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世界经济金融陷入整体的危机,经济衰退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对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元提出质疑。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上都要求人民币的国际化,以满足经济的长期安全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
1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地位的上升,加之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中国需要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以保证一个安全、长期的国际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要求
一国经济实力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条件。从历史经验看,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加之其海外殖民扩张,对外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促进了英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贸易往来结算。二战后,英国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美国作为战后唯一的超级经济强国,工业基础保存完好,经济地位远远超过其他西方经济大国,在战后经济重建中取得主导地位。主导了一个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一个安全的国际货币环境,而目前美元所面临的信任危机使其受到质疑,对于中国经济安全造成了隐患,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1.2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的急剧增加
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量正在增加,一些周边国家政府也同意以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服务结算。在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人民币也成为了本国货币的替代品和主要贸易货币。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限制,海外的银行并不能接收人民币存款,因此无法从人民币存款中获得利息,但由于信赖,周边国家的人民仍然乐意收集、使用、储存人民币。马来西亚于8005年放弃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转而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浮动,并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之一。菲律宾于2006年签署总统令,要求其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在应对次贷危机中,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5个国家的央行及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这些情况都反映了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初具条件。
1.3 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中国的优质企业为实现快速增长,开始选择投资境外。开展加工贸易,与境外企业合作开发资源,发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已被确定为中国新时期的重要开放战略,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将大大增加境外对人民币的资本需求,也是人民币获得更多国际金融市场份额的契机。
2 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比较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既会从中获得收益也要为之承担风险。其收益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获得铸币税收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大收益是中国可以从中获得铸币税收入。目前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获得数额巨大的铸币税,从而占有了境外持币者的资源。
第二,缓解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到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给中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鼓励人民币流出,既是出于长远的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战略考虑,也是短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途径之一。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第三,防范和降低汇率风险。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持有大量外币债权和债务,货币敞口风险较大,汇价波动就会使企业蒙受损失。人民币国际化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被广泛接受。中国企业、投资者和居民在国际经济交易中可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其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和货币交易成本也随之降低,而这种双重收益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但货币的国际化也会对该国经济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最主要的就是货币的国际化会影响该币发行国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长远来看,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时,中国政府或多或少将承担一部分平抑世界经济波动的责任。未来如果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出现较大的经济衰退,那么,中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其他国家情况。比如通过提高人民币利率。或紧缩人民币发行,使邻国货币贬值。从而帮助邻国走出经济衰退。这也是世界各主要央行出于自己狭隘的业务难度考虑。一般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并不积极的原因。
3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困难
人民币在国际化道路上还存在着以下的一些障碍:一是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不足;二是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和国际标准化程度不足;三是在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对外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妨碍中国经济政策自主性;四是在位国际货币的粘滞性(或惯性)也难以克服。
3.1 人民币的流通量问题
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这样的狭小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因此,中国应当在积极、有序地扩大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同时,进一步放松对外投资的管制。同时,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但目前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显然还不具备条件。
3.2 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一种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该货币发行国还必须拥有一个没有资本控制、广泛、深入的金融市场,即拥有丰富的金融工具和发达的二级市场。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需求,而且金融市场发达,市场参与者多,交易量大,也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发达的金融市场还可以为中央银行及各国投资者提供成本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也有助于进出口商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纽约、伦敦发达的金融市场对树立美元、英镑的国际地位都起过重要作用。中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显然还不足以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
3.3 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外国人大量持有中国短期资产,则外国人货币偏好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大量资本流动,一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另一方面也降低中国货币当局控制基础货币、调控国内经济的能力。
3.4 国际货币体系的粘滞性
一国货币如已占据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就有了一种粘滞性或者说情性,其他货币如想对其形成挑战并取代它的位置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一方面取决于新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经济实力的上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在位国际货币背后的经济体经济实力的下降及该货币信誉的持续下降。即便如此,新货币取代旧货币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从美元替代英镑作为国际货币地位变化的历史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美国的经济总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超过了英国,但由于英镑已占据了首要的国际货币地位,仍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贸易和投资地位遭到严重破坏,给英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伦敦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地位也大大下降,英镑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条件巳逐渐丧失。即便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元还未取得实质上的主导地位,直到50年代,英镑作为最主要的官方储备货币的地位才被美元取代。国际货币由以英镑主导过渡到以美元主导至少用了30年(1918年始至50年代末完成)。同样,50年代美元获取了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地位之后,70~80年代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曾持续下滑,70年代下半叶美国曾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胀与高失业,80年代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1985年以后美元对马克、日元的币值一直下降,这些都使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马克、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已有的位置所产生的粘滞性,美元仍保持了它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的位置,大多数的进出口商及国际投资者仍使用美元进行贸易和投资。
3.5 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政治环境、金融系统等各方面存在的缺陷,同时也存在很多障碍,但积极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意义重大,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和战术上可有不同的安排。
首先,在地域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取向。先人民币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及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蒙古等周边国家的流通;再人民币区域化,不断提升人民币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地位,使之逐步成为区域性主导货币;最后逐步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财富储备货币的取向。先人民币结算货币,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人民币投资货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币种;最后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
再次,关于资本项目的放开上可以采取一种双轨制、渐进式的步骤。双轨制的第一个轨,是在中国境内要实行定向的、有步骤的、渐进式的、与中国金融改革同步的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的进程,这包括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计划(qfii)、境内合格机构投资者计划(qdii)和各种有步骤的资金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双轨制的第二个轨是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香港作为成熟的金融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是市场化的;香港作为相对独立的金融中心,完全可以较大力度地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规模,推进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规模以及交易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步骤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相互交叉进行的,不可作绝对化理解。另外,每一步都是一个错综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既不可急于求成地拔苗助长,也不可坐以待时地贻误良机,要逐步有序、适时适度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