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功能群体
论文摘要: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我们应站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战略高度对如何践行荣辱观加以定位。建设社会功能群体有利于唤起人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社会道德重构的重要条件。
胡锦涛总书记 2006年 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委员时提出的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即八荣八耻),极具前瞻性,对我国公民道德的再规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涌现的大量正面以及一些负面的(如“范跑跑现象”)道德典型,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我国公职人员以及普通公民所需要遵循的社会道德观的进一步讨论,也证实了在新形势下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改革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研究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道德的回归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刻不容缓。本文在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与学术研究情况的综述分析基础上,指出应把在全民中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放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并努力实行之,而建设社会功能群体有利于唤起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真正建成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文明的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推动与学术研究情况
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kns4.0)统计,至 2008年 5月底 ,各刊物共发表6222篇评论、报道和学习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章(各类报纸也发表了数千篇相关文章和报道)。根据其内容,大致分类如下:(1)关于学习响应的社论与形势报道,包括学习通知与学习规划,座谈会、表彰会的报道,各地宣传贯彻的情况汇总,各地推广的学习经验等,这方面的报道占总数的 60%左右。(2)对各社会群体(如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中小学生、文艺界等)提出学习和践行的期望和针对性标准,这方面的论述占总数的 20%左右。(3)从总体上论述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伟大意义,包括它的历史与民族传承、时代需求以及在实践上的紧迫性等,这方面的文章和短评占总数的 15%左右。(4)对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术层面的思考,如道德的缺失与回归、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机制的设立、把推行荣辱观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来抓等等,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章不到总数的5%。
以上统计反映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迅疾而强劲的宣传发动多,但对如何从实践上达到持久并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缺乏研究与部署。这表明研究人员和各级部门仍然将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定位于“完成任务”这一层次…。各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数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且变化明显:2006年,4035篇;2007年,1942篇;2008年 1—4月仅有 160篇,全年预计少于 500篇。这反映了一种时效特征,表明这项工作缺乏持久性。诚然,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来看,每一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宣传重点或中心,多年围绕一个重点是难以做到的,但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全民中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达到回归道德与建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的,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存在高潮和低谷的问题。
2.动员会、表彰会、座谈会 、歌咏会多,场景热烈,说明各个基层组织在宣传形式上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效果评估(如对宣传活动产生的效果实施舆论跟踪 与监控 ,对社会思潮进行适时的在线调查等)不足,更缺乏针对评估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持续、扎实的工作目标,这就很难在工作中长期不懈地贯彻落实。
3.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反映了参与人群的广泛程度 ,反映出某种成效,但有力度有分量的研究文章很少,更没有建立有基础的、扎实的研究体系,体现出一种急功近利思想和浮躁情绪。这和我们现行的评价、评估、检查(包括对各级领导的政绩评价对个人的专业或业绩评价等)着力于一般性数据统计有关。评价不看数据是不行的,但仅看数据不看质量更不行。如果把文章当做现实的附庸和获得个人利益的敲门砖 ,则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脱离群众 ,可能造成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被动性参与,导致信心和荣誉感的失落。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我们应从战略层面上去把握并由此确立未来一个发展阶段的工作力度和工作重心,用新思路加以研究、实践 ,使之深入人心,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荣辱观的培育,把祖国、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毛主席曾经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提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雷锋这一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道德楷模就是很好的说明。但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我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形态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带来了人fl’lq益之间的冲突和道德观念的差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和优良的思想道德风尚,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思想保证。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就加强道德修养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家伦理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也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八荣八耻”不仅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而且反映了我国现实社会文明的需要,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因此,“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应该常抓不懈。
三、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社会教育体系的支撑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社会教育,涵盖整个社会群体和人的一生。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是主要环节。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学校教育,一方面是传授知识,“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知荣辱、辨善恶”。《大学》一书就曾说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幼儿到大学毕业的20年问,是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对一个人荣辱观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基础,不仅关系着一个人的成长,更关系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必须克服学校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道德培育的倾向。
社会教育体系中的群体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不同的社会群体,除应具备共同的社会道德以外,还应拥有特定的道德规范。应根据各群体不同功能、不同性质来规定这些特有的道德规范,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群体内部的矛盾,从而增强凝聚力,维护群体的整体利益;才有利于化解各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3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我们的经济财富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以往相对简单的社会组织形态,逐步形成了丰富的社会群体结构。今后党和政府应更加积极地引导各社会群体建立自己的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技术协会、学术团体等,使这些组织发挥其 自身功能,以群体特有的荣辱观念规范成员的道德行为,并进行教育、监督、制约、奖惩,这样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当代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现阶段如何将它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各社会群体和学术界面前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社会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不断深入研究、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发展及其现实意义,总结和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路和方法,那么我们的目标是不难实现的。这对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方朔.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与方向——关于 “八荣八耻”的意义与理解问题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5):13—1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