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it学科定位模糊、培养资源匮乏、学生实践能力难以持续稳定提高难题,提出将教师挂职制度化,通过分析两类企业样本,以小样本起步对学生分类培养;回顾近5年的综合教改工作,对地方高校搞好it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实践能力;教师挂职;分类培养
0、引言
it学科主要指计算机学科。根据2012年新的学科分类,软件工程从原计算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调整独立为一级学科,因此,it学科现指计算机、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it学科具有更新迅速,信息爆炸的知识发展特点,平均每3个月出现一项新技术。从sci国际期刊影响因子来看,计算机顶级期刊影响因子低于其他学科(鲜有影响因子超过2)。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大量原创性的科研创造和技术发明更多地在会议上发表,期刊反而因为发表滞后并不是新发明创造的首选交流渠道。如此迅疾发展的学科,无论其科研理论创新还是技术实践发展,都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
从高校分类来看,开设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高校超过200所,大部分是地方教学应用型高校,但无论是适用教材体系、培养方案还是评价指标,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并没有给出分类管理的评价管理体系。在教指委组织的软件工程学科历届年会上,国防科大、交大、北大、清华等顶尖名校的汇报发言经验交流令人印象深刻,但与会者绝大多数来自地方二、三类院校,只能仰望他们的教材体系、培养计划空留遗憾。在资源投入、学生禀赋、社会认可程度以及见习实习培养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导致他山之石难为我用。
1、同类院校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为解决it技术快速发展导致的教师能力与实际脱节的困境,高校计算机院系有3种不同做法。
(1)引进一流企业进驻学校,所有技能应用型课程都可交给企业,甚至第6学期学生可直接走入公司,或者说学校就是企业所在的研究所和实验室。
在985高校和部分211高校设立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里,软件学院学生在就业市场的受欢迎程度远超传统计算机学院学生,可见该模式具有强大优势。高收费办学和巧借外界力量使得该模式具有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部分教师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动力和欲望明显增强,院内教师相对于计算机学院同事而言科研压力明显减轻(高收费有着高效益,科研考核降低),从而教师容易分化为两类(一类从事科学研究,另一类专注于新技术应用研究),便于进行差别化灵活分类管理。从学生方面来看,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开始减少,因为有强大的外部资源在中早期介入,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多,实际学费负担降低,就业面广就业质量高,也有利于两类学生的分类管理。
(2)压缩大量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仅保留实用性课程内容,在5~7学期开始大力提倡和引入培训机构适应性调整培养方案,以学校、培训机构、学生3方投入进行系统的技能业务培训,希望学生快速具备技术蓝领工人的基本能力。
该类院校由于大部分是公有民办的三本院校,用人机制灵活(人事代理3年一聘),在教师引进工作上偏好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和资质的科技开发人员,吸纳一些it行业的中层技术人员回归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学生动手能力在多方参与下普遍提高,就业率甚至高于某些一般本科it专业学生。在常用工具应用能力上三本学生一般强于二本学生,但掌握原理和变通能力较差,在企业初期他们可能容易适应,但后劲明显不足。
(3)位居二者之间的是二本普通高校。受相关政策约束,以及市场竞争的自然定位,这类高校的it培养方案不可能砍掉太多基础性和宽口径培养道路预备的课程内容,更不可能调整定位为培训机构预备军;又不具有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收费、高水平学生、宽就业渠道多方面优势,使得这类院校的it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展尤为艰难:一方面,大量教师面临博士化深造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加压培养;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教师勇于承担应用研究和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培养,学校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在科研上难以顶天,立地方面竞争不过星火燎原培养产业工人的四类院校。此外,二类以下高校的生源萎缩进一步加剧其发展压力。
2、措施
为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笔者有幸被遴选派赴著名it外企长期挂职,独立研发与合作攻关。返校后,组织教师团队,围绕挂职体验和企业提出的需求
路线图,全面梳理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结合学生兴趣与学校长远发展,提出大类招生、小样本起步、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教师挂职制度化多方面综合教改建议,开始教改综合实践。
2.1 两类企业样本分析选择
广泛调研,选取至少两类著名企业样本,研究适用性的课程教改点。第一类企业多从事大型行业项目的人力资源外包,从业项目大多需求复杂,技术成熟,需要从业者有相当强的行业知识学习能力和软件工程素养;第二类企业是行业内顶尖平台研发型企业,具有大量原创性的理论创新和应用集成创新创造。
从短期就业目标驱动来说,进入it名企意味着学生培养成功获得社会高度认可;但从长期目标人才综合培养来看,能进入重点高校进行硕士与博士学历深造和出国留学也意味着长远的成功。第二类目标基本对口第二类企业,按照该类企业样本分析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方案能较好的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对于实际开发技能缺乏,但理论基础好,数学建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对于理论研究和算法建模有浓烈兴趣,但对技术工具兴趣缺乏。
认识到教学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在学生培养上也有意识进行分类导向驱动,在大类招生与专业分流基础上,尝试进行两类企业人才导向驱动的人才培养。学生目的性明确,学习主动性和归属感强,一定程度上具有因材施教的特点,最终形成至少两类驱动导向清晰的培养方案,能契合相应企业人才需求导向。
2.2 教师挂职制度化
认真遴选至少两名挂职教师深入两类企业的开发第一线,激励措施与责任制相结合,时间在一年以上,以教师能够胜任企业的项目经理一职为挂职最低时间维度,以期能深度感受企业文化和开发实践。返校后集中做教改方案研究对比,供学生分流后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