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互助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采取林草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种植模式进行探讨,以为互助县退耕还林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耕地;还林还草;种植模式;青海互助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1]。互助县依照国家退耕还林(草)的有关规定,在政策扶持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基础上,于2000年实施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遏制了区域生态恶化的局面,从而调整了农牧产业结构,加大了林牧产业比重,促进了农林牧水的协调发展。但由于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单纯的退耕植树造林或种草难以在生态建设和保护中担当重任,植树造林在短期内难以收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个别农民思想上存在着反弹情绪,造林积极性低,造林困难加大,造林整体性差,导致林牧矛盾突出,重造轻管的现象依旧存在。为了退耕还林工程积极、稳妥地开展,并使农牧民积极性有所提高,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果,笔者认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把种树和种草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又能解决林牧矛盾。现将林草结合的发展方向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树种、草种的选择
树种、草种选择是退耕还林还草中的一项十分关键的问题,坚持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的原则,根据树种和草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及造林种草区的气候、土壤、海拔等综合因素进行树种、草种的选择与配置[2]。互助县绝大多数地区由于生境严酷、高寒干旱,林木生长缓慢,因此,要特别要注意选择引进耐寒冷、耐瘠薄干旱的树种、草种。
在互助县东部大通河流域地区,主要是加定、巴扎2乡,适合种植的主要乔木树种有油松 、青海云杉、红桦、白桦及柳属中的河柳、沙柳等;灌木树种有小叶锦鸡儿、枸杞、柽柳、柠条等;草种有披碱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等。
在海拔为2 700~3 500 m的脑山地区,包括互助县的东北部及西北部地区,如五峰、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等乡,适合种植的乔木树种有油松、青海云杉、白桦等,灌木中有沙棘、小叶锦鸡儿、树柳、沙棘等;草种有紫花苜蓿、披碱草、老芒麦、无芒雀麦。在海拔2 400~2 800 m范围内的浅山地区,包括互助县的台子、双树、东沟、东山、西山等地区,适合种植的树种有油松、青杨、沙柳、沙棘、白刺、枸杞等;草种主要有沙打旺、红豆草、针茅、老芒麦等。在海拔2 200~2 500 m范围内的川水地区,包括互助县的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高寨等地区,适合种植的树种有青杨、北京杨、新疆杨、毛白杨、枸杞、沙棘、榆树、杏、花椒、苹果、核桃;干旱山适应的灌木和草本有小叶锦鸡儿、针茅、早熟禾、沙打旺、红豆草、老芒麦、无芒雀麦等。
2林草结合的种植模式
2.1草种混播模式
草种合理混播后,具有混播种群优势:一是能提高生物量。豆科和禾本科牧草混播,其地上部分叶量与地下部分根系高低、深浅均匀分布,能够充分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吸收土壤的养分、水分,生产更多的有机物,有效提高牧草产量。二是播种当年可减轻杂草危害。混播的牧草各有不同的株高和株型,形成的草丛稠密,覆盖面大,可较好地抑制杂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三是改良土壤。豆科牧草根系较深,利用根瘤菌可固氮、沃土,有利于禾本科牧草产生大量须根,主要分布在0~20cm的土层内,混播后可遗留大量的残根,增加土壤有机质,加之大量根系的穿透分割作用,可增加土壤颗粒,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3]。在退耕还林(草)中积极发展草种混播,混播时种子比例要恰当,种间关系要协调,层次要明显。如披碱草与沙打旺混播,比例为1∶0.5。
2.2林草立体混交模式
充分利用光能和种植的时间差,发展林草和果草复合经营模式,即上层为用材林或经济林木,下层为种植适宜的优良牧草。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覆盖地表,控制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地表小气候,以草促林,并通过发展养殖业,短期内增加收入,达到长短结合、分层利用的目的,在互助县浅山及川水地区用此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4]。
2.2.1林(果)—绿肥沃土培育模式。即上层为林或果树,增加经济收入,下层种植紫花苜蓿、一年生的箭舌豌豆,可刈割为饲料草饲喂牛羊,发展畜牧业,也可以作为绿肥翻压提高土壤肥力。此模式水土保持效果好,改善生态环境,既利于林木生长,又利于发展养殖业和提高土壤肥力,还可抑制杂草,省肥省工。
2.2.2林—一年生经济作物的保土耕作模式。即上层为用材林或经济林,下层种植一年生牧草,如燕麦或耐荫的块根类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
2.2.3林(果)—草观光模式。即上层种植排列整齐的用材或经济林,如青海云杉、果树或杏等,下层种植草坪草,以花草为点缀,科学设置和增加配套服务设施来建立旅游景点,可收到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2.4林-草-牧模式。即上层为高大乔木、用材林或经济林,如红桦、白桦、青杨等,下层种植多年生牧草,如披碱草、紫花苜蓿等,是保持水土流失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3林带-草带混交模式
在坡度较大的退耕地,可实行林带草带混交模式,窄林带和宽草带。即在坡面每隔10 m左右,沿等高线进行水平阶或水平沟整地;挖出土培在阶或沟外缘,形成土埂,阶或沟内营造用材林或经济林,林带间坡面集雨和种植优良牧草是,使整个坡面形成林带-草带混交格局,此模式在互助县脑山地区实行较为适宜。
2.4生物篱-草混交模式
在坡地沿等高线的一定间距(5~7 m)种植速生灌木,如沙棘、柠条、柽柳等,形成较密的生物篱后,其生物篱带间种植多年生牧草,此模式即阻挡水土流失,又收到可观的畜牧业经济效益,在互助县海拔3 100 m上的区域较为适宜。
3小结
退耕还林(草)工程在互助县实施,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利用退耕还林(草)工程做到林牧结合,实现了长远生态效果和农牧民眼前的经济效益。但如何进行科学管理,既能使新种植的幼林健康生长,又能使种植的牧草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 俞孔望.践行生态园林需突破传统观念完善教育体制[n].中国花卉报,2008-09-18.
[2] 邓祥国.渝东南一区四县山地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技术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下半月,2009(7):55-56.
[3] 向甲斌.浅议旬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思路[j].陕西林业,2010(1):20.
[4]安峰娟,尤鲁宁,陈淑娟.关于兴海县退耕还林(草)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