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部分蔬菜基地采集的29种蔬菜样品中重金属的富集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蔬菜基地的蔬菜已全部受到有害金属的污染。其中,铅污染最为严重。不同类别的蔬菜对重金属表现出不同的富集规律。叶菜类蔬菜的不同部分对重金属也表现出不同的富集规律,总体表现为菜根中重金属含量高于菜叶中重金属含量。蔬菜的同一部分对不同的重金属也表现出不同的富集规律。
[关键词]蔬菜;重金属;铬;铅;富集系数;富集模式
前言
随着近代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工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人类也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当前全球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环境污染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一类公害。重金属是指比重等于或大于5.0的金属,如cd、cr、zn、mn、cu、hg、fe、ni、as等,它们当中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如:fe、mn、cu、zn;有些是植物生长所不需要的元素,如:hg、pb、cd等。过量的重金属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103km2,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被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为10.0×103km2,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到3.3×103km2。某省曾经对47个县和郊区的2.59×103km2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进行过调查,其结果表明,75%的县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的潜在威胁,而且污染程度仍在加重。污水灌溉等对农田已造成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20多年后,污染耕地25.0×103km2,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5~7mg/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0.23×103km2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污染农田27.0km2,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3.3km2的土壤被污染,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46%。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大约60%的土壤和36%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
二、土壤—蔬菜系统中重金属污染概况
(一)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形态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重金属量与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有一定关系,但土壤中的重金属总量并不是植物吸收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研究表明,石灰性污灌土壤0~20cm土层中,pb、cd主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硫化物残渣态存在,其次是有机结合态,交换态和吸附态较少;pb的吸附态大于交换态;而cd则相反。
(二)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由于无机及有机胶体对阳离子的吸附、代换或络合、生物作用的结果,大部分被固定在耕作层中,一般很少迁移至46cm以下的土层,但砷在土壤中的动态行为与铜、铅、镉等有所不同,在含有大量铁、铝组分的酸性(ph5.3~6.8)红壤中,砷酸根可与之生成难溶盐类富集于30~40cm耕作层中。还有研究表明,金属污染物主要累积在土壤耕作层,而且其可给态含量较高,分别占全量的60.1%、30%、38%和2.2%。灌溉污水中的汞呈溶解态和络合态,进入土壤后95%被土壤矿质胶体和有面质迅速吸附或固定。它一般累积在土壤表层,在剖面上分布自上而下递减。
(三)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重金属的污染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形态多变;(2)金属有机态的毒性大于金属无机态;(3)价态不同毒性不同;(4)金属羰基化合物常含剧毒;(5)迁移转化形式多;(6)重金属的物理化学行为多具有可逆性,属于缓冲型污染物;(7)产生毒性效应的浓度范围低;(8)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如甲基汞)产生更大的毒性。同时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也有一定毒性,而且对土壤酶活性有抑制作用;(9)生物摄取重金属是积累性的,各种生物尤其是海洋生物,对重金属都有较大的富集能力;(10)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重金属污染的另一特点就是它们不能被降解而消除。无论现代的何种方法,都不能将重金属从环境中彻底消除。这一点与有机污染物迥然不同。重金属在自然界净化循环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甲地迁移乙地,从浓度高的变成浓度低的等等,由于重金属在土壤和生物体内积累富集,即使某种污染源的浓度合符“排放标准”,仍然会通过污染蔬菜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一)铬
1.土壤环境中铬元素的基本情况和来源
铬是耐腐蚀的重金属。土壤中铬含量主要来源于成土母岩。正常土壤含铬5~1000mg/kg,平均含量为20~200mg/kg。土壤全铬含量极少部分可溶,仅占0.01%~0.4%。我国土壤中铬的含量为2.2~1209mg/kg,平均为61.0mg/kg。土壤中铬的污染来源主要是某些工业的“三废”排放。通过大气污染的铬污染主要是铁铬工业、耐火材料工业和煤的燃烧向大气中散发的铬。通过水体污染的铬污染源主要是电渡、金属酸洗、皮革鞣制等工业的废水。此外,城市消费和生活方面,以及施用化肥等,也是排放铬的可能来源。
2.铬在土壤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
铬的存在形态有金属铬和铬的各种化合物,其化合物主要有三价和六价。金属铬无毒性,但三价铬有毒、六价铬毒性更大,还具有腐蚀性。土壤中的铬主要是三价铬和六价铬,其中以正三价铬最为稳定。六价铬以阴离子的形态存在,一般不易被土壤吸附,具有较高的活性,对植物易产生毒害,已经证明它有致癌作用。含铬废水中的铬进入土壤后,也多转变为难溶性铬,大部分残留积累于土壤表层,因此,土壤中为农作物可吸收的铬一般很少。受铬污染的土壤,其中的铬可借风力而随表层土壤颗粒迁移入大气,也可被植物吸收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3.对植物和人体的影响
铬是动物和人体的必需元素之一,现已发现胰岛素的许多功能都与铬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是否必需还尚未证实。
人体缺乏铬可引起粥状动脉硬化,还可使糖、脂肪的代谢受到影响,严重者可导致糖尿病和高血糖症。
(二)铅
1.土壤环境中铅元素的基本情况和来源
铅的离子状态以+2、+4价存在。正四价氧化态铅有强氧化性,在土壤环境中不能稳定存在。故土壤中铅以正二价铅为主。铅在地壳中的自然浓度并不高,平均浓度只有14mg/kg。土壤含铅量平均值为35mg/kg,煤中含铅2~370mg/kg,平均为10mg/kg。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把铅矿开采出来,经过冶炼、加工和应用于制造各种金属铅和铅化合物的制品。在这些过程中,特别是铅的冶炼,是土壤铅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铅在土壤中的形态与迁移转化
土壤中的铅主要以pb(oh)2、pbco3、pb(po4)2等难溶态形式存在,而可溶性的铅含量极低。这是由于铅进入土壤时,开始可有卤化物形态的铅存在,但它们在土壤中可以很快转化为难溶性化合物,使铅的移动性和被农作物的吸收都大大降低。因此,铅主要积累在土壤表层。另外,铅也能和配位基结合形成稳定的金属络合物和螯合物。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铅主要是吸收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pb2+。铅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对植物吸收铅的影响,还与土壤中存在的其他金属离子有密切关系。
3.对植物和人体的影响
植物的正常含铅量为0.05~3mg/kg。植物对铅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茎、叶吸收土壤和大气中的可溶态铅。铅对植物的直接危害,主要是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度。一般随着铅污染程度的加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强度逐渐降低。铅在血液中可以磷酸氢盐、蛋白复合物或铅离子的状态随血液循环而迁移,随后除少量在肝、脾、肾等组织及红细胞中存留外,大约有90%~95%的铅以稳定的不溶性磷酸铅储存于骨骼系统。正常人血液中铅含量约0.05~0.4mg/kg左右。当血液中铅含量达0.6~0.8mg/kg时,就会出现各种中毒症状。铅中毒时对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均产生危害,尤其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铅中毒,出现高级神经机能障碍。严重中毒时,引起血管管壁抗力减低,发生动脉内膜炎、血管痉挛和小动脉硬化。铅中毒还发生绞痛,还可造成死胎、早产、畸胎以及婴儿精神滞呆等病症。
四、结语
对重金属污染的控制要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门的规定,对于不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城市污水,坚决禁止排放。对于未经处理的城市垃圾和污泥,禁止用于农田堆肥。禁用含砷、含汞的农药,减少化肥的使用,提倡多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源中的汞、镉、锌、铬的排放。对于已经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对重金属吸收螯合,减少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减少蔬菜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同时栽培一些对重金属有超富集作用的植物,使土壤环境得到恢复。归根到底,对于金属污染,首要的是对污染源采取对策;其次要对排出的重金属进行总量控制,而不只是控制排放浓度;再次是研究和开发重金属的回收利用技术,这一点不仅对减少污染是有效的,而且对充分利用重金属资源也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太平,段昌群,胡斌,等.玉米在重金属污染条件下的生态分化与品种退化 [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6).
[2]王慎强.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1999, (5).
[3]许嘉琳, 杨居荣.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金属[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5.
[4]王先进.中国权威人士论中国怎样养活养好中国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
[5]张学询,吴燕玉,陈涛,等.张士灌渠福i铅等重金属迁移分布规律及其治理途径[j]环境科学,1982, 3(6).
[6]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组.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研究[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