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作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教学的金钥匙,让他们汲取知识的甘泉,步入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尺,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现实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写作还处于学步时,教师就把它推到了“理论的高度”,结果导致了学生一个个得了作文“恐惧症”。教师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采取“模式教学”,使学生作文从头到尾,词语选择、文式结构多数大同小异,可谓同处一炉,了无新意,长期依赖于模仿,势必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能力呢?
一、提高阅读质量,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阅读是一种接受并加工文字信息的复杂心智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是阅读主题用大脑进行认识、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思维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的新课题,设想策略是“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它拓展了文本教育思想的内容,针对阅读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养作文创新能力作了切实的铺垫,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一)在阅读中引导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式
求异思维是在思考处理问题时不受习惯性思维的约束,不满足于已经得出的结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品格。比如,引导学生阅读《狐狸和刺猬》的故事,当小刺猬受骗后,把身上所有的刺卖掉,有了很多钱时,最终会怎样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讨论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最后老师点评、总结,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思维,增强学生的协作创新意识。
(二)提高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发展探索
提倡阅读行为的自主性是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从阅读主题,并加以引导,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体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自主阅读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独立阅读,以此来拓展多维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个人心得和见解。其次,要营造展示个性的氛围。在群体阅读中,组织各种有效互助活动,如,通过小组评议、对话或班级阅读活动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可进行多项信息交流,并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大课堂。逐步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形成,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潜能,为学生写好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刻意追求立意标准、格式标准、写作标准,更有甚者给出几个样品,让学生按题目自己从中组合,因此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路受到了严重的束缚,想象力、个性的发展受到了压抑。作文中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找不到身临其境的意识。学生在框架内东拼西凑,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为适应应试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从作文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引导学生走向多元创新思维之路,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
(一)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
当前的小学作文,内容、形式缺乏新意,如,写件有意义的事,大都反映助人为乐的主题,拾到了钱物归原主,扶老人走路,千篇一律,往往一篇作文,把题目一改又成“佳作”。为了克服学生作文内容上的思维定式,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学生作文内容进行逆向发散或多项思维标新立异。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格
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多个方位思考同一问题。比如,以“我的文具盒”为题材,可以定成说明文,介绍它的形状、颜色;还可以根据自己使用文具盒格式的变化,来反映现代生活的巨大变化,或是由文具盒引发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这样的训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列出多种多样的构思方案,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写作思维的独特性。
三、以生活为依托,设计
外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应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作文练习,让其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能力,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写出自己的见解、感想,搜集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以日记、读书笔记、随笔等形式展现自己的创新作品,通过生活和个体实践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逐步加深,会不断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创新思维之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品,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