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对个人、组织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关系的内涵、正确理解与运用关系的现实效用,能降低个人与组织的生存成本、减少发展障碍。本文通过对91个关系作用的关键事件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关系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实效用:办事的便利性、选择的优先性、经济实惠性、惩罚的减免等“超规则功能”。该研究结果对调整个人与组织的行为、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关系 现实效用 内容分析 超规则功能
关系,这个字眼,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一直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很多时候都被寓意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的东西。现实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处在一个被“关系”包围着的人际网络中,这个网络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升迁及财物资源的获得。
1 关系的定义
什么是关系?在各种学科有其所属的解释和含义,在中文词典里,关系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 然而,关系这个词汇现在所特有的含义--即利用个人所拥有的人际资源以谋求政治或经济上的利益好处。相关资料显示,关系的概念首次出现于1978年,在西方文献中,关系通常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special relationship)。但究竟怎样特殊才算关系,却没有说清楚。
关系,在社会学意义上,是中国社会中特有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是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按照费的解释,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这里给出一个定义:关系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的过程。比如a有事情需要得到b的帮助,如果b能直接帮助甲解决,这个过程就完成了;如果b不能直接帮助,b就去找c来帮忙,于是开始一个新的交往过程。正是因为这样的定义过程,才能解释得了现实生活中人们要套关系的现象。
2 关系的分类
梁濑溟曾说:“中国人是存在于各种关系中的”,这种“关系”主要有五种: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妻关系、长幼关系和朋友关系,被称为五伦关系。五伦之内的关系,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规则来规范人的行为,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在五伦之外,人和人的关系就没有任何具体明确的规则来约束了。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关系的交错也显得越来复杂,也有不少学者划分了不少的种类,在这里,我们按照人际关系的交往的渠道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对关系的种类作出以下划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利益同盟关系等四种。
(1)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血缘在这里泛指血缘和姻缘)是指由生育或婚姻而产生的人际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夫妻关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其他亲属关系。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说“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人类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关系、家族关系、宗族关系、氏族关系、种族关系。
(2)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们由出生或居住在同一地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关系、邻里关系。故土观念、乡亲观念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对于地缘关系的联系纽带范围是逐渐扩大的,比如说在镇区区域内讲究同村关系,在县城区域内讲究同镇区域以下同乡关系,跨越省界则讲究同县或者同省的关系,跨越国界则讲究同国籍关系。
(3)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人们基于学习或工作的活动需要而联系互动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同一个业缘群体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模式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因此群体内的交往比较频繁,构成了现代人际关系网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战友关系、行业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等。
(4)利益同盟关系。利益同盟关系是指人们由于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利益而结成利益联盟的人际关系。这个同盟关系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战略同盟。如经商合作伙伴、欧盟等。
3 关系的现实效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内基说过:“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人际关系占85%,而专业知识占15%。”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说明了人际关系运作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发挥着其存在的种种现实效用。
本文作者通过对某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群体进行关系作用的相关调查,得出了一些贴近生活现实的非常有用的信息,受访者的工作范围分布在企业、政府机关、大学院校等。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总结分析,可以得出关系的现实效用有以下的方面。
(1)关系能让受益者获得利益。关系能让人们获得利益是关系赖以存在与延续的基础。获得的利益包括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办事的便利性。有良好的关系网络,能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办起事情来方便得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其典型事例有下面两个:
典型事例一:小孩子上学的学位问题。李先生的侄子的小孩今年6岁,想读他家附近最好的小学,但是报名的时候学校说已经满额了,他侄子多次找校长求情都不行,不得已来找李先生帮忙,李先生刚好有一个同学是他侄子所在区的教育局长,于是李先生亲自登门拜访老同学,非常容易地拿到批条得到了一个学位的名额。
典型事例二:费用借支问题。王先生因为个人的事情需要到他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借支一笔费用,刚开始累累碰壁,而他知道有人曾办成过此事,心里很郁闷。后来,碰巧遇到一熟人在某办公室上班,经熟人引见后,得到指点,事情办得很顺利,半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此事说明“关系”有助于很快拉近跟陌生人的距离,建立亲近的关系,减少沟通障碍和信息的获取。
2)选择的优先性。良好的关系网络,在人员的招聘、职称的评定、工程的招标等方面都会得到更胜一筹的选择,获得优先权。其典型事例如下:
典型事例一:某公司公开招聘一名管理人员,经过几轮笔试、面试,2名应届硕士毕业生脱颖而出。二选一,选择摆在了总经理的桌面上,在翻开两位应聘者的资料时,一封推荐信吸引了总经理的眼球。原来其中一位的毕业院校是总经理的大学母校,而这封推荐信恰恰是总经理昔日的任课老师、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亲笔写的。信中介绍了这位应聘者读研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情况。当然,可以肯定,导师写信时并不知道会有昔日的学生会看到。但正是这一巧合,这一封信使总经理作出了最终选择。
典型事例二:某企业在一次投标的竞争中,给招标单位的文件里夹带了一张便条纸,纸上写着:“在同等条件下,请贵单位优先考虑本土企业”。落款者是某省委领导的大名。而该企业也正是在上层领导的关照下以略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赢得了竞争。
3)经济的实惠性。良好的关系网络,在人们进行购买、销售等经济活动方面,会获得一定的优惠性。其典型事例有:
典型事例一:在深圳的华强北电子市场里,经营电子部件生意的多为潮汕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潮汕话)和做买卖的方式。李某是湖南人,每次李某去那边买东西,都会叫上他的潮汕同事。因为他的同事一开口问价,摊主就知道他是潮汕人,就会报出“老乡”关系价,自然就比外地人问价要实惠得多。潮汕人在生意中讲究“老乡”关系,源于潮汕人的团结。潮汕人一般很小就出来闯荡生意,在背井离乡的外地,他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抱成团,信任老乡,靠团体的力量在生意场上赢得地位和利益。
典型事例二:小王打算年底结婚,现在准备购买一套婚房。他看中某楼盘的房子,售楼小姐告诉他房价是每平方6000元。小王觉得很贵,可是又很喜欢那套120平米的房子,于是他开始在亲戚朋友同学中打听看怎么才能把房价降下来。一周后,小王通过他姐姐的同学小张找到了该楼盘的销售部经理,该经理答应每平米降200元。这样小王的房子总价降了24000元,他为了表示感谢,请小张吃饭花了500元,又花600元买了条烟送给销售部经理。这样算下来,小王通过关系使房价实际降了22900元。
(2)关系能让受益者减免惩罚。坚实的关系,能让受益人在受到法律的制裁时,减轻惩罚。这些情况的发生,很多时候是有人在不惜使用手中的权力来钻法律的空子甚至是违反法律。这是伦理道德及法律都不能认同的但又真实存在的现实。
典型事例一:一天,某企业一员工a因醉酒在和税务局工作人员交往过程中发生口角,几天后该企业收到税务局来函,被要求补征税款720元,该企业找到一家税务代办机构,寻求支持和协调,合同约定劳务费3万元,税务代办机构安排两人负责,通过认真研究补征税款条例及相关内容,然后通过熟人关系约请该税务局局长、经办人和该税务局的上级领导到某高级酒店吃饭,经过情况的沟通和意见的交换,最后,税务局下发的“税款补征及处罚通知书”不了了之。
典型事例二:李某大学毕业,因家住农村,无任何关系背景,被分配到一个乡镇府工作,农村工作繁重、待遇低,家庭负担沉重。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在医院工作的周某,周某告诉他一个发财的机会,共同利用医院的医药发票窃取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周某负责盗取医院发票,开假处方,而李某负责到合作医疗办领取报销款,几次作案后共套取医疗基金20万元,事发后,两人同时被捕。在最后的审判中,李某因无关系,被处5年有期徒刑,而周某因为其舅父为当地的政法委书记,最后被法院判处缓期3年徒刑。
4 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关系”是带来便利、还是减免惩罚,“关系”都有超越“制度”与“规则”的功能。关系所带来的现实效用,是具有两面性的,可以让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下带来生活及工作上的便利,也可以让一些人在违反法律的原则下铤而走险去提供便利或者减免惩罚。这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问题,其两面性的现实效用就在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组织如何去把握及运作。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载《梁濑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大学版1988年版.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4] 杨宜音.试析人际关系及其分类——兼与黄光国先生商榷.社会学研究,1999,5.
[5] 乐国安主编.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 陈午晴.中国人关系游戏意涵.社会学研究,1997,2.
[7] 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中山大学报·社科版,1996,2.
[8] 蒋中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的“双轨”控制.理论与改革,2003,3.
[9] 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会学研究,1993,4.
[10]刘嘉庆,区永东华人人际关系的概念化心理学报,20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