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农民收入 公共产品 公共信息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主要是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这极大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对农村“硬”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因此,深入探讨“软”公共产品——公共信息的供给及其与农民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非常必要。
进入上世纪9o年代以来,除了1994年和1995年以外,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一直都低于人均gdp年均增长幅度。特别是从1995年到199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出现了增幅持续减缓的趋势。我国农民收入的缓慢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普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的财力有限加上公共产品的“二元供给制度”,使得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主要偏向于城市,这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短缺。这不仅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以及农村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且政府为农村地区供给的公共信息更是极端匮乏。信息的匮乏,使得大多数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制度,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培训等等。在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及时必然会置农民于不利的竞争地位,进而减缓农民收入的增长。因此,为农民提供有保障的公共信息,创造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就成了当前我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从公共产品和外部效应的角度来分析公共信息
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能减少任何他人也消费该产品。”公共产品具有共同消费性即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的则属于“混合产品”的范畴。而准公共产品是指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但更多的是体现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的产品。
信息是指音信和消息。在信息论中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信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可见,信息的效用不在于其采用的物质形态,而取决于符号的排列。显然,信息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成本,而它一旦生产出来,就可能非常易于被复制。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信息产品的生产成本而言,其复制成本愈发低廉。另外,从技术和成本来看,信息生产者都很难有效地限制信息产品的复制。这就使得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很难从信息产品的生产中牟利,甚至连生产成本都无以补偿。所以,人们少有动力进行信息产品的生产,这必然会导致信息产品生产的低效率,造成信息产品供应的不足。因此,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可以将信息产品确定为准公共产品。
虽然知识产权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信息生产者的权利,较好地解决了信息产品私人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但是,对不同类型的信息产品做更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生产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者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而且信息的传播更会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因此而提高。一般来说,信息广泛、及时的传播有利于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信息的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仅会考虑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和边际私人成本,而不会考虑该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当信息的传送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由于生产者无法通过市场得到他对信息生产的所有收益,市场提供的信息数量必然会低于社会的期望水平。
不同内容的信息往往只对特定的人群有益。所以,从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信息的受益范围不尽相同。当某一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之内,那么应当把该公共产品视为这一辖区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但如果其受益范围超出了地方政府的辖区限制,甚至能够为一国居民所共享,那么它就具备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特征。不同层次的公共信息应根据受益范围的大小,相应地由各级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信息的最佳提供者应是受益的地方政府,自然,全国性公共信息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提供的责任,否则就容易导致效率低下。
二、公共信息的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公共信息的供给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首先,信息作为准公共产品,应该由私人和公共部门共同提供。当政府对农村的公共信息提供不足时,农民要想获得所需的信息就只能由自己承担起信息产品供给的责任。但是,我国农村很多分布在老少偏远地区,村落的地理位置分散,交通相对不便,使得通信、广播、报刊和网络等现代信息通讯工具的提供成本大大提高。而且,对于知识水平普遍不高,收入水平比较低的广大农民来说,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不仅难以获得信息产品,而且,获取信息的成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其次,信息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国农民是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者,所以,单靠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是无法提供充分有效的信息的。同时,信息质量与信息使用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信息甄别能力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面对信息流速提高和流量增加的现代信息社会,常常显得手足无措,这就极大影响到农民对信息的选取和使用。再次,农民处于相对的信息劣势地位,这无形中增加了其社会、经济活动成本,收入难以持续增加。在我国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现实面前,要想将外界的信息“引进来”,并把“三农”的相关信息“送出去”,无疑不能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就能完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民在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市场和用工市场等市场上都处于弱势地位,进而导致其在与市民和厂商,乃至与政府的交易中均存在不等价交换,这必然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显然,农民在搜集、筛选、利用信息方面就显得动力不足,能力不够。这就要求政府努力改善农村公共信息的供求现状,着力提供有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市场动态、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信息,降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从而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我国农民的整体收益水平。
(二)公共信息的供给将为农民增收营造有利的环境。从上述的分析看,我国农民公共信息消费的劣势地位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产成本和社会活动成本,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可见,政府建立起完善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系统,根据农民的信息需求,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类公共信息,可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农民及时掌握国家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村基层政府“三乱”问题的解决,在减少农民的不必要负担的同时,促进地方政府的廉政、高效。另一方面,根据政府为农民提供的农产品供求状况、价格行情等信息,农民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使更多的农产品实现价值,发挥市场流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同时,农业科技信息与职业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的相关信息,不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让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三、我国农村公共信息供求的现状
信息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公共部门必须参与信息产品的提供。政府公共信息指的是政府机关在其管理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拥有的信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的情况,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应主要包括制度安排和政策、市场动态、技术服务等在内的信息。而现实并不容乐观,以国家财政每年用以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为例,不仅这一比例非常低,而且在国家财政支出逐年以较大幅度递增的情况下,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却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图一直观地说明了,除了个别年份以外,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呈下滑的态势。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环比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增长环比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幅大体上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增幅却变动得很激烈。而且,国家财政支出的增减并不必然伴随着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增减。甚至在有些年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增幅还出现了负增长。图二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分析结果。可见,在安排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财政支出方面具有政策上的不连贯性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国农村科技信息的供给缺乏一个稳定的财政资金保障。
另据华中农大1997年的调查,在农民获得的信息渠道中,邻居、朋友占31.8%,电视报纸20.3%,农民去市场调查占13.65%,从村级服务组织、供销社加工企业获得的占13%。其中,中央电视台仅有一个农业频道,各省电视台虽有农业频道,但大都通过有线电视的形式播出,而在农村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毕竟是少数。可见,农民主要是依靠自身力量,采取传统方式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这必然会造成农民接受信息慢、不准确、质量差,没有或几乎没有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四、扩大农村公共信息供给的思路
(一)关注农民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我国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形式决定了农民对农村公共信息的供给有着强烈的需求,而且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对公共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不再满足于维护公共秩序、基础设施等“硬”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包括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市场动态等在内的信息这些“软”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差很大,信息需求也就各不相同。只有保证了公共信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才能提高公共信息供给的宏观效率水平,避免公共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政府全面了解全国农村对公共信息的总需求及各地区需求的差异,保障公共信息供求的总量平衡和地区平衡。同时,要加强地方政府组织的作用,建立起农民对实际信息需求偏好的表达机制,使之成为政府供给公共信息的依据。(二)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上下功夫,着力帮农民解决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切实地为农民减轻负担。在充分了解农民对公共信息的需求的基础上,政府必须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的制度,完善省级信息网络,加强县级信息平台和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使公共信息网络向乡村和农民延伸,促进公共信息进村入户,让农民及时、便捷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三)健全农村信息供给的配套措施。要让信息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让农民从信息的使用中获益,政府不仅要保障信息的供给,还需做好各项配套措施,逐步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城乡统筹的信息大市场。首先,加大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增强农民利用信息的主动性和能力。其次,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村信息供给中的积极作用。如农会、专业技术协会等的建立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民收集、发布信息的成本,为农民与外界搭起信息的桥梁。再次,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私人部门参与到农村信息市场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涉农媒体的支持力度,便利农民对生产生活信息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