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文明观念已经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生态环保运动成为全人类最具号召力凝聚力的“共同语言”。本文以贵阳地区环境卫生实际状况为切入点,针对当前大众普遍偏低的环境卫生素质,阐述了提高大众素质对于真正美化贵阳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卫生 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
1 贵阳环境卫生现状
2007年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胡锦涛在报告中阐述科学发展观时还强调,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院客座教授王维平认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道出了民声,“老百姓关心什么?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不外乎是健康生活,比如,干净安全的空气和水。”
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然而现在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思想与行动并不是同一的。以我们贵阳为例,与 “林城”美誉相匹配的应是整洁的路面,清新的空气,优美的人文环境……但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发现最多的就是无论市区还是城郊,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垃圾:人们仿佛视随手将吃剩的垃圾仍在脚下为理所应当,而垃圾桶往往就在离他两步远的距离;无论交通车行使到哪里,打开窗子将一次性饭盒仍出去的行为更是家常便饭,而每个交通车上为乘客准备的垃圾桶往往成了摆设;如果天气不错,那么翠绿的花溪河畔清洗汽车的人就会往来不绝,一团团墨黑的泥水给了风景区别样的大礼……难道这就是我们要呈现给游客的贵阳?
贵阳拥有自然赋予我们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的今天给了我们走向富裕的最令人羡慕的条件,但看看我们是如何发挥主动性的?笔者前面已经说过,生态文明就是我们要尊重自然,否则自然曾经给予我们多少,就会加倍的向我们索要多少!
2 造成贵阳环境卫生差的原因分析
2.1 生活习惯
笔者针对贵阳市民日常陋习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部分贵阳人随意丢垃圾,随地吐痰,并非完全是刻意为之,故意破坏环境,只是出于一种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而且他们不认为贵阳环境卫生脏,同理,很多人也不认为从车上向马路仍垃圾会有什么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贵阳市民随手仍东西时看起来是那么从容不迫。可见,部分贵阳市民仍然非常缺乏基本的环境意识,环境观念极其淡漠。
2.2 政府重视不足
政府对环境卫生重视不足,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保护环境卫生的行政法规,即便有零星的法规涉及到环境卫生,但大多流于形式,执行不力或是没有长期执行。
2.3 教育力度亟待加强
笔者在德育课的讲授中深深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最喜欢听的也最能转化为自己行动的一般都是老师例举的最能贴近生活的事例。但我们大多德育教育具有普遍地方特色的缺失,总是认为讲课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理论,倘若是举例,也往往是一些大而空缺乏具体的能令学生们动容的事例。在这样的德育教育下很难达到真正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
3 解决贵阳环境卫生差的具体措施
3.1 立法是前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应该抓紧制定适合贵阳本地区有关环境卫生地方行政法规;同时完善现有环境卫生法规。使贵阳的环境卫生相关部门做起事情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切实避免惩处违规行为却不知适用哪项条例的尴尬局面。
3.2 执行是保障
大众素质提高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切实改变以往有法不执行或有法执行不力的弊病。环境卫生应成为考核相关部门官员的一项硬性指标,要杜绝时不时搞个运动,运动之后恢复原状的治理方式。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机制,长抓不懈,五年,十年,最后内化成贵阳市民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3.3 建立面向地区,面向大众的终身教育模式
首先建立一种以解决环境具体问题为目标的教育,不仅必须是以发展知识和技术为前提,而且更要是以既定环境进行集体实践为条件。环境教育应密切联系当地环境实践问题。在学校环境教育中,环境教育与当地环境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问题的解决,也将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热爱环境的情感。
其次建立一种面向所有大众的教育。保护环境,不仅要有掌握环境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还要具有较高环境与发展意识的广大人民群众。环境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因此,环境教育应面向各个层次的所有年龄的人,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在所有教育资源中,大众媒介负有重要责任。学校作为一种正规教育,在环境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最后建立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由于环境是以其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为特征,因此环境教育就应当与这种变化结合起来。一种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使人们能够对这一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环境教育应该促使人们理解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使它们获得必要的技能和品行,为改善生活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充分尊重道德价值观念的基础上保护好环境,为生活做好准备。
3.4 建立环境卫生试点区
以贵阳相对适合的区为范例树立样板工程,签定环境卫生协议。倘若政府人力有限,可以招聘环卫工人,协警兼管城区环境卫生,或雇佣一些退休老人监督市民,对破坏环境卫生的人进行罚款,并对违规者进行网上曝光、社区曝光和单位曝光。政府对罚款建立专款专用,除支付监管人员工资外还要对他们予以奖励,以提高他们积极性,同时要注意选择的监管人员本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卫生意识,才能保证监督效果。另外,政府还要与各企业事业单位签定责任状,并定期在媒体通报有员工违反环境卫生规定的单位名单,并对单位处以罚款。逐步形成从市政府到各企事业单位到普通市民,从市主管部门到街道委员会全方位立体型环境卫生治理模式。
3.5 利用好媒体力量
《后汉书》中说: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贵阳很多市民,尤其是经常去外地旅游的市民普遍有一种感受,在贵阳住久了就感觉不到贵阳卫生不干净,但一旦从其他城市回到贵阳,就会立刻有一种脏的感觉。对此,笔者建议贵阳市媒体应大批制作宣传片,广告牌,花大力气向市民,尤其是那些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很少走出去的市民介绍环境卫生优美整洁的城市,使市民认识到自己的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产生对整洁环境的向往,在潜移默化中给市民以影响。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较好的城市,都无一例外的拥有整体素质很高的群众。可以说,大众素质一天不得到解决,我们就离真正的生态文明距离尚远。
参考文献
[1] 黄明同,周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道德观.广东社会科学,1997.
[2] 安祥生等.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北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
[3] 国家环境保护局宣教司.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4] 唐宝贤.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优秀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