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作用和文化意义——以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为例
论文关键词:青年志愿者  服务  现实作用  深层意义
  论文摘要: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对自身、他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体现了集体主义和道德价值,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而且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升华了文化意识。
  “青年志愿者”(young volunt~r)指的是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热心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以招募的方式 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青年。自1993年 12月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以来,青年志愿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一个致力于创造明天的行动是有希望的行动,一项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事业是前途无量的事业”。青年志愿者行动正是这样一种致力于创造明天的有希望的行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正是这样一项着眼于未来发展的前途无量的事业。本文拟以四川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两个典型事例为切人点,分析转型期我国的青年志愿服务行动和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剖析 当前 弘扬青年志愿精神、发展青年志愿事业所具有的重要的现实作用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一、 文献综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青年志愿者服务建设作为一道和谐的风景线也嵌入了这个大环境中,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他们倡导的志愿、奉献精神,不仅开辟出一条新的育人途径,更为文明修身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尤其是高校青年志愿者通过广泛、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巩固和提高了社会德育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成为新时期传统美德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新载体。此外,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在推动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并进的同时,还有效地弥补了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中的内在缺陷,在充分发挥其对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保障作用的同时,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定位,并不依赖于行政措施的力度,而是取决于有什么样的共同情感和精神追求及其相应的公众认可性。从该角度讲,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行动不仅完善了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机制,其动员程度和影响力的深入和广泛,更能表明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以权利责任意识与科学理性精神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主要的价值取向,表明这个社会的组织架构已不再以权力为中心 ,以管制为手段,而是视全体公民的相互合作为最可靠、最稳定的社会组织基因。
  近几年来,社区建设也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既是团组织服务党政工作大局、参与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团组织参与社区服务保障体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这不仅有助于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意识,还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 
  二、青年志愿服务的现实作用 
  根据帕森斯的社会结构功能理论,任何一项社会事物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社会某 种功能的需要,志愿服务当然也不例外。志愿精神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资本,志愿者们以“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为服务宗旨开展服务活动对社会、国家、弱势群体以及自身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影响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在加剧。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人文关怀,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总体上来说,志愿服务、爱心奉献能够有效地提升新一代青年的社会责任,积聚社会资本,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 ,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社会实践上讲,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都是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相吻合的。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之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并把志愿者行为称为“彼此联合的艺术”。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为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建立起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不仅增加了志愿者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更让被帮助对象真切体会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温暖,这不仅提升了人际交流,强化了人际接触与关怀,更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对象通常以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群体为主,这一群体大多在身体、精神或生活等方面存有一定的障碍,在他人或社会群体中有一种自卑感和疏离感 ,且依靠自身的努力无法走出阴霾,无法和谐地融入社会。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社会组织,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过开展社区服务、抢险救灾、扶贫开发等活动,不仅为弱势阶层提供了物质方面的救助,也提供了精神方面的安慰。在志愿服务中,青年志愿者以一颗热忱的心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感染他们,帮助他们扩大社交圈子,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信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帮助他们减轻自卑感和疏离感,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让他们在得到帮助的同时树立起一种对生命价值、人生、社会和人类的积极态度。
  (三)对青年志愿者自身的影响 
  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灵魂,升华了自己的人格,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有利于青年一代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让他们在奉献中体味人生乐趣,感悟人生真谛。此外,跨地区、跨国度的志愿服务更有利于青年志愿者了解不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文精神,从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对青年人实现社会化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众所周知,青年时期是人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生。志愿服务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从 内容和形式上延伸和创造了青年一代的社会实践活动 ,拓展了青年的社会化空间,并正确地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 ,促进他们实现社会化。此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还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青年能在实践中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将自我角色认同与他人 、社会相联系,使 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共处。 
  三、青年志愿服务的文化意义 
  以青年为主体的青年志愿服务所创造的爱心奉献和志愿精神是一种先进的青年文化 ,青年志愿服务的行动体现了集体主义和道德价值,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还弘扬了民族精神,升华了文化意识。 
  (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主义与道德价值的体现 
  不同领域的集体主义,有着不同的“边界”和价值属性。作为经济制度的集体主义遵循着“市场规则”,核心价值是“互助合作”;作为政治原则的集体主义有着“政治规约”,核心内容是“公共价值”;作为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遵循“道德法则”,核心价值是“无私奉献”。从抗震救灾到投身奥运服务,青年志愿活动所体现的正是作为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及其“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在从抗震救灾到投身奥运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广大青年志愿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对作为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的一个很好的诠释。与传统的纯粹奉献观念不同,青年志愿者的爱心奉献是全面关照社会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并为实现受灾群体及社会整体的利益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形成有利于受灾群体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充分实现和志愿者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科学价值观,是自由和秩序的统一,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觉悟,更是一种推动社会平安、和谐、稳定发展的实践行为。它不仅诠释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更有利于实现个人和社会在道德视野中的和谐统一。 
  (二)青年志愿服务:心理需要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生理需要是人的最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在抗震救灾和投身奥运服务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无私地奉献 自己的爱心,是一种超越现实利益的行为。这种甘于奉献的行为扩展了青年志愿者对个人与社会的理解,推动着他们以一种更加乐观向上的态度追求进步和完美。尤其是对于前往灾区和直接参与奥运的青年志愿者来说,这不仅是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考验,更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 

  此外,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青年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自我实现,他们的奉献动机更多地与震灾中社会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着。他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奉献,不仅为受灾同胞重建家园提供了物质支持,也为他们重新面对生活提供了精神动力。
  (三)青年志愿服务:民族精神的弘扬
  几千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华 民族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培育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从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 1998的抗洪抢险、2003的抗击非典、2008年的抗冰救灾和抗震救灾 ,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凝聚,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见证。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志愿者忘我的爱心奉献,更是对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新加坡一家媒体说得好 :撼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 ,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地震发生后的抗灾历程,不仅见证了党和政府组织救灾的非凡表现,更彰显了今日之中华民众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一场大地震,带给了我们灾难,但以青年一代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者无私的爱心奉献,让整个世界再次见证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此外,奥运期间青年志愿者每一个真诚的微笑,每一个细腻的动作,在展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精神的同时,更向世人彰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 团结友爱的伟大精神。 
  (四)青年志愿服务:文化意识的升华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有文化背景的,青年志愿服务也不例外,因为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是爱,具体说是对他人的爱,而且此种“爱”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思想中。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年志愿服务者无私的奉献,不仅打破了常规意识中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下的家庭、家族中心论 ,更使我国的团结、博爱文化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和奥运服务的行动 ,不仅展示了当代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也推进了地区之间、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此外,不能前往灾区的青年志愿者们也积极地为灾区捐款捐物,无偿献血 ,一刻也不忘倾听灾区的声音,关注救灾的进展;不能抵达奥运现场的青年志愿者们也以 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地支持或奉献于奥运 ,这些都有效地加强了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建设。可以说,这也是当今 中国社会的默契所发挥的巨大效力,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刻体现。
  198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学者杜维明先生提出“文化中国”的概念,在海内外学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文化中国”是对中国领土属性(地理共同体)、血缘属性(民族共同体)、主权属性 (政治共同体)、经济属性(经济共同体)等属性的否认。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对中国诸多属性的否认,而是在这些属性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一个“文化属性”,即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因此,“文化中国”概念的提出,使“中国”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重要、丰富、全面、系统和深刻。
  [参考文献] 
  [1]刘家祥 ,杨娟 .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0.
  [2]韩 淼 .做志愿者[m].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01:132. 
  [3]穆继亮 .试谈构建和谐校园中青年志愿者服务的重要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2):45—47
  [4]崔 嵬 .论青年志愿者行动在高校德育中的有效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25. 
  [5]王先江.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作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5. 
  [6]南 山.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意义[j].当代青年研究,2006,(5):15. 
  [7]林爱菊 .青年志愿者与社区建设[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1304,(4):17—18. 
  [8]祝灵君 .论志愿精神[n].学习时报,2005,(7):16. 
  [9]邵士庆 .当代集体主义的三重视域[j].学术论坛,2005,(12):21. 
  [1o]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近志愿服务[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47. 
  [11]王达三.重建文化中国,应对文化台独[j].儒家邮报(第 36期),2007,(10):1—4.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对…
    青年大学生自杀的社会伦理思考
    试析对被征地青年农民的保障制度对策研究
    当代农村青年的缩影
    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研究
    试论中国青年失业问题以及对养老保障体系的…
    浅谈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
    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及其对策
    义乌市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对策
    城市社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浅谈青年习惯性违章
    浅析网络语言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