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百姓故事》栏目是津南区电视台纪实类栏目,在津南区广播电视观众中,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形式新颖灵活,不拘一格,播出后社会上反映良好,创办多年在全国和省市中多次获奖。在对栏目主人公的生活进行采访和组编的同时,记者深入挖掘人物普通生活背后的不普通,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展示繁杂的生活中人物闪光的性格和品质。通过这种内涵的发掘和提炼,在唤起观众共鸣的同时给人以教育、鼓舞或反省的作用。此文由《百姓故事》栏目的创作,揉进了记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关键词】《百姓故事》;纪录片;可视性
津南电视台开办的《百姓故事》这一栏目,每期以记录片的形式报道我区的人和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区县台以记录片开办栏目更好地将镜头对准当地的人们,更好地找到了区县电视台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县电视的收视率。那么如何在我区县台办好这档栏目,使其更加贴近生活,生动而具有召唤性、可视性呢?
一、以人物特性取胜,寻找“感动”
《百性故事》栏目每期向观众介绍一个人,注重介绍典型人物,挖掘思想内涵,展示他们的闪光点,给人以启迪、教育、鼓舞的作用。在各行各业的优秀典型中,有优秀的基层干部、优秀民警、企业家、教师,体育教练、种养殖能手。这些选出的人物中都有感人的故事,大到一件事,小到一个细节,在采写在拍摄时我留心寻找“感动”。怎么才能感动观众呢?
1、感动自己才能感动收视群体。首先是自己被深深感动,感到这样的好人好事必需树立起来,讲给大家听,让大家和自己一样感动。《百姓故事》第三期“刘广兴的感人事迹”时时激励着我,他是一名普通的警察,也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普通人,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少年来默默无闻地做好事,连他自己的单位都不知道,他时时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下岗职工王春华的大女儿前额长了一个瘤子几乎覆盖了孩子的整个面部,需数万元医疗费,心急如焚时,与他素不相识的刘广兴将2000钱放在了王春华的手中,不留姓名,直到7年后王春华看到津南电视台报道刘广兴的事迹,才找到了这位好心人。公安津南分局接到一封感谢信,才知道刘广兴七年来对山西省临县叫李强的学生学业的资助及生活的关心。这些事迹在我做报道时深受感染,我把他让人感动的事迹、最能打动人的事迹表现出来,将他的高尚情操,将这一个感人的故事主人公内心情感,直观的展现在家乡父老面前,或催人泪下,或振奋人心,或给人以感悟,他们以各自的风采,向世人展示了津南人民的熠熠人生。
2、制作“典型”人物时,做为记者也要有些奉献精神。知道什么是可歌可泣的,在大的环境下让典型人物故事和细节怎么去影响周边的每位同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一个好记者更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制作的作品也就有一定的影响力,片子需要反复地揣摩反复地推敲,表面化的采写不能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肯定没有精品,只有静心思考,深入挖掘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让人物形象丰满又鲜活,注重解说词的写作
解说词也可以叫“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描述、叙说,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在电视纪录片中,虽然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注意的是画面,但解说词的作用仍不可忽略。在某些情况下,解说词还占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往往有时解说词出词“多余”现象,画面和解说不能结合的情况,或者还有解说词“画蛇添足”的情况。如此避免上述情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二个方面做起。
1、对采访对象要详实了解、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很关键的,如果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采访,解说词也就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这样的电视节目又怎么能赢得观众呢?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只在家“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因此说,亲临现场,深入采访,多掌握信息是写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2、融入真挚情感、抓住细节,力求画面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也应是一篇绝妙的文章,细读起
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因此,记录片的创作,不一定要运用多少排比句、多少古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句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这样的记录片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招人喜欢。
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讲究地方特色
《百姓故事》节目,叙述了大家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反映了普通百姓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的实惠,生活的变化,多彩的乐趣,丰富的精神世界。如《百姓故事》中的王良50多岁学电脑,竟然可以编电视收费程序、修电脑成为公司电脑顾问,甚至还有泥塑艺人、京剧爱好者等等平凡百姓中的不平凡的百姓故事,也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平凡人的生活,乡土气息浓郁,使津南的百姓感到自豪。《百姓故事》之所以在津南百姓中很有人缘,社会反映良好,就在于它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记者将自己的采访置身于本地区社会生活的深处,坚持靠“三深入”来落实三贴近在此基础上,深入生活、弘扬精神,体现平凡生活中美的主旋律与鲜明的人格特点。实践中体会到:
1、注重地方特色紧扣时代脉膊。记者的伟大之处、难当之处,就在于有一个敏感的思维,记录片的制作也是如此,诸如:在今年抗震救灾中,我区紧扣全国性宣传报道重点,及时报道了我区为灾区奉献的志原者李成园,播出后,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事实证明,区级电视台只要紧扣时代脉膊,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具体典型的、平凡的人和事就能使我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记者深入基层积极挖掘录找线索,不怕困难,不辞辛苦,如采制记者经常深入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和他们一样辛苦,百姓交朋友,全身心去干,锻炼了队伍,生活艰苦条件下进行采访获得第一手材料和感人的细节,使人物丰满有说服力,感召力。结果必然被受众群体普遍接受并成为电视节目制作的精品。
3、要从区情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采编有地方特色的“特产品”如《百姓故事》中“雕塑生活”这一作品中,突出体现了双桥河镇西官房村的农村妇女潘树云从事“倒模”工作的乐趣,从中捕捉到地方文化特点的素材。同时,从大多数受众最关心最焦虑的问题上选题,如“张大娘的幸福生活“张大娘是被征地农民,但是从另一角度阐述了被征地农民的好处,抓住张大娘当天领取保险金的日子入手,使老百姓感觉被征地农民确定得到了实惠,文章避免了硬梆梆的说服力,反响大。
总结来看,记录片的可视性就在于记者的敏锐与机智,多思考多下功夫,以最基层受众为对象,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立足之地,使采编的作品更能适合受众心理,增强可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