,实现其产品的价值并使其增殖。马克思指出:“作为资本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要目的;只有在他越来越多的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是谋得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185页)为了获得越来越多的利润,资本家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表现为资本的积累过程,作为生产成果的利润或剩余价值,并不完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而是将越来越大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实现扩大再生产,从而榨取更多的由雇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见,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下,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私人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258页)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不会停止生产,不会停止掠夺自然资源,停止破坏生态环境。占全球森林面积三分之一的亚马逊原始森林,为全人类提供着50%的新鲜空气,但在近几十年却遭到资本主义国家掠夺性破坏。一些跨国石油公司为了贪婪地掠夺这个地区的石油,不仅毁林挖井,而且砍树淘金。还有些垦荒者为了从原始森林获得耕地,纵火毁林。迄今为止,亚马逊河流域由于上述原因毁掉的森林面积已超过11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部面积的30%以上。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引起了很大的浪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来调节生产经营的规模。市场调节往往使生产的商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当出现供大于求时,市场上的商品就不能全部卖出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得不到充分实现。这样,不仅生产商品的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而且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资本主义市场调节下,生产浪费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严重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又决定了商品生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而这两者主要以经济数量等级来评价的,不考虑现在的社会消耗和破坏环境的代价。
俄共新党纲有段话生动地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如今占据大半个地球的资本主义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那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从属于最大限度地搜刮利润、积累资本、追求无限膨胀的市场法则。一切都已变为商品。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尺度是金钱。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特殊的、浪费的性质。它把生产首先看作是对人的全面剥削和对自然的全面掠夺,而不考虑社会的耗费,不考虑对下一代人生活与环境的有害后果。
2、与为利润生产相适应的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方式必须与它的为利润而生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出了无限膨胀的物欲,使人陷入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为了实现经济的无限增长,为了满足资本自我增殖的需要,就要生产大量的商品,生产了大量的商品就要求有大量的消费。这样,无限扩大的生产决定了人们的消费也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产品为更新而更新,人们为消费而消费,为消费而不停地奔忙劳作,而消费本身却早已超出人的合理需要,在一些人那里甚至成为失去理智的疯狂的占用与浪费。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被异化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挥霍性消费。挥霍性消费引起了严重浪费,这不仅表现在像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包装袋等典型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消费上,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绝大部分的消费都具有类似的性质,即都是类一次性消费,而且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消费中这种类一次性的表现就越突出。即使所谓的耐用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也往往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功能更多、样式更新颖的新产品,旧的消费品就被抛弃了。按照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消费对象是否具有或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应当依据消费客体能否成为或继续成为消费对象的尺度。因此,只要一个消费对象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它就仍然是可消费的对象。而一次性消费却不顾这一点,迫使仍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可消费对象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抛弃。
另外,资产者为了商业上的目的,大力提倡所谓的深加工产品。虽然许多深加工产品是必要的,但不少深加工产品却只是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以达到吸引人们消费的目的,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过分追求形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生产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特别是某些深加工产品的制造属于不同能量的层次之间的转换,它浪费的能量就更多。生态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移率一般不超过10%,其中90%的能量都在转化过程中浪费了。假如人们只食用谷物,一亩耕地能养活十多个人的话,那么,如果人们完全食用靠粮食喂养的牛肉,则每亩地就只能养活一个人。随着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消耗量也在直线上升。有关专家指出,人类在2000年的总消费量将相当于足供1900年水平时六百多亿人口的数字。一方面是世界人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这种挥霍性的消费方式造成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这就使得人类的资源消耗量飞速增长,给地球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第二,消费背离需要,目的与手段颠倒。追求利润的生产使生产和经营的目的与消费者的需要发生了分离:经济的增长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健康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成为一种自足的目的。生产经营者要实现自己获得最大利润的目的,必须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出去让人们消费掉,否则,利润的获得便无从谈起。生产经营者通过广告宣传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时尚”,诱导消费者接受他们自己当前并不真正需要的消费品,使得消费者按着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自己的消费活动。随着生产对需要的背离,消费也与需要相背离,消费已不再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是成了满足生产经营者获得利润的手段,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 消费对需要的背离,使得消费突破人的需要的有限性也获得了无限扩张的趋势,因而对于经济的增长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消费背离需要的后果是大量的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
第三,价值取向被扭曲了。在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消费观作用下,人们把聚敛和消费物质财富数量的增长叫做生活水平的提高,叫做社会进步;把在这方面走得最远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成是应当效仿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通常人们对生活水平的高低有两个评判标准:一是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多少;二是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的程度。如果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健康生存为尺度去评价的话,这两点都不能成为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和尺度。过度地消耗物质财富和盲目地追求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的后果,都不利于人的健康生存。因为,第一、人不仅是一个社会存在物,而且首先是一个生命机体。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常数,如果消费的物质财富数量急剧增多,反而会破坏人体生理器官的健康运动,从而引起各种疾病,这点已被社会现实所证明。第二、过分地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也与人的生命原理相冲突。人的生理器官的功能是由生物学的用进废退的规律所决定的,盲目追求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命功能的后果,必然是人的生理器官功能的退化和生命活力的降低。
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人的生命遗传变化却很少,人类对这种陌生的环境不适应,已经在许多“现代文明病”中有所反应。人的生命机体对于变化巨大的人造环境的承受能力是否也有一个限度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
市场调节是与为利润而生产相适应的一种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它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成功运作,人们曾普遍认为个体看似无规则的经济行为,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总体上将呈现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果,市场可以使资源达到最优组合。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的弊端日益被人们所发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常常出现市场失灵,并导致失业、经济垄断、外部性、社会收入差别扩大等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相应产生了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特别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人类活动和环境公共物品的供需关系上无能为力。
环境是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它因为没有进入市场而具有外部效应,即经济人的行为对环境的效果,并没有通过交易方式(成本—效益)反映出来,而表现在市场作用之外的,或者说在这方面市场失灵了。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环境资源产权不存在,影响人们对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引起普遍的短期行为。例如,由于空气、河流、海洋水体等没有产权,私人通常不会对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感兴趣。
第二,一些环境资源形成不了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没有价格或价格偏低,造成过度利用。江河、湖泊、海洋、空气等提供的环境服务通常没有市场或价格偏低,利用者不花什么钱就可以任意占用,造成水环境和大气环境不断恶化。能源和许多其它矿产资源虽然有市场,但价格偏低,价格构成中并没有反映出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成本,加剧了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三,环境利用中存在着广泛的外部不经济性。这主要是指企业或个人的经营活动对同其没有直接市场交易关系的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如企业污染了周围环境,给周围居民和企业带来了危害;上游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淤积了下游河道,加剧了洪涝灾害。外部影响的经济后果是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出现差别,污染者不承担相应的污染责任,污染者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些企业实际上是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获得了某种竞争优势。
第四,很多环境资源是公共物品,使用和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无法由市场自发地提供。如果一个企业保护了清洁的水体和空气,但不能排除周围的企业和个人享用,形不成需求市场。没有需求市场,通常也就不会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去提供这类公共物品服务。从而便出现了一种所谓“搭便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而不承担责任的情况。可怕的是,搭便车行为具有传染性:你不付成本而获益,我付成本岂不吃亏了,于是我也不付,于是人人都想搭便车,最终导致公众悲剧的发生。
第五,环境资源领域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如对海洋渔业资源,特别是那些洄游鱼类资源,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如把某一群鱼划给某个渔民,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成本也太高。
第六,环境资源利用及其影响一般是一个长期过程。同长期性相连的是不确定性,时间越长,不确定性也就越大,开采经营的风险也就越大,从而抑制了企业和个人确立一种有利于资源长期持续利用的投资和经营战略。
各市场经济国家,在计算衡量经济进步的基本指标gnp时,没有将环境损害的因素考虑在内。虽然环境影响一般来说没有相应的市场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破坏环境就不是一种社会生产消耗。仅仅对市场化的产出进行衡量的gnp,不能看作社会进步发展的唯一标志。又如,炼钢厂生产钢铁造成的污染,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在确定钢铁的价格时,只考虑生产钢铁的实际耗费,并不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计算在内。实际上,应该对所发生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估,并从gnp中扣除,这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表现,但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做到,市场调节不能对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产生约束机制。
市场的失灵,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场调节的是私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是局部利益而不是全局利益,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市场调节不仅激励不到和解决不了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反而随着自身的发展,进一步使这个问题恶化。我们当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迫切需要社会用一种新的调节机制来重新调节我们的生产,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我们的公共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市场调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失灵所引起后果的严重性,强烈主张国家进行干预,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自身的竞争优势,推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世界市场来掠夺全球资源和输出污染,使本国的生态环境近来有所改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却在加速恶化,整个地球的的生态环境却在加速恶化。
4、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张趋势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类在运用它创造了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利用它破坏了自然环境,很多技术以疯狂的形式在掠夺自然。地球正在失衡,很多动植物正在人类的虎视之下走向毁灭、灭绝。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态环境的衰败形成如此强烈的对照,人类生活的两个世界——他所继承的生物圈和他所创造的技术圈——业已失去平衡。20世纪是科学技术胜利的世纪,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世纪。
人们使用科学技术之所以出现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关键在于利用者的目的和需要。科学技术本身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不能把利用过程中出现的正负作用笼统地归属于科学技术本身,片面地加以褒贬。马克思指出:“像其他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是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花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资本家的工作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8页)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谁先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谁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低于生产该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就能获得超额价值,进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社会整个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降低生活资料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提高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存在迫使资本家千方百计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挤跨对手,本身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又使他们有可能当机立断,及时在生产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可见,科学技术是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服务的,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意味着榨取血汗艺术的进步。”(《列宁全集》第18卷第595页)
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与其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扩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工业技术把对人类并不重要,但却在日益增长的某些商品,用不断增加的对环境有害的包装包裹起来,造成象征着技术时代的进步但实际上是生活垃圾的大量堆积。无数事实表明,比起那些老的技术来,本世纪的新技术对于环境的破坏更大,造成了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更不协调。资本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利用科学技术来设计和生产出象汽车、核弹、合成塑料、化纤等能带来巨额利润的产品,而忽视利用科学技术来治理这些产品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破坏。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他们甚至还垄断和保密已经研发出来的环保技术。例如,德国和日本一些厂家生产的汽车具有功率大、耗油量小、尾气少、噪音低等优点,这本来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可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为了保持他们的汽车在市场的占有率,却不轻易把这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公诸于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科学技术成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加速器。随着科技发展的加速,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均急速增长,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改变的自然环境又影响自己的生存。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同时也使当今社会陷入深深的不可摆脱的危机之中。因此,科学技术再也不能只顾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无忧无虑地不断扩张下去了。
通过本节分析可知,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以利润作为生产的根本出发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而被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又迎合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被滥用了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市场调节不仅不能制约这种趋势的发展,反而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鼓励着它的发展。资本家追求利润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不断扩大生产是实现其欲望的前提。物质生产需要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生产的不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排放出更多的污染物。然而,地球上可供人类生活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地球上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也是有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给它造成的污染的承受力也不是无限的。我们现在多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要少消耗同样多的资源;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了其再生速率,就破坏了其可再生性,就意味着我们以后不能再继续开发利用它了;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如果超过了其可承受能力,就意味着它将遭受到永久性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