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 文化意识 强势文化
论文摘要: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持续压力。新的历史时期,民众的文化意识多维度、多层次地苏醒起来,上层建筑与民众文化实践疏离的结果,是民众意识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淡化。文化全球化的来临,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外部冲击。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转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建构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优势,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深刻的科技革命和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态势下,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长期支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即缘自于科学主义的持续压力、民众意识的内在淡化、强势文化的外部冲击。
一、科学主义的持续压力
由于新技术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巨大影响,科学技术开始取得权威。这就为科学主义在文化思想领域的蔓延创造了条件。伴随文化生态格局的变迁,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持续压力。
1.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导致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
科学主义产生于西方,是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的思想体系。最初的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中性的智力活动,正如《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的解释:“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科学主义的变迁发生于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
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勃然兴起和迅猛发展,对人类传统的文化格局提出了挑战。科学与人文的隔膜和冲突因而产生。正如斯诺所言:“一极是文学知识分子,另一极是科学家,特别是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二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有时还互相憎恨和厌恶,当然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了解。他们都荒谬地歪曲了对方的形象。”斯诺长期置身于自然科学家和文学知识分子这两个圈子,深感这两部分精英之间在文化上的隔膜。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导致了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即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
科学绝对主义认为科学万能,强调科学的绝对权威。由此,它把属于生物界的达尔文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直接造成了将历史发展等同于自然发展、将自然进化混同于人类进步、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的思维倾向。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家索卡尔认为:“许多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至今还抱着启蒙之后的理性主义的长久霸权强加于西方学术界的教条不放,这种教条可以简单概括为:存在一个外部的世界,其特性独立于任何个体的人、甚至独立于作为总体的人类存在;这种特性被隐藏在‘永恒的’物理学规律之中;人们能通过(所谓的)科学方法所规定的‘客观的’程序和认识论上的规范,来获得关于这些规律的可靠的、虽然是不完备的和试探性的认识。”这种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倾向实际上是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强行运用科学,以科学的名义推行某种观念,它本身违背了科学精神,是反科学的。
科学相对主义认为,科学知识只不过是“众多叙事”中的一种,科学并没有明确的含义,科学进步也没有现实的表现,“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物理‘实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的建构。科学‘知识’远不具有客观性……,科学共同体的话语,尽管有其不可怀疑的价值,但从不同见解者或受排斥的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反霸权的叙事来说,人们不能够断言它们具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权威地位。”晚近的科学界极端相对主义流行,科学被剥夺了客观真理的内容,这就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泛滥提供了理论支持。
2.科学绝对主义和科学相对主义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持续压力
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已经日益跃居主导地位,科学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但是,高扬科学精神并不等于科学主义的极端化发展。过分强调自然法则的普遍主义,必然挑战人们的价值判断与道德批判。科学绝对主义的蔓延,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知识内涵科学性的质疑。而科学相对主义的蔓延,又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内涵的片面夸大。且主流意识形态是具有高度融合力和强大传播力的社会核心文化,否定其客观内容,以人的自由意志代替必然性,必然导致社会科学精神的萎缩和人的意义世界的畸形发展。
马克思主义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它同自然科学一样,都应该属于科学。不能因其社会性而否认其科学性。肯定社会科学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结合创造条件。惟有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结合,才符合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潮流。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排除在科学之外,只能加深科学与人文的隔阂与相轻,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当前,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应迎着科学主义的压力而去,改变被动坚守局面,提升自身的文化意义,进一步以理论的彻底性赢得人心。
二、民众意识的内在淡化
民众是意识形态传承的载体,意识形态只有为民众所认同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成为整合社会的精神力量。
首先,传统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得到强化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几千年封建帝制的国家,中国民众的传统文化意识具有典型的依附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元政治的根基并未从根本上受到撼动,民众文化意识的依附性仍然存在。而且,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得到增强。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调节性。它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整体背景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并用以指导民众的政治参与,实现其导向性的功能;它通过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并借助执政力量规范各种政治实践,实现其规范性的功能;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它通过政治评价活动影响民众的政治活动,将其控制在一定的政治秩序之内,实现其调节性的功能。当民众思想与国家政治信念出现背离时.它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发挥同化作用,使其与国家选择达到更大范围的一致。
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与依附性的传统文化意识相互呼应,并受到计划经济的有力支持,使得一段时期内的中国民众在思想领域与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同步,最终导致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受到束缚。同时,教化的过程极大地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超越地位,这种超越因其难以在民众的实践领域得到相应的映照,而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
其次,新的历史时期民众文化意识逐步苏醒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引发社会诸领域的深刻变革,原有价值观念遭遇了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人,各种利益主体纷纷出现,人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民众的文化意识随之苏醒,这就使得文化的生产力属性彰显出来。它消解了专制主义垄断文化的根基,大大加速了文化市场化的进程。
文化市场化推进了中国民众文化意识的交融与分野,在理想文化与现实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出现了文化意识的不同内涵,从而,形成了文化意识的三个层面。一是精英文化意识。它居于社会的领导地位,人数少,却是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商业文化意识。是由社会中层人士所表达出来的思想、知识和信仰状况,它占据有限的话语权,但被一般人所接受,反映这一阶层的普遍心理。三是平民文化意识。是居于社会基层的平民的政治认知、感情与行为意向。目前,平民人数最多,由于受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平民基本上没有话语权,他们对商业文化意识具有认同感,而对精英文化意识所使用的话语体系则缺乏认同。平民文化意识和商业文化意识的发展消解了意识形态特权,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内化为民众的价值观,转换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内在律令,这就制约了文化共生氛围的形成。
再次,文化的上层象征与文化的民众实践出现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
当前,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内涵上缺乏与公民文化意识的本质契合,在实践方式上依然延续传统方法培植其上层象征意义,继续其在精神领域的教化功能,而且,在话语体系上,由于理论界的研究、思想界的释读和政治家的表达与真实的社会心态存在距离,社会认同感开始缺失。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上层象征与民众的文化实践出现了疏离,主流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悬浮起来。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功能与理论功能之间发生了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阶级分析见长的马克思主义,其原先的优势正逐步减弱。
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来自文化竞争中的不断创新。当前,马克思主义要继续保持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优势地位,应在文化创新中彰显其文化品格,转向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进人民众的日常生活。
三、强势文化的外部冲击
文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在人类文化领域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风暴。文化全球化一方面意味着各种文化平等交流,融合互补机会的增多,但同时,文化力的强势与弱势,文化交流的主动与被动,文化传播技术的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文化交流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强势文化的侵人提供了契机。
1.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文化侵入
文化全球化为强势文化的侵人开辟了时空通路,对世界文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交通工具和电信技术不发达的传统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广度、强度都较弱,强势文化扩张的力量相对较弱。当下,随着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和传播实现了同时、同步向各洲、各国传播的效应。而且,欧洲语言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语系,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强大。携带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大众文化产品借助强大的科技优势和雄厚的经济依托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席卷而来。这种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化倾向,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已在文化实践、信念和认同方面的同质化,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为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侵人开辟了通路。
2.强势文化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东西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由生产力决定的文化力的差异,导致强势文化的侵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有两个层面的表现。
首先,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国家意志的主流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处于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权威和自主的发展空间的稳定状态。它不排斥外来文明,而是要求对外来文化观念的吸收应该立足于本民族国家的诊释,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强势文化对网络技术控制和对文化产业的操纵,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在社会文化领域,网络传播及其背后庞大的传媒联合体通过控制彼此之间交流的渠道,塑造出通过网络传送的文化内容,使得人类文化交流的受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强势文化正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控制,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而且,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不仅仅是以文化作品、学术话语、思想观念的形式扩展的,而且是以产业形态来推行的。西方文化以产业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市场准人,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其次,强势文化的侵入对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冲击
当下的全球文化格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在引领着世界潮流。西方国家依托经济优势,向社会主义国家倾销它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价值观,网络传播是其最为有效的倾销渠道。同时,他们又利用娱乐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传播世俗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西方政治文化理念、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和大众传播文化,正在向他者渗透,使处于非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民众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的主流文化。因此,强势文化浸染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千变万化的文化形式已成为意识形态操纵的方式,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营造着新的文化霸权。
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东西方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机遇已经来临。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积极融人文化全球化,以民族理性应对强势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全球化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转向,建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