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旧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年至今的阶段。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多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的新闻媒体体系。
这就是过去1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简单的历史。概括地说,这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由近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由被剥夺了在新闻传播媒体上发言的权利到成为新闻传播媒体的主人的历史,是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由单一的媒体向多媒体发展的历史。
回顾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来的历史进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 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以报纸为例,世纪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国民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发展到250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报纸总数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前夕,国统区的报纸只有1024家(注1)。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原来的报业架构,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报为主的报业体系。1950年全国专区以上报纸的总数为179家(注2)。此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逐年递增,1960年一度达到1274家(注3)。“文化大革命”中,报纸的出版受到极大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重新恢复。此后20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8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98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个高潮,199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一度达到过2202家。此后,经过适度调整,到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2053家左右。只用了100年的时间,中国报纸的总数即由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20世纪初的那些报纸印数极少,1901年全国125家报纸的总印数,不超过10万份,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报纸的印数动辄以亿计,1950年为8亿份,1999年为300亿份(注4),是1901年全国报纸印数的30万倍。
广播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1923年,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广播事业主要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内发展。整个国统区1937年共有广播电台78座,总发射电力100多千瓦,收音机拥有量约20万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旧广播事业的改造,广播事业完全由国家经营,1950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65座,到199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98座,县台1287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收音机拥有量近3亿部,人口覆盖率达到90.35%注5 。其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广播211个小时,听众已经遍布全世界。
电视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国从1958年起开始兴办电视,1978年全国电视台只有32座,社会电视机拥有量300万台。到 1999年,经过整合,电视台集中为368 座,而全国电视覆盖率则达到了总人口的91.95%,电视的受众接近11亿,其中有线电视的受众为8000万注6 。仅仅20年的时间,电视台就增加了12倍,电视机的拥有量就增加了107倍,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就增加了近10倍,这样的速度,不仅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幅度也很大。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起始于1904年,到1947年,全国共有各类通讯社647家,除了国民党办的中央通讯社和共产党办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外,多数通讯社的规模都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通讯社一律由国家经营,保留下来的只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两家。在5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家通讯社发展的速度都很快。50年代初期,新华通讯社只有国内6个总分社,28个分社,工作人员仅2000来人。经过50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华社已经拥有32个国内分社,48个支社和记者站,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个总分社和101个分社,用户超过5000户,日发稿量超 过200万字,另外还办有35种报刊,工作人员超过8000人,已经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的行列。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一高速度,到这个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到了极致。
二、 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新闻传播事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播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的初期,新闻传播媒体只有一种,即报纸。20年代发明的,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技术,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30年代发明的,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技术,促进了电视事业的发展。60年代发明的,通过电脑联网实现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传递的技术,促进了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后几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引进,使得新闻传播媒体,由传统的报纸一种,发展成多种。出现了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并存的局面。
这一进程,是在加速度的状态下完成的。印刷报纸从雕板印刷,发展到用平板印刷机印刷 ,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报,由无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广播,由无线电广播发展到电视,由电视发展到网络和电子报刊,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由只有报纸一种新闻媒体,发展到4 种新闻媒体,仅仅用了不到 100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广播、电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已经昭昭在人耳目。互联网由于
相对晚出,刚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发展势头的迅猛,已经说是锐不可当。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信息载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闯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后,其他传统的新闻媒体也大量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改造旧的设备,增加传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报纸已经告别了铅与火,告别了纸和笔,实行激光照排,实行电脑拼版、传版,实行胶印、彩印,实现了整个编辑部工作的电脑联网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报纸和电视台普遍利用卫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图片,利用卫星进行电视转播。到这个世纪末,全国利用卫星传送的电视频道已达到41个。与此同时,不少媒体还引进了数码传送技术,实行新闻摄影的数码化,广播制作、传输、播出的数码化,电视后期制作和演播的数码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结果,使新闻传播媒体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全国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最为快速有效的部门之一。
三、 和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新闻传播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日每时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着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并和后者保持着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
从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各个政治团体和各派政治力量,都无不和报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最先叱咤于20世纪中国报坛的,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这两派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办报,都不讳言他们所办报纸的政治倾向,甚至公开承认他们所办的报纸,就是他们自己的“党报”。
民国成立以后,受临时约法保护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办报热潮,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报纸。在野的政党和政客们办报,掌权的封建军阀也办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也是这样。国会内的各个政治派系,北洋系统内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军阀,分疆而治的各个地方实力派,都办有自己的报纸,为自己作鼓吹。有人对当时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次政局变动,同时就有一大批报纸连带倒坍,但是过了几时,又有一批新的日报出现在大栅栏的报摊上了。”注7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当局十分注意利用报纸为自己的各项活动造势。为自己的内外政策作宣传,不仅中央和地方各级省市党部办报,政府各部门办报,各级部队系统办报,连复兴社之类的特务组织也办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闭了有帝国主义侵略者背景的报纸和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对少数民办的报纸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建立起了在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下,由各级党委机关报、部队报、行业报、民众团体报和民主党派报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这些报纸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论古今中外,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新闻传播制度向来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环。但像中国近百年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这样,如此密切地和各时期的政治保持着联系,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
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辅车相依同步发展。
过去10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管理,是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同步发展的。
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各资产阶级政党各派军阀政客和各地方实力派主办的报纸,这些报纸大多有公款支持,旨在为各自所属的小集团的利益服务,不计盈亏,不注意经营管理。比较重视经营管理的是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但受当时经济的影响,经营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稍后的一段时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影响,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新》两报。《申报》一度销达15万份,《新闻报》一度销达20万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申报》还在上海市中心区自建了五层楼高的馆舍,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增出了不少附属刊物,兴办了大量社会文化事业,使《申报》的业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报社的声望和影响空前提高。在《申报》的带动下,狄楚青在上海办的《时报》,邵飘萍在北京办的《京报》,胡政之等在天津办的《大公报》,也都在经营管理上有所创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当时新闻出版事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还出现了由史量才投资的包括《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庸报》在内的报业集团;和由张竹平牵头的,包括《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四社”集团。这一段时期,是旧中国的民营报纸经营成绩卓著和经济效益最好的一段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的经营管理问题,曾经引起过主管部门的重视。为了解决全国公营和民营报纸的经营亏损问题,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曾经召开过一个全国报纸经理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报纸经营的决议》,规定全国报纸都必须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方针。
“一五”以后,全国的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报纸的经营管理也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经费按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逐月或逐季拨付,统由国库开支。量入为出,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以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执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按照马克思早就提出的新闻媒体既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也有经济基础的性质的观点,新闻传播事业正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实行企业化管理。使新闻媒体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个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随着观念上的变化,在新闻传播行业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的媒体结构。以报纸为例,既有日报,也有早报、午报、晚报;既有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机关报,也有行业报、专业报、都市报、农村报和经济、法制、科教文卫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报纸。力图全面地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需要。
由于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空前繁荣,营销两旺。广告的需求大增。从1979年起,各种媒体纷纷刊播广告。当年各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即达1500万元。此后,逐年递增。1980年为1.1亿元,1990年为25亿元,1998年为259亿元注8 。进入2000年后,发展更快,仅前6个月就达282亿元注9 。广告的收入使媒体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截至1999年,全国已经有33家报纸的广告收入过亿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年广告收入近10亿元注10 。电视台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受众,广告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仅中央电视台一个台1997年的广告收入即达42亿元。丰厚的广告收入和多种经营的收入,使各种新闻媒体的经济实力倍增。不少媒体逐年减少来自国库的拨款,不少媒体已经完全实现经费自给剐挛攀乱档姆⒄菇肓肆夹匝贰?/p>
为了发挥群体的优势,加强新闻传播媒体的现代
化经营,1996年起,还出现了全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截至2000年10月中旬止,全国已经有了16个报业集团。这种报业集团不同于以追逐利润为惟一目标的资本主义报业集团,而是在产业属性之外,兼有国家属性、政治属性、时代属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
近20年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不仅发展了新闻传播事业自身,也使得由多种新闻传播媒体组成的新闻信息产业,成为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提高。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只有区区几百人。经过民国初年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阶段近50年的发展,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增加到了几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新闻事业的建立,新闻工作者队伍也迅速扩大。但直到60年代初,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也还只有1万人左右注11 。
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迅速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间的事。随着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新闻工作者的人数急剧增加。1985年陡增到103223人注12 。到1999年,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空前的55万人注13 。是建国初期的55倍,是本世纪初期的600多倍。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当时的情况是“全国社会优秀分子大都醉心科举,无人肯从事于新闻事业……各埠访员,尤鲜高贵”注14 。梁启超、于右任等人的报刊政论活动,黄远生、邵飘萍等人的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建国以后,强调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受到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新闻工作者的比重,逐年递增。
在提高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到本世纪中叶,曾经先后在50多所大专院校设立新闻系或专业,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很少,累计不超过1000人。建国初期,新闻教育有所发展,但进度不大。新闻教育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的事。1978年全国只有不到10所大学有新闻系,在校学生只有五六百人。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截至2000年9月,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超过60所,大学新闻专业点已超过100个。此外,还在高等学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设立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点40个,新闻学和传播学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校的各类学生接近1万人。充分发挥了新闻人才摇篮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截至1999年,除高等学校外,全国还有200家左右新闻研究机构和新闻研究社团,40多家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累计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专著达2000多种注15 。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过去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到下一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不仅将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上的大国和强国,也将发展成为一个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国和强国。在可以预见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将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继续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完成由单一的功能和角色向多种功能和多角色的转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倍的努力。
注:
(1) 以上所引数字,统见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2000年9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2) 据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见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3) 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485页,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
(4) 见1999年年 9月22日《光明日报》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5)(6)见1999年9月16日《中华新闻报》及2000年9月28日《新闻出版报》。
(7)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64页,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8)见1993年11月30日、199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1993年1月21日、1998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
(9)见2000年8月7日《人民政协报》。
(10)见2000年9月25日《新闻出版报》。
(11)(13)见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12)见1986年7月9日《人民日报》。
(14)雷晋《申报过去之现状》,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申报》出版。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