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银发浪潮”扑面而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强,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病患者日益增加。而我国当前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不高,老年病医疗条件不足的现状为患病老人以及家属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养老问题也面临新的考验。迫于当前严峻的养老形势,各地开始了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医养结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养老模式。本文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产生的背景、医养结合的概念和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102-03
一、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背景
(一)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出生率的降低,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日益明显。近30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正逐步影响着社会以及每个人的生活,它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问题。老龄化对社会的经济、文化、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老龄化和全球经济可能不如衰退的今天,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着比其他国家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一面。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我国也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因而社会将会面临很大的养老压力和养老问题。
(二)老年人医疗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医疗机构对老年患者仅提供门诊和病重时的短期住院,老年病专科医院和专科门诊规模小、数量少。社区卫生服务近年来因政府的关注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因时间较短和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原因,其发展不平衡,业务能力有限,辐射面窄,仅能满足其周边生活自理能力尚可的老年人的一般医疗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同样因资金、组织管理等原因,大多只能提供一般生活照顾,一些条件好的机构也只是配备简单的医疗设施,且大多没有规范的医疗管理,同样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而且数量很少,和实际需求相比尚存巨大差距。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变化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二、医养结合的概念
(一)医养结合的定义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它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服务的对象
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主要思路和做法是针对有长期就医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从政策层面促成或者机构之间自愿促成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效解决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由于在老龄化社会,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群体中常有养老和医疗的特殊需求,有一些“老年病”具有常发性、易发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以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甚至是高龄老年人都有特殊的护理和医疗需求。但是,当前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在家庭、养老院和医院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庭负担。医疗系统和养老机构的分离也使得许多患
病老人把医院当做养老院,成了医院的“常住户”。这些有长期就业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由于长期住院治疗,“押床”现象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有住院需求的患者无法入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合二为一,解决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类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传统的居家养老功能的日益削弱,养老模式的变革给各地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医的养老目标,如何建立一种新型的更适合当前养老需求的养老模式,成为各地政府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各地纷纷采取了不同类型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一)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结成联盟,合作服务
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的方式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定期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联盟的医院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例如,河南省郑州市以郑州市第九医院为牵头单位,郑州市31家养老机构加盟,定点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定时定期去加盟养老机构免费随诊、义诊,并梳理跟踪治疗档案,按照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医疗服务。打破了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了区域内医养协作、双向转诊,老年患者的医养需求能在这个“联盟体”内得到“一站式”满足。联盟式医养结合模式整合了养老和医疗两大资源,实现了双赢:养老机构获得了专业的医疗支持与服务;同时,医院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也有利于医院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床位周转率,进一步实现更好的服务社会的目的。但是这种医养结合模式的限制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地理位置要相近。 (二)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这种类型的医养结合方式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这种类型京沪等发达地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如: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北京市化工医院转为老年护理医院,北京市还有数家医院开设了长期接受有病老人住院的病区。近几年内地也开始这种形式的探索:大庆市让胡区鼓励公立医院改革,让胡路区庆新街道与让北医院共同建立了庆新养老护老大社区。医院推出了“医养结合,康复并重,先治后养,持续照料”的新型医养服务,开放床位120 张,由护士为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由护工为患者进行生活照料,对服务对象进行24小时一对一的生活护理,让老人无病可修养、有病可医治、休闲可娱乐、康复可运动。另外,积极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参与医养结合探索。
(三)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医养一体化经营型
如福建省,由政府出资修建,再交由民间专业团队运营,这种被称为“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在福建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公建民营”的优势在于政府负责建设养老院,再引入新鲜血液,借助民间机构的专业团队和管理技术,通过社会化运作、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实现政府、社会、老人等多方共赢,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引入专业的医疗机构,推行“养老院+医院”的“养医结合”新模式。近年来,这种既养老又治病的新模式深受老人欢迎,越来越多的养老院开始和医院展开深度对接合作,实现从医院康复到入住养老院,或养老院转移重病患者入医院的无缝对接。
四、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
面对国内严峻的养老问题,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只是寻求养老模式变革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养老模式的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还面临着政策、机构、资金、机制以及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府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良好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政府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
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二,在具体执行方面各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另外,民政部门应确认其非营利性并纳入医保。这样既解决了老人的医疗和养老难题,同时也促进了养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尽快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化。养老问题是社会问题,要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当下,最迫切的是要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民政部门应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募集资金资助培养更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惠及更多老人。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共同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当前缺乏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教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方面,通过政府补贴一些专业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保障他们的权益,稳定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1〕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林明鲜,刘永策.城乡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赵仲杰.北京城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5〕秦谱德,谭克俭,王进龙,丁润萍.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郭东,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改革探索,2012(3).
〔7〕王顶贤,等.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促进老人身心健康[j].中国民康医学,2011(19).
〔8〕朱胜利.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新期待[n].安徽日报,2013-5-19.
〔9〕屈芳.“医养结合”能否破解养老之惑[n].河南日报,2013-7-18.
〔10〕李媛.医养结合:聚焦青岛养老新模式[n].联合日报,2010-12-10-11.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