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论文关键词】:“剩女”;择偶;城市性
一、何谓剩女
目前,在
二、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1.事业为重
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婚姻与家庭,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找对象总是把视线上移,总想着待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后再来考虑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条件优越了再想去寻找伴侣的时候,却发现为时过晚。这些女性从小就是好学生,有美好的梦想,在不断的苦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的时候虽有浪漫爱情的憧憬,可是为了学业,她们一心学习别无旁骛。社会的竞争信号让她们孜孜以求,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都被她们拿下。工作后,她们是单位的精兵强将,巾帼不让须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紧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个人问题被一拖再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身边的男子渐渐变得稀少了。直到3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些不如她们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学,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依人做幸福女人状时,剩女们才蓦然发现:漂亮高学历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一个。
2.优秀反被优秀误
无论
三、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1.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经验的贬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大城市与传统乡村社会相比具有迅猛得多的生活节奏,生态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巨大变化,科技大发明带来了城市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大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每天承受的外界刺激剧烈增多。面对现代社会急剧增多的强烈刺激,人类脆弱的有机体不能够完全吸收这些外界刺激,不再能够按照传统方式那样保护自身。如此繁多的刺激,如此脆弱的保护能力,造就了城市人用“文明大众的标准化、非自然化了的生活所表明的经验”取代传统自然化的、人化的和谐经验。如此一来,标准化经验给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男女带来的是异化的感受和惊颤的体验。异化的、标准化的生活轨迹,使得“剩女”对陌生人缺乏基本信任,而没有了基本信任,谈情说爱更是一种奢侈。而且,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感到的是麻木,取而代之的是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过分挑剔。这在择偶当中是非常忌讳的,也不利于恋爱的双方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2.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结果
婚姻从来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理想的婚姻建立在男女彼此的深入了解和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但是择偶观念和行为却深深根植于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之中。无论是古时候的才子佳人还是现时代的“三高”女郎,都不能跳出文化传统的制约来选择自己的配偶。
传统的择偶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门当户对”,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二是“资源交换”,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人的某一资源不足,便须更多地提供另一资源作为补偿,例如容颜姣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关爱等其他资源。三是“男高女低”的匹配模式,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高于自己。
上述传统择偶观念并没有随着都市现代化进程而在“剩女”身上消失殆尽,而且,由于剩女自身经历等原因反而被强化了。剩女大多事业有成,白领职业,收入不菲,当她们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去寻找配偶的时候,却发现和自己条件匹配的成功男士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与此同时,社会的“男高女低”的婚配模式也使得和剩女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男士不想寻找她们作为伴侣。而且,现代生活竞争和日趋物欲化的气质也深深的影响着“剩女”的择偶。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般配模式,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年轻人、教育层次较高者更看重对方的社会经济地位。剩女择偶时重视对方的现有经济实力,也关注对方潜在的发展能力,例如知识、学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等。总之,剩女们在“男高女低”传统择偶匹配观念的指引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竞争气质的压力下,艰难地做着选择,却错过了最佳的婚恋时机。
3.择偶自由与自由择偶悖论引发的困境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都市女性的自由空间更大,这种自由的纬度很多,其中就包括婚姻自由也即是择偶自由。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是“五四”以降逐步形成的用以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