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人慈善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却在我国发展滞后,表现为民间慈善热情释放不充分、人均慈善捐款额度低、富人捐赠与其拥有财富不成比例等等。当前开发个人慈善大有空间,可以从慈善文化的培育、政府支持机制的完善、慈善组织建设以及慈善途径的创新方面加以探索。
【关键词】个人慈善 开发 途径
一、个人慈善的含义及其意义
个人慈善是针对组织慈善而言的,是公民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出于善良、友爱之心,无偿地向社会及其他个人提供物质、精神帮助的社会公益行为。其表现形式主要为个人捐赠和志愿服务。如果按照主体的差别来细分的话,个人慈善又可以分为富人慈善与平民慈善。
现代的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为发展基础。只有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全体公民的认同和支持,才能形成一种有利、自觉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才能使慈善事业有更加广泛、更加厚实的经济基础,最终使单个的慈善行为集约成为一项宏伟的事业。从另一方面来看,组织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个人的参与。由此可见,慈善事业能够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力在于个人慈善,只有探索如何开发个人慈善,才能使慈善事业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二、我国个人慈善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城市有2200多万贫困居民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2600万人口处于绝对贫困,低收入人口达4900多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民残疾人也需要实施救助。再加上我国经济实力还不强,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因此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弥补政府救助的不足,切实帮助贫弱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但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的现实还是十分严峻的,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慈善捐赠能量巨大但尚未释放
个人慈善捐赠是个人出于爱心,通过无偿捐献或赠送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给合法的受赠对象,以达到帮助受赠对象的目的,是个人慈善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往往是在社会重大事件发生后,个人慈善捐赠出现高涨,之后立即回落。如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8年的汶川地震更是激发了大众的捐赠热情,根据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的调查,90%以上的被访问者均表示向灾区捐过款物。据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公民个人捐款达458亿元,占捐款总额的54%,远高于大陆地区企业捐款388亿元;2008年中国内地个人人均捐款34.66元,是2007年的人均捐款额2.5元的13.5倍,完全改变了此前国内个人捐赠不超过总额20%的格局。可以说慈善捐赠在2008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根据《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预测,2009年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必定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回落。
2、个人捐赠水平较低
根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我国每年收到的慈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普通公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公民个人捐赠约占捐赠总额的25%,约占慈善捐赠总额的四分之一;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来自民众的慈善捐赠超出了总额的四分之三,这是相对数字;从绝对数字上来讲,据相关测算显示,我国平民人均捐款才仅有2.5元。另有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规模可占gdp 的9%,而我国目前的慈善水平仅占gdp的0.5%。可见我国的个人慈善捐赠情况还相当滞后,这块领域的开发尚存大量空间。
3、富人慈善捐助的比例过低,捐赠额与其财富量不成比例
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慈善榜”统计,十年内美国富豪的捐赠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首富比尔·盖茨四年来共捐出230亿美元,约占其净资产的45%;而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4年中国慈善榜”中,其评出的100位中国富豪七成没有在这次的慈善榜中出现,而上榜的富豪们的捐赠一般也只占其资产总额的百分之几。
当然个人慈善在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就当前来看,上述三个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究其原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不同的结果,但我国慈善文化缺失、政府激励政策欠缺、慈善组织机构缺乏公信力、个人行善渠道狭窄是毫无争议的原因。因此,对我国个人慈善的开发既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及政府支持机制的完善,还要关注个人慈善的释放渠道。
三、开发我国个人慈善的途径思考
1、营造慈善氛围,培育大众慈善意识
慈善事业应是一项社会化的事业,它以社会成员的仁爱之心为道德基础,需要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支撑。如果缺乏现代慈善价值观的支撑,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难以形成良性的内部驱动机制。因此,培育我们公民的慈善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慈善氛围显得极为重要。要充分动用媒体的力量,对慈善文化、慈善价值和理念、慈善相关政策、慈善事业的作用及影响进行宣传,呼唤社会的爱心,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善”的本能,这样才能真正让慈善捐赠的概念深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树立慈誉活动中的企业和公众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公共教育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使慈善观念进入课堂,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慈善价值观,规范慈善行为,创造良好的慈善环境,利用怃惠的政策,鼓励公众参与慈善活动。
民政部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组织召开了“爱心捐助奖”表彰大会;2005年和2006年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举办了“中华慈善大会”,表彰了“中华慈善奖”获得者,逐步建立了表彰激励机制,对行善行为大力宣扬、鼓励和倡导,这就营造了很好的慈善氛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大众的慈善意识也得以深化。
2、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其公信力
慈善组织是慈善捐赠的中间机构,是联系捐赠方与受赠方的桥梁,并且慈善组织逐步成为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提高个人慈善的积极性,发展我国民间慈善事业,就要加强慈善组织自身的建设。包括建立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对募捐资金和物资的管理,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交财务报告和慈善募捐资金使用的详细说明,并在慈善组织所处当地的权威媒体上发布,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同时,慈善组织还要提供可行、方便的条件供公众查询,从而保证慈善组织在资金使用上的公开透明性;完善慈善组织内部监控机制、理顺慈善筹款机构与具体提供服务的慈善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形成募集资金管理权与使用权分离。特别是要保障慈善捐赠者的知情权、干预权,尊重捐赠人所提出的资金使用要求,对慈善者的询问和请求应该作出积极回应,这都是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唯有慈善组织自身加强建设,展现运作高效、廉洁为公的健康形象,使公众相信其善款能够善用和有效使用,才能吸引更多的个人慈善。
3、健全慈善捐赠税收机制
我国政府应尽快出台新政策来推动个人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针对不同的公益项目采用不同的税收减免措施。对个人慈善捐赠来说,要格外注意简化捐赠免税的程序,降低运作成本,加大对免税政策的宣传,使公众充分了解免税政策,从而提高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当前在个人捐赠的退税方面,公众的抱怨很大,特别是由于个人捐赠退税手续繁杂,个人捐赠的退税率比较低,根据民政部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民政系统共收到个人捐赠17亿元,但个人退税率为零。曾经也有报道,有人做过慈善捐赠免税的试验,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500元到获得50元的免税中间要经过10道手续,整整办了两个月,如此繁杂的程序,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4、创新慈善捐赠的方式和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慈善捐赠的方式和手段也要有所创新和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地方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慈善募捐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个人来关注慈善事业,让公民们可以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参与慈善事业。例如在城镇可以开展“慈善一日捐”、慈善义演、慈善拍卖等多种方式的募捐活动。在农村可以开展“一袋米捐助”、“一袋面捐助”等形式的募捐活动,这都是为了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途径来开发和释放普通大众的慈善之心,在这方面也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如发展固定小额捐款来方便个人慈善捐赠。据说在美国的社会捐款中,70%以上来自千百万普通人每月几美元、几十美元的固定小额捐款。我们不能小看了这些小额捐款,虽然单笔数额不大,但其长期固定的来源为美国的慈善事业积累了巨额资金,从另一角度看,这种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捐助活动,能够唤醒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引导社会对贫弱人群的关注。
此外,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我们也要注意将信息化、网络化的科技成果引入到慈善事业中来。据悉民政部已经开通了中国捐助网。2007年2月,由民政部倡导的“2007年慈善关爱行动”的重点就是加快我国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07年7月11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博爱视窗——红十字电子募捐行动”,这是中国慈善机构首次推出电子募捐行动,将传统的募捐箱和先进的视频技术相结合,实现募捐箱与捐款人的电子互动,是该基金会面向城市社群推出的一项大型社会募捐活动,旨在运用现代电子视频技术手段募集更多善款,更好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为城市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捐款渠道。
5、大力提倡志愿服务
如前文所述,个人慈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金钱捐赠是当前的主要形式,但时间的捐赠、服务的捐赠同样也是慈善行为。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但各人情况和条件不同,我们同样应该提倡志愿服务。美国学者在一篇名为《social capital, volunteering,and charitable giving》研究论文中提到,根据他们的调查发现:进行志愿服务越多的人,其对慈善事业的捐赠也越多。这个结果说明了慈善捐赠其实与志愿服务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在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城市已经建立了“义工”制度,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慈善志愿活动,我们相信,培育壮大慈善义工队伍、积极开展为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服务的义务活动,是将来个人慈善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郑功成:社会保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杨朝:个人慈善发展滞后的原因考究[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6).
[3] 罗泽洪:中国富豪井非全都为富不仁[n].财富时报,2005-11-30.
[4] 张雪珍:大陆富豪在中国慈善事业里的分量[j].领导之友,2005(4).
[5] 童芬芬:我国慈善事业受困制度缺失[n].中华工商时报,2007-09-06.
[6] 刘新玲:论个体慈善行为的基础[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7] lili wang, elizabeth graddy.voluntas[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