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旨在探讨在常态的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教与学产生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有效率、有质量地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获得收获,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
1教师要善于去教
1.1善于运用教材,对教材大胆取舍
比如我们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一册都包括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而仅阅读鉴赏部分涉及的文章就近30篇,按要求每一学期需讲完两册必修,而我们每周也就5个课时,如果篇篇教授,教学内容是相当繁重的,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做到精挑精选。教师不是为教而教,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1.2善于下放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满堂灌,满堂问”,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老师就如保姆,学生就如记忆的机器,这样的课堂,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要善于给学生下放任务,比如可将文章涉及的生僻字词及作家背景等知识交给学生解决,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预习中的困惑和自己预习的感悟,而后者必须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
例如在教授戏剧单元前,给学生下放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雷雨》进行分角色朗读,结果大大出人意料,有一组进行了表演,这组学生在活动课上专门邀请了课任老师及其他班的同学来观看他们的表演,为了使自己的表演到位,他们查阅了资料,对周朴园等相关人物的性格做了较为深入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一旦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将甚于教师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劳心费神的讲授。所以教师要善于下放任务,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好学、乐学。
1.3善于突出重点,一课一得节节有收获
每一篇文章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如果我们都讲了,势必耗费很多课时。40分钟,要解决很多问题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每篇文章,我们可侧重一个方面;每一课时我们可以集中解决一两个问题。吃透教材,掌握课文重点,弄清自己该教什么、侧重教什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在教授老舍《我的母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有:(1)能够结合文本说出母亲的性格特点;(2)结合文本能够找出对我的教育和影响的段落文字;(3)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4)能够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最后一个环节准备找学生谈谈你的母亲或你与母亲之间的故事(提示: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却没有时间展开,一位学生刚说到动情处铃声就响了。课后通过反思,觉得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置得不够集中。这节课主要解决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种性格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就可以了。关于写法完全可以放到下一课时再解决。
再如,对文言虚词的学习,学生普遍觉得很难,也可采用“一课一得”的方法。比如学习《劝学》时,“而”字频频出现,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这篇文章重点掌握“而”的用法;在学习《祭十二郎文》时,“其”字多次出现,就可让学生重点掌握“其”的用法,等等。
1.4善于精心设计,教师要有备而来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有实效性,教师就要有备而来,要认真备课,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诗歌教学,我们应以诵读为主,将之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并交叉变换诵读的各种形式。小说教学,一般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尤其是对人物的分析。
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知道学生该学什么,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水平,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运用不同的教具、图像和幻灯片,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1.5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
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是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根据所授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在讲授《我的母亲》,让学生谈自己的母亲前,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母亲》,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他们自然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
2 学生要主动去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理想的状态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对客观世界做出积极能动地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教师要充分创设学生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笔。我们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课堂教学要具有实效性,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它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如果教师和学生都守好自己的本分,实效性的课堂自然能打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