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
经济社会的快速
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推行水价改革、建立节水型社会是应对水危机和解决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真研究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水价政策,优化配置水资源,推动建立节水型社会发展。
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从根本上解决
2.2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求充分利用价格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需要充分利用水价机制调动用水户节约用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用水需求的不合理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工程供水历经了公益性无偿供水、政策性有偿供水、水价改革起步和发展4个阶段。经过多年努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水价政策体系初步建立,水价水平逐步提高,2003年国有水利工程水价平均达到0.035元/m3,比1991年提高了2.4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开征水资源费,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开征水资源费。随着水利工程水价和水资源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初步扭转了水资源无偿取用、无序取水的局面,为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创造了经济条件,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当前,水利工程水价总体偏低、水费实收率不高、计价方式不科学、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混乱等问题仍然较为严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管理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水利工程旧有的供水、收费体制矛盾充分暴露出来,表现为水费计收难的问题愈加严重,用水农户产生了免收水费的心理预期。我国水资源费也存在标准低、结构不合理、征收范围窄、征收率不高的问题。这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水价改革,准确把握水价改革的要点,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
3树立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水价改革,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的重大决策。水价改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事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水价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与稳定、近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全面推进水价改革。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筹协调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按照“水管单位延伸供水服务,群管组织创新管理体制”的思路,推进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弥补末级渠系管理组织的缺位,强化末级渠系的民主管理,消除影响水价改革的体制性障碍。要改革农田水利投资体制,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阶层和用水户等相关利益者共同投入的多层面、多渠道的新型农田水利投资体制,逐步改善灌区水利工程特别是末级渠系工程老化失修,计量设施不完善的状况,为推进水价改革创造物质基础。
(2)调整供水结构和工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建立价格补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农业节水的途径,积极开拓城市工业用水市场,推进供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提高非农业用水的水价,调整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实现非农业用水对农业用水的经济补偿,减轻农民的用水负担。
(3)抓好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环节,促进节约用水,维护各方利益。改革水价的目标是促进节约用水,维护各方利益。改革的重点是抓好供水水价管理、成本监审、水费计收使用这3个重要环节。要科学区分管理权限,严格落实水价管理。统筹兼顾水管单位水价管理与供水下一环节水价管理的关系,协调水利工程水价调整与其他水价改革的步伐,提高水利工程水价制定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将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供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进一步理顺水价与城市工业供水终端水价的比价关系,理顺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与农业用水的比价关系。要强化成本监审,建立成本约束机制。水利工程供水成本在不同供水对象之间要合理归集、科学分摊,进一步明确成本费用构成项目的核算方法与具体标准,建立定期监审与调价监审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起成本约束机制。要改革水费计收方式,完善水费计收使用管理。把明确计量点作为水费计收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对非农业用水要实行精确计量,对农业用水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计量收费。供水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延伸供水服务范围,签订供用水合同,明确供用水双方的权、责、利。继续推行水价、水量、水费的公示制,尽可能地使用水户知道自己的用水量,并按用水量交费,有条件的地方推行2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科学的水价制度。
(4)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水价改革与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农业供水行为。要积极研究、认真解决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终端水价制”,实现水价调整和减轻农民负担双赢的目标[4]。大量的调研表明,农业末级渠系供水管理体制是水价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运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末级渠系承包责任制和产权制度改革。
(5)以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为核心,完善内部管理,全面推行水费公示制。供水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加强责任意识,改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变革,实现由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身份转变,提供良好的供水服务。同时,要加强与用水户的沟通。供水单位及末级渠系管理者要将水量、水价及水费向所有用水户公示,并及时将水费使用情况公示。
(6)加强水资源费的征收与管理,充分发挥水资源费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
4参考文献
[1] 刘充民,吴恬.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西南给排水,2010,32(2):25-28.
[2] 徐泽珍.我国水资源现状与节水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337.
[3] 李华.水价改革政策及面临问题的解决对策[j].中国水利,2010(2):61-64.
[4] 刘少辉,王明一.灌区水价改革与效益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