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中国早期的图腾崇拜,虎与龙一样古老而普遍。我们习称中华民族为龙的传人,却忽略了我们也是“虎的传人”,在现存的众多中国民间艺术品类里,诸如版画、剪纸、玩具、面具、乃至生活中必备的布制品中,虎的造型极为鲜明突出。中国人与虎的密切关联性,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图腾;端午节;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168-01
一、虎文化的渊源
作为中华民族的瑞祥动物,以龙、凤、麟、龟最引人注目。远在周代,它们被公认为动物中的“四灵”,受到人们的崇拜,虎是实有动物,虽不属于四灵,但按照古代五灵的说法,则在其内。孔颖达在为《春秋左传序》做的疏解中说:“麟、凤与龟、龙、白虎,五者,神灵之鸟兽,王者之喜瑞也。”古人认为虎为“山兽之君”,是威猛勇武的象征,人们常常借助虎以助威和驱邪。人们对自然中的虎是惧怕的,而对观念形态中的虎,则视为崇奉的神物。
二、端午节风俗与虎
(一)端午节来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从有关的史籍记载看,端午节在秦汉间已经形成,但是在两汉,端午节的风俗主要还是辟恶,其办法是用五色彩线合成细缕,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到隋唐时代的端午节已少辟恶气氛而多欢乐景象,现在湖南一带龙舟竞渡为盛,唐诗中有很多描写竞渡场面的。宋代的端午节又融入道教影响,作天师泥像挂于门户之上,也含有驱邪的意思。
(二)辟邪保健与虎
1、艾虎除毒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由于“端”的意思与“初”相同,而“五”字与“午”相同,故称之为“端午”。以时令来看,其时正值炎夏暑热、毒虫孽生、瘴气易生的季节。所以我国自古就称端午为“毒月毒日”,民间就有了端午除毒的风俗。
旧时人们将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称为“五毒”。要除去这五毒,人们首先就想到了老虎,虎为百兽之王,山中的百兽都是老虎爪下的败将,更何况几只小小的毒虫,老虎一来,肯定会一扫而光。但是真正的老虎是请不来的,怎么办呢?人们就想了一个好办法,用笔画一只大老虎,再用纸剪一只打老虎,然后往门上一贴,再往墙上一挂,那些毒虫就不敢进家了。
可人们的心里还是不踏实。剪画的虎始终是“纸老虎”,只能把毒虫吓跑,却不能灭掉毒虫。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艾草,艾草是一种药味很浓的药草,有祛毒消毒的功效,且药草极易采到。因为虎能辟邪,艾草能够驱除蚊蝇,民俗便把虎与艾叶结合在一起,名为“艾虎”。再后来,人们又把虎和艾草的图形剪画在一起,成为端午节风俗中除毒的信物和符图。
2、天师镇宅
旧时,民间端午节有插天师艾和供天师符之俗。《燕京岁时记》云:“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
张天师,原名叫张道陵,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就通读了老子的《道德经》,长大后隐居四川鹤鸣山此后关于他的身世描写,就开始带有神话色彩了。先是修炼龙虎大丹,受神人指点,得到最高道术,能分身隐形,变化万千。后得太上老君面授机宜,炼成降魔法术,为民除害,为民祛灾。由于张道陵为民除害祛灾救活了数万人,这些人都要拜他为师,张道陵便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道教。从此,人们便成他为“张天师”。
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还有剪贴“吉祥葫芦”的习俗,端午节一扇门上贴艾虎,另一扇门上贴葫芦。有的剪纸在葫芦后面斜插一把宝剑,名叫“菖蒲剑”。葫芦菖蒲剑原是张天师降妖的法器,这种剪纸又是张天师骑虎镇妖邪的简化。
后来民间省略了天师的形象,艾虎便替代了天师的全部职能。人们每到端午这一天,便把艾虎悬贴于门户,或戴在身上,表示祛毒避疫的意思。
3、应时玩具——布老虎
“五月五,是端午,布老虎,五毒除。”
布老虎是端午节期间必备的应时玩具,是各地民间常见的儿童玩具。最初人们制作这种布老虎都有以虎为山神爷、祈虎镇宅保子的作用。崇虎观念一直流传于民间,神虎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保护神。关于布老虎的说法很多,但是其主要功能是用它来辟邪驱鬼,保护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除此之外,也有专克五毒、镇
宅守财的寓意。按旧俗,端午节期间都会进行一些与“布老虎”有关的活动。如大人给小孩赠送布老虎作为玩具,或用雄黄在小孩子的脸上写“王”字,或者在小孩子的脸上画老虎的形象等。在山西一带,过端午节、女儿婚后得子,或者外孙满月,外婆往往将不老虎或者泥塑,面塑老虎以礼相送,即表示庆贺,又寓意着“老虎”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2]徐艺己.寻常的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