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欣 钱江华 王传辉 邵美娟 叶爱华
摘要地被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杭州市下沙园林地被植物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配置方式及其特点,旨在推广地被植物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调查;怡乐园;浙江杭州
地被植物是指自然生长高度或者修剪后高度在1m以下、最下分枝较贴近地面、成片种植后枝叶密集、能较好地覆盖地面、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并具较强扩展能力的植物。包括木本、草本、藤本及多浆植物[1]。地被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季相特征明显,是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配置地被植物能有效丰富植物层次、提高景观质量,为人们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2,3];同时,由于地被植物的叶面积系数较大,在减少尘埃与细菌传播、净化空气、降温增湿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此外,地被植物还具有保持水土、护坡固堤,减少和抑制杂草生长以及分隔空间、充当屏障等作用[4]。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地被植物的发展越来越快,各地培育的品种日新月异[5-7]。 杭州市的园林植物造景在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除了本身湖光山色的自然因子外,最大的特点是以植物景观取胜,在许多重要的建筑中顺应了自然规律,自始至终以当地自然群落的规律来指导绿化。当然地被植物在其中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据调查杭州绿地地被植物种类的应用较为丰富,已有的地被植物种类共计144种,隶属于53个科,其中草本类有87种,灌木类有45种,藤本类有12种。笔者于2009年11月对杭州市下沙地区的公园怡乐园中的地被植物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结果作简要的分析。 1主干道旁 为了使游人欣赏到因时而变的各种景色,根据道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差异,在道路两侧配置一些与立地环境相适应,花色鲜艳、明亮,枝、叶、果富于变化的地被植物,如红花继木、金焰绣线菊、八角金盘、大花萱草等,配置时注重植物层次上的高低错落,疏密程度,季相与色彩上的富于变化,从而使得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变得颇具生机和活力。 2次干道与小路 根据园路的宽窄与周围环境的差异,采用自然式配置。道路一侧配置色彩鲜艳的金叶女贞、活血丹等,上层为桂花、枫杨、无患子等,色彩对比强烈,季相变化明显,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3路缘和路口 路缘是体现园路范围的标志,其植物配置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直接影响着道路的空间感。一般而言,路缘的植物配置应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路缘地带要求配置低矮植物,可扩大空间感,如红花酢浆草、白三叶、紫金牛等,在路口则种植沿阶草,规则、整齐、开阔,道路清晰可见,在相邻的主次道路旁,配以不同的地被植物,使得道路区别明显,具有导游指引的作用,也达到了步移景异的效果。 4林下与林缘 林下大多为浓荫、半阴且湿润的环境,在疏林下配置耐阴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不仅能保持水土,而且增强林相层次、拓宽景深,体现亚热带地区自然群落的分层结构和植物配置的自然美。疏林下大面积配置了沿阶草、兰花三七、常春藤等,在林缘配置不同高度的地被植物,可以使景观更趋自然。在林缘混合种植红花酢浆草、兰花三七、玉簪、杜鹃等,这样形成层次丰富、色彩多样、季相明显的地被植物景观,也增加了深度感。 5滨水园路 大多选用鸢尾、菖蒲、千屈菜与其他一些地被(如沿阶草)进行带状配置,或结合岸石和置石,随着坡岸起伏变化,造成了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 6结语 通过对下沙怡乐园地被植物的现状调查,但可以看出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人们开始认识到地面绿色植被的重要性,并把地被植物作为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黄土不见天的有力措施之一。在园林绿化实践过程中,为了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绿化效果,需要乔、灌、草、地被多层植物的合理搭配。因此,越来越多的植物配置中都是乔、灌、草、地被相结合的,这样也增加了空间的深度和层次感,在季相变化上也更加的丰富。当然,在目前的中国地被植物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容易出现一窝蜂、跟风成群、销售难、种植苗圃简易不规范等问题,但其发展前景看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被植物的发展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与完善。 7参考文献 [1] 雷淑慧,裴淑兰.太原地区野生地被植物调查筛选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104-105. [2] 黄穗昇,周劲松,陈红锋.深圳乡土地被植物调查及园林应用分析[j].中国园林,2007,23(9):81-84. [3] 谢彩云,计燕.郑州市草坪及地被植物调查报告[j].河南林业科技,1996(2):29. [4] 李淑娟,吉凤清.西宁市园林地被植物应用状况调查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70-73,80. [5] 张宝莲,何金丽.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开发前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190. [6] 杜路平.园林地被植物应用现状的几点思考[j].北方园艺,2009(8):229-231. [7] 曲强.浅谈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2):2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