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浅析文化和谐 实现新农村杜会和谐的一剂良方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发展趋向;社会和谐;文化和谐
  论文摘要:文化是农民的一盘精神大餐,缺失了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也将成为无本之木。由社会和谐迈向文化和谐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后的一个必然战略选择,引入生物学植入概念探索转变路径,以制度文化、信仰文化、经济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以及政治文化构建农村文化软实力,实现向文化和谐的跨越。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通过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培育文明的风尚,来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让人们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没有文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将难于持久。
  1、战略选择:社会和谐迈向文化和谐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和谐基础主要建构在经济和谐上的,即都着重于从物质层面解决农村问题,在各地的新农村实践中也体现出这一点,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收人增加了,再以送电影等形式搞搞文化形式建设,农民思想就稳定了,农村社会就和谐了。当然,抓农村经济建设是搞好农村社会和谐的主线,是正确的选择。但就是这一点会经常忽略文化建设,或仅仅停留在面子上的文化下乡上。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农村发展演进的经验,农村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恰恰是在农民普遍具有甚至超越城市市民的文化因子之后,正如把农村社会和谐比作一驾马车,要有两个驱动轮,一为经济和谐,二为文化和谐,只有两种和谐相得益彰,实现农村农民的物质享受与精神文化享受的协调统一,社会和谐才会流光溢彩。
    实现新农村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在一些农村不仅是自身原生态的文化不能固守,而且成为城市文化的文化殖民对象,有一种被同化的危险,更令人担优的是,输人乡村的城市文化很少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基本上是物质文化,严重侵蚀着农民脆弱的物质文化心理,助长农村不健康的摆阔气、讲排场的消费,并逐渐占据不应有的意识主导地位,乡土艺术的凋零、文化形式的被摧毁、远离农村生活的本真状态的娱乐形式成为农村文化生活的常态,农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无意识的精神上的不安、文化上的焦虑。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因子,有机衔接现代文化因子,实现新农村传统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儒家思想、物质文化与制度精神文化、国外风尚与地方特色民俗的内在统一,改变当前农村“麻将、牌九、扑克,沉浸其中;农事、家事、村事,九霄云外”的应景式文化娱乐方式,让农村“好山好水真有趣”,不再是“真吵真闹好无聊”。
    实现新农村文化和谐是提高农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财富增加会导致福利或幸福增加,但实际上,在一些农村存在“幸福悖论”现象,即更多的财富并没有带来更大的幸福,农民收人水平提高了,而同期平均幸福指数却没有变化甚至是下降的。关键在于过去农村发展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民物质条件的改善,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事业投资、农民增收、农民就业、产品下乡等财富、收人、消费的改善与提高,却忽略了对农村农民产生特别影响的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等因素。而文化和谐可以有效增进农民之间的情感,激发农民的潜力与创造力,强化农民的主人公意识,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更强的不平等承受能力,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实现新农村文化和谐是培育农民市民文化、形成市民社会的社会化过程必经阶段。今后很长的一个时期,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仍将是国家农村工作的一个最重要部分,实现农民在一定空间、一定地域的农村人口、生产、生活要素的集聚,把农村转化为农村社区。但其中关键在于实现身份的真正转变,即农民变市民,这不单单是称呼的一字之变或简单的“洗脚上岸”,在于农民生活、生产、消费、工作、娱乐、思维方式的全面市民化。这将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一方面农民在城镇化后原有的生存发展方式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却难于一下子接受城市市民所具备的生产生活方式,迟滞其市民社会化进程,这使得很多农村生活富裕了,却更无聊了;城市化了,却更虚无了,基本靠修谱、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看影碟打发日子,更富有市民消费色彩的体育锻炼、种花盆栽、看报刊和休闲书籍、上网、看学习类书籍、上图书馆、绘画书法、去影院看电影、去公园或动物园等文化消费结构层次高的活动,在城镇化后的农村社区难得一见。

    实现新农村文化和谐是推动农村社区经济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标识。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程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工作与收人状况、家庭与生活状况、惠农政策的执行状况、子女上学及教育情况、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农村环境、卫生及社会治安状况、金融支持,这也是造成城乡差距的外显因素。而暗含在农村的不稳定因素更是诱发农村不稳的主要原因,包括农村地区两极分化、宗族势力抬头、经济思维全面金钱化、邻里关系陌路化、亲情关系利益化、乡村政治朋党化、经济能人“皇权”化,经济上的差距与不平等加剧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不和谐。而文化和谐最主要功能在于净化、重塑人的心灵,回归自然的平和,以高尚的、先进的、大众化文化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金钱观与人生观。
  2、路径依赖:塑造农村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农村的文化和谐,让文化真正成为联系乡民之间的感情纽带与文明的“粉红丝带”,关键一点在于塑造农村的文化软实力。
    那么什么是农村文化软实力呢?借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观点,可以认为农村的文化软实力应该是植根于农村传统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地理风貌、气候特征、乡村建筑、行为表征、宗教道德以及思维模式基础上的自有文化与植人文化有机融合后所展现出的经济、教化、审美、政治价值的综合,是农村的文化、价值观念、生活发展环境、发展模式的外向性影响力与感召力,如笔者所见,在一些秩序井然、生活安逸、环境良好、人际和谐的农村,对外乡的女孩就很有吸引力,总是千方百计要嫁人这个村,哪怕男方长相差一点也能将就,而父母也多欣慰,觉得女儿找了个好去处。
    由于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一部分源于自身文化精华的提炼与发扬光大,而另一部分在于能紧跟时代吸纳外来优先文化特别是各种先进的制度文化、信仰文化、经济文化、休闲文化、生态文化以及政治文化,而不是使人堕落糜烂、腐蚀农村人的心灵的金钱或物质文化。那么,外来先进文化的输人就显得犹为重要,并且要占领农村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保证农村文化的和谐与安全。
    一是植人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农村文化和谐的文化底气和精神基石,但在许多农村,由于信息不对称、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地域及部分农村官员的歪曲宣传,造成了农民对农村各项发展政策、制度、法律理解偏差,这也是在被侵权后要不知晓、要不不知道该怎样维权,而仅想起采取上访方法讨回公道的主要原因。应该说农村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实现制度文化与农村的对接,这就要把“执政为民”、“信息公开”、“执法透明”、“人民享有知情权”的要求成为治理与发展农村的共同理念,让农民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国家有关农村发展及保障农民个人权益的各项政策、制度、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二是植人生态文化。农村生态文化包括生活性生态文化和生产性生态文化两个部分,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提倡的村容整洁即是生活性生态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追求生活性生态文化,就要不断创新现代农村生活健康新概念,依托沼气池和无公害厕所建设,学会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致力于道路平坦宽阔、民居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绿树成荫、洁净幽雅的人居环境建设.把农村发展成生态型新农村。发展生产性生态文化要以服务农民、农村、农业发展为目的,以循环经济、庭院经济和农业旅游观光经济为支撑,致方于发展纯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和培育具有环保思维的现代农民,不单纯追求农业产业化和低效的规模化,而是在保持农村原有良好生态资源前提下,构建起科学的生态产业链条,推动了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农民致富的成功对接。

    三是植人信仰文化。当前在农村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封建迷信重新抬头,黄赌毒沉渣泛起,一些农民结婚拜天地、丧葬看风水,有病跳大神,出门择吉日,缺失信仰,迷失自我,以前好不容易在农村培植起来的社会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日渐式微。笔者最近回老家一趟发现,修谱之风非常盛行,几乎每一个自然村都在修谱和建祠堂,有的还建庙宇,而且互相攀比,少则五六万,动辄十来万,不仅浪费土地资源、浪费社会财力,搞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而且方便了求仙、算命、看相、占卜等迷信活动的开展。因此,培育农民树立起健康向上的信仰文化是当务之急,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农村信仰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文化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不断充实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使农村文化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积极挖掘农村优秀文化因子,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如广场文化、村落文化、节会文化、喜庆文化等,使农村群众文化有“位子”、文化活动有“场子”、开展活动有“票子”、创作演出有“方子”。

    四是植人经济文化。在一些农村,只要是发大财、挣大钱的思想、理论,对农民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而不管好坏。在此,政府不能简单地说教,而是要扎扎实实把富农政策执行下去,科学引导农民发财致富,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在实践中让农民体会、吸收先进的经济文化,并转化为正确健康的创富行动。同时利用各种宣传媒介、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文化长廊等,向农民灌输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有效杜绝因物质纠纷或利益追逐而产生的离婚、同居、重婚、卖淫、漂娟、赌博等事情的发生,让亲情、爱情、友情重新走进农民的家,进人农民的心。
    五是植人政治文化。一般来说,经济上的权益要靠政治上的话语权作保障,农民政治话语权的缺失恰恰造成了农民屡屡被利益分配边缘化和各项经济权益被侵害后的司法救济困难。并且,在现有农村基层组织构架中,农民的主动的、有作为的参与显得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推动村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合理化,更多地、更好地回应普通村民的需求与愿望,还能有效避免少数家族、干部甚至黑恶势力把持村政,沦为变相的“保甲村”、“独立王国”。这一切都取决于农村政治文化的建设以及农民个体政治意识的觉醒与积极的政治行为。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及时对农村植人先进的、民主的、科学的政治文化是正当时,具体做法是:在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基础上理顺“两委”关系,探索建立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管理模式和相应的监督体制包括村干部述职制度和村民民主评议制度,避免冲突和职能不清的弊端;建立有严格追惩制度的村务议事制度,规范决策内容、程序与规则,对于“一言堂”、“屁股指挥脑袋”决策后造成的后果,要有当事者独自承担;推行阳光财务,财政是发展农村的生命线,也是村民最看重的,农民宁愿不要选举权,也可以不参与决策,但对村财政怎么使用那是相当积极的,这要建立定期向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汇报的民主理财小组,实行科学民主理财,发挥财政应有的职能;发挥村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引导村民经济参与村务管理;按照城乡人口实际数,采用直选方式选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扩充农民代表数量,同时发挥农民自主组织包括农会和村民经济组织的组织优势,并有效降低农民司法救济的成本和疏通农民上访渠道,增强农民的“话语权”。
    六是植人休闲文化。休闲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保持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考虑,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后,把休闲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是多元化精神追求下的必然选择。“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当前农民精神消费贫乏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休闲文化建设的滞后,在此,可以从软硬环境人手,一方面着力把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包括图书馆、电影院、运动场、活动中心和广播站等,由农民轮值或专人管理;另一方面,以电视电影为切人点,电视作为最彻底融人农民文化生活的精神产品,对于宜传和引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方式将发挥难以估计的作用,因此,要发挥电视的凝聚、示范、塑造、陶冶与传播功能,培育农民高尚的审美情趣,增进感情友谊,磨练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唤起生命活力,从而转变农民的精神生活方式,丝竹之音以养耳,青山绿水以一乐目,观书绎理以静心,操琴习字以养脑,逍遥杖履以健足。其最终意义可以全面挖掘和提升乡土文化,形成农村文化产业,使经济、文化比翼齐飞。
    文化,是农村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没有文化的跨越,农村就有沦为文化沙漠的危险,农民就找不到自身的精神家园,而没有精神、文化、寄托和信仰的农村,将是一滩死水,任何救困良方都无所适从,无法取得长治效果。因此农村社会在和谐的基础上,积极迈向文化和谐将是各级政府、政策制定者和农民个体的一个最主要考量。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农村财务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浅析企业管理中的激励理论运用
    浅析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新课改环境下初中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问题和解…
    浅析莫奈作品的艺术特征
    禅画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
    浅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浅析房屋建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措施
    浅析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
    浅析造林地植树造林的方法
    浅析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限制
    浅析智能变电站调试中的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