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试论社会养老保障体制改革
   论文关键词:养老保障;养老改革;保险制度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目前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提升社会养老保障公正、公平,促进社会和谙。
    阳春三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两会”。解决社会分配问题得到了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泛关注,社会养老问题成为焦点。企业、事业、机关、农民工四者不同性质,退休后养老金具有天壤之别,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实行“二元结构”管理,这不仅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更让养老金无法体现人人平等,体验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应加大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重构养老保险制度,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通过改革破除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复杂、模式多样,分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两大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分为企业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两种,共计有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企业、农民工三种养老保障模式。
    1.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国家和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养老金标准以本人工资为基数。
    2.至20世纪90年代,企业完成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则未列人改革范围,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依旧由国家财政完全拨付,从而形成了养老资金来源上的“双轨制”。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企业缴费一般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的8%,养老金与当地社会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挂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3.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846万人。又不能异地转移,也不能累加,农民工怕白交了钱,无奈之下只能选择“退保”—将自己缴纳的个人账户的钱退回来。按工龄长短核计发放。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按照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核定。农民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低于上年度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上年度全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核定缴费基数。
    二、我国养老金存在的问题
    这些养老保障模式费用来源不同、保障程度不一,彼此独立,缺乏衔接,不利于体现公平公正,妨碍了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人员流动,不能有效发挥养老保险的社会互济功能,也不能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面临的财务困境,革弊图新已呈必然之势。
    1.不同性质的人养老保险制度导致待遇差距。养老金的缴费和发放体制上存在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差距逐渐拉开,退休前收人基本相当的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退休后的收人差距可能相差两倍甚至更多。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养老被视为“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而享受另一种“超稳定”、“超水平”养老方式的特殊群体。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制边缘的农民工养老,由于缴费门槛高、跨区域转移难及巧年的缴费年限等政策限制,一直存在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等现实问题,实际上根本起不到养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参加城保的农民工2416万人,只占在城镇就业的2.3亿农民工的17%。

    2.不同性质的人养老保险制度淤塞了社会成员的职业流动。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公务员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别,不仅导致了他们退休后的待遇差距,还在相当程度上淤塞了这两类职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调到机关或事业单位,等于进人了保险箱,养老问题随之迎刃而解,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并加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职业壁垒,严重妨碍了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这样,使得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留在行政单位不动;公务员选择离开和退出原来工作单位,同样意味着他将失去将来的养老保障;由于涉及相关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政府机构在辞退公务员问题上顾忌重重,导致公务员退出机制不畅,形成公务员管理中“只进不出”的格局。
    3.不同性质的人养老保险制度影响了社会安定稳定。由于不同性质的人养老保险而使退休后的待遇相差较大,有二、三倍甚至更多,客观上致使占退休人数大多数的企业退休人员的不满,怨声载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长期以往,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对策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藉此打破城乡界限和职业界限,跨越户籍制度的藩篱,建立基于国民身份的单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仅为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莫定基础,也为2020年实现“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条件。
    1.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有助于进一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全国城镇所有就业人员(包括要关、事业单位和各种性质的员工)都要交纳养老保险,个人和单位交纳的比例要统一,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全国联网、全国流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管理。个人账号与身份证号合一,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全部记录到个账户上。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前支取,职工如果意外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个人账户全国范围内通用,职工更换工作单位时,其个人账户上全部储存随时转移。新的工作单位只要按照规定往他的个人账户时存钱就行了。员工只要拿着自己的社保一查就知道,单治经济上还是在教育文化上都表现得很突出。1923年6月,按斯大林在全苏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选举原则,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由350名代表组成,其中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代表为280名,占80%,而其他3个共和国代表只有70名,仅占20%。加盟共和国连修建200张病房的医院或投资400万卢布的权力都没有,而联盟中央在共和国修建新项目都可以不经共和国批准,也不同共和国商量。在教育文化上,苏联政府极力推崇俄罗斯文化,歧视少数民族文化,强制推广俄语为苏联国语。据统计,1986年苏联出版发行各种书籍22亿册,其中俄文书籍占86%,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书籍仅占14%(少数民族人占全苏人口49.2%)。有几十个小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处于消失的边缘。列宁以后几十年,苏共领导人对民族问题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族不平等现象严重,事实上在苏联已形成俄罗斯大民族高高在上,而其他民族则居于次等地位的局面。大俄罗斯主义和非俄罗斯主义相互作用,加快了苏联解体的步伐。

   3.改革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苏联的解体之所以那么突然,一夜之间红旗落地,这与戈尔巴乔夫激进的错误改革观有很大的关系。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是有很多弊病的,也急需改革,但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苏联这个计划经济搞了几十年的国家幻想一夜之间就能走向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要求改革只能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在政抬经济政策上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样急剧的改革只能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局势更加不稳定。(2)消弱了共产党的领导作用,执政党在改革中丧失了执政地位。改革成功的关键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消除改革中的各种阻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苏共却在改革中丧失了执政地位,失去了在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发言权,谈何建设社会主义明天。(3)没有在改革中把经济搞上去,人们的生活质量没有提高,使得人们对改革热情不高,信心不足,苏联当局逐渐失去群众基础。苏联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已经很不适应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电子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全球化要求苏联发展市场经济,但戈尔巴乔夫过于激进地改革不但没有解决经济问题,反而使国家动乱,经济进一步下滑,人民生活更加困苦。(4)在意识形态领域,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不力,使得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严重冲击。改革期间,戈尔巴乔夫把极左的苏联突然拉上了极右的轨道,一时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三权分立等带有浓厚资产阶级色彩的思想学说充斥在人们的脑海间。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疑问,对到底走哪种发展道路产生困惑。这种思想意识上的混乱为苏联解体铺平了道路。

    4.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自从苏联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就不断通过各种方法,各种途径打压新生的共和国。特别是在冷战时期,“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新球大战计划”的推行,使得苏共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出现偏差,直接陷人军备竞赛的泥潭不能自拔。在苏联经济陷人困境时,美国又以经济援助为诱饵,换取政治利益,为苏联的解体起到了不折不扣的催化剂作用。
    四、苏联解体对我国的启示
    苏联的解体对于同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有着很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要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这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1.苏联的解体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能因苏联解体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不能因苏联解体否定其}o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苏联的解体主要是因为苏联的发展模式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在某些环节上严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严格的说苏联并没有严格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部伟大的学说,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检验,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阶段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事实证明它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创造更高的生产力,消除剥削压迫,更好更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必须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2.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证社会主义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变。在知识爆炸,世界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给自己带来贫穷和落后。苏联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斯大林时期,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当时已经出现了某些不和谐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但苏联当局却没与时俱进,只是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只能遭到淘汰。苏联解体呼唤着社会主义要大发展,必须坚持思想理论和制度体制的创新。所以,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活力,才能达到共产主义理想彼岸。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保证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所有。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间充满艰辛与复杂,不可能一嗽而就。事实证明,苏联的改革过激过急,大范围、根本性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大厦的倾覆。相反中国的改革遵循了马克思改革观,改革既灵活有效又有明确的底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深圳特区的设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改革问题的严肃认真,充分尊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深圳的繁荣发展验证改革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推广改革的成果。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改革的方向,坚持不断实践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的思想,不骄不躁,信心百倍地迎接社会主义新的春天。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试论电磁场媒介分界面衔接条件
    浅谈发展农业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试论中国公共政策分析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
    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论述…
    社会学的考量与审度:置于逻辑紧张中的视角…
    试论人工林造林抚育管理主要技术措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90后学生教育中的…
    试论大型露天煤矿土石方计算方法的应用
    试论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的戏剧性风格
    关于科学看待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研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