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幼儿 生理特点 体育活动
论文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导者,是祖国的希望。当今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个健康的体魄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当的体育活动将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条件之一。在《幼儿教育纲要》中已把体育放在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首位,而现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幼儿的生理入手来讨论如何搞好幼儿体育。
人的一生经历了出生 、成长 、发育 、衰老及死亡的过程,而从出生到七岁这一时期,机体组织和器官都在迅速成长发育,新陈代谢十分旺盛 ,特别是大脑发育很快,研究表明,五岁幼儿脑的重量已达成人的80%,七岁左右大脑发育已与成人差不多。这个时期是人的智力 、思想品德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幼儿的养护和教育也就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和培养未来各种建设人才的基础。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主导者,是祖国的希望。当今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德 、智、体、美四方面。有个健康的体魄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当的体育活动将是拥有健康体魄的有效条件之一。在《幼儿教育纲要》中已把体育放在了德、智 、体、美、劳五育的首位,而现在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体育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好的作用,本文将从幼儿的生理人手来讨论如何搞好幼儿体育。
1 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 ,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很娇嫩。幼儿的骨质柔软 ,骨骼细短,软骨多 ,易变形,如果长时间坐姿不正确,会使脊柱异常或弯曲;幼儿的关节面软骨比较厚,关节囊比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也比较薄而且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故幼儿关节活动幅度大,灵活性和韧性好:关节牢固性和稳定性差 ,在外力的作用下容易脱位。肌纤维较细,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间质组织较多,肌肉力量和耐力较差 ,容易疲劳,大肌肉群比小肌肉群发育得好 ,动作不协调。幼儿的心脏和容积较小,心肌纤维细短,肌纤维之间的间质少,心脏收缩能力较弱,主动脉 口径比肺动脉口径小,不能够负担过于紧张的体力活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机能兴奋强于抑制,幼儿的神经细胞很脆弱易产生疲劳,精力不集 中容 易分散 ,易被新鲜刺激吸引 。幼儿血液 中自细胞 的数量和成人差不多,但对于机体防御和保护能力较强的嗜中性细胞较少,而防御和保护机能较差的淋巴细胞较多,因此幼儿时期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幼儿的胸廓狭小 ,肺活量小,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体积小,能容纳的气体量少,而肺泡之间的组织较多,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 ,整个肺泡中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缺乏弹性,易发生感染 。总之幼儿的体育活动应以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来考虑。
2 体育活动的安排
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生理机能的发展,对于幼儿生理机能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适当呢?这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1小运动强度、小运动量原则
幼儿的骨骼容易变形,如果运动强度过大 ,易产生骨骼弯曲及发育不良,要求运动量小也是此道理。另外,如果运动量过大,肌肉会过于疲劳,这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其不利。幼儿的心脏收缩力弱,肺活量小也是该原则成立的一个生理基础。
2.2 灵活多变原则
幼儿精神不易集中,如果长时间的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某一串动作 ,则效果不好,掌握程度也不理想,并且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疲劳。这时我们应尽量多变活动内容,以新内容刺激幼儿这样幼儿才能被你吸引,并完成教学任务。
2.3 动静相结合
幼儿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 比较差 ,容易疲劳和损伤 ,年龄越小这个特点越明显。因此我们安排幼儿体育活动时应该动静结合,交替运用 ,使肌肉群得到轮流休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和减少受损伤的程度。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供氧充足,疲劳的肌肉比较容易恢复,所以只要我们安排恰当,孩子总是活跃愉快的,就可以减少损伤和减轻肌肉的疲劳。
2.4 动作不宜过细原则
肌肉的活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兴奋所引起的,所以肌肉是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发育的,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支配大肌肉群的神经发育较早 ,而支配幼儿手指、手腕的小肌肉群的神经发育较晚。根据这个特点,不宜过早地要求幼儿做过细地动作。
2.5 动作的正确度要高原则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期,骨骼 、肌肉及各系统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正确性一定要高,否则可能会引起不正常的发育。
2.6 活动场地整洁原则
幼儿机体的抵抗能力 比较弱 ,因此活动场地要求尽可能的整洁,最好选择一处通气性好 、平整、干净的场地,以降低幼儿被传染的可能性。
幼儿的生理都正处在发育成长阶段 ,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根据这些特点来安排体育活动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幼儿体育基础知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
[2]陈帼眉,沈德立.幼儿心理学(第二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
[3]幼教基础理论(试用版)[m].北京劳动人事局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