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更为突出,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培养多样化人才是高校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高校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培养多样化人才要求高校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要;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 学生就业 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更为突出,如专业型、通才型、复合型、研究型、应用型、管理型等”;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难以被企业认可,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一方面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尤为突出。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下,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培养机制,不仅是高校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且也为不同潜力、不同志向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发展渠道,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两大职能更好结合的体现。
一、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我国,学生进入大学以前一直处在父母和老师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中学时代,学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对人生的规划几无涉及,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到了大学,绝大部分人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变得十分迷茫,或者心有雄心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到了临毕业时,才感受到就业的压力感和危机感。便开始后悔在学校没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恐惧进入社会,其中一部分学生便在父母的影响下报考研究生,将就业的压力和对社会的不适应带入研究生阶段。
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有必要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确立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措施来实施计划,即要考虑从入学到毕业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塑造学生的特性,培养可能从事职业的相关素质,从而加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入学第一学年,可以通过入学教育、成功校友的讲座等,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专业能力要求、专业学习的价值和专业前景等,广泛了解各种职业;第二学年,可以就某一职业进行暑期实习;第三学年,根据自己实习的体会,确定职业方向,通过开展职业测评、组织职业咨询、开设课程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提升能力并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学年,引导学生增加与职业方向相关的知识积累,培养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
就中国高等教育而言,由于以往某种过多的体制影响,常常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受此影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分追求统一: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学习评定方式。这种缺乏特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十分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同时,学校也要相应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有志于从事应用型工作的学生可以有目的的选择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而计划从事研究型工作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兴趣,多选择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多种内容和形式,甚至是一次暑期实习或社会实践,都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程。与此同时,在考核方式上也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即便是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学生也可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一般的学生,可以采用常规考核方式;对于求知欲强,喜欢钻研的学生,可以给其列出几个问题,让他去查阅资料,写出一份分析报告;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给其提供实验条件,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提交一份实验结果作为考核。
学习资源的设置要与职业规划的引导相结合,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三、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既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主要贡献之所在。
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的教与学方法,能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后的教与学方法,能抑制甚至扼杀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分析我们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确实存在着阻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这里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高校的教学方法,美国高等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拼命记笔记,而是简要地介绍所讲内容,留出很多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要让他们获取某一学科的知识,又要让他们通过动手动脑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
2.教师讲授过于圆满,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在保证讲授内容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在讲清基本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意抛出一些问题,留下一些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本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不得不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加强与企业合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高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聚集地和贮备地,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研究企业和社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了解企业和社会脚。具体说来,就是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我国现行的制度下,高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自主性,一些过时的专业不能及时给予淘汰,而市场所紧缺的专业,却又不能及时设置,造成了学生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同时,由于高校办学经费紧张,许多高校的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与一些现代化企业相比,高校的仪器设备水平落后。这样,学校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比较低下,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致使企业不得不花较长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
要减小毕业生自身水平与社会需求标准的差距,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走进大学,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学校积极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实践经验的培训中来,利用寒暑假把学生送到企业去习,让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过程,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
2.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相关项目合作,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生产情况和需要的工艺技术。
3.直接从企业引进专家任教或任客座教授,做本科生或硕士生的导师,做好教师和企业高级人员的双向兼职、双向流动工作。
4.与企业合作办班,设立大学生实习项目,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与高校都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一定的投入,为合作班的大学生设立一些实习项目。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首先接受两年的基本教育,第三年学生根据学生,需求可以加入到合作班。合作班根据企业特点和需求,通过针对性的课程设置和培养工作,将学生培养称为跟适应企业特点的人才,同时缩短毕业生到企业以后的适应期。
四、总结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是当今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没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和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但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在全面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让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