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民主革命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的经验启示
〔摘要〕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启示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引领,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是实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因素;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保证。
  〔关键词〕 民主革命时期,群众路线,理论基础,核心内容,生命线,重要保障,决定因素,作风保证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025-04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是揭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的历史,也是党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历史。深入研究并认真总结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从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对于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引领,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1 〕 (p287 )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带领人民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觉地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引领,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早在建党时期,毛泽东在与蔡和森通信中就明确表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 〔2 〕 (p4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则明确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3 〕 (p139 ),这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4 〕 (p1031 )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他甚至把人民比作“上帝”,认为只要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就一定能挖平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正是基于对唯物史观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我们党逐步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随着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到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已牢固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自觉而坚定地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各项工作之中。土改运动的发动,战略决战的胜利,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新中国蓝图的描绘,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引领力量,无不彰显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党的十八大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战略部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如何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伟大而光荣的梦想,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完成这项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切实尊重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智慧锦囊和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党风凝民心、聚民力,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凝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5 〕 (p411 )。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政党。这就要求,共产党人想问题、谋发展、干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民主革命时期,党之所以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关键就在于我们党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最大程度地实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土地问题始终是关系着人民群众利益的核心问题,是历代王朝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主要矛盾,贯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激起了无数农民的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土地政策契合了多数农民世代的诉求。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既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同抗战,又能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党实施了减租减息的政策。抗战胜利后,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把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作为“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6 〕 (p378 )到西柏坡时期,党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全国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就有了通过土地改革来实现人民利益的高度自觉。《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和实施,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保障了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正如毛泽东所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7 〕 (p73 )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加剧,严峻考验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实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三、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
  毛泽东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8 〕 (p1298 )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制定和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党的事业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乃至失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土地革命战争的蓬勃兴起,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无一不是党制定和实行了正确政策和策略的结果;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遭受的严重挫折,无一不是右的或“左”的政策和策略导致的结果。到解放战争时期,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已有了把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正确而具体的政策和策略体现出来并加以贯彻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解放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为进一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投身斗争实践,党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突破口,制定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并根据形势与任务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从减租减息运动的开展到《五四指示》的发布,再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党的政策和策略的灵活性;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群众的不同觉悟程度,在老解放区、半老区、新解放区采取不同的土改策略,保证了各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土改实践中出现的侵犯中农利益、不给地主生活出路等问题,城市工作中片面强调工人眼前福利、侵犯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等问题,及时纠“左”纠偏,使土地改革和城市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些政策和策略的制定执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保证了党在农村和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这项重大历史使命的完成,同样需要科学的政策来体现,正确的策略来实施,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要始终着眼于人民利益,以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充分考虑到群众的觉悟程度,对于那些尽管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和策略,当群众思想还没有觉悟,还不能理解和接受时,要进行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和等待,不能强制出台和推行;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国家惠民利民的重大决策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创造性地加以贯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政策和策略应反复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政策和策略,就予以坚持并实行下

去,反之就应果断地加以纠正和制止。
  四、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是实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实施好,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探究和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是我们的两大任务。“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3 〕 (p139 )他特别强调,既要关心群众生活,又要注意工作方法。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党贯彻实施群众路线、不断探究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党的群众路线的完整提出,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对集聚革命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到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和革命阵营的巩固壮大,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的方式方法更为娴熟,已升华为一门领导艺术。如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坚持引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既从群众需要出发,又注意去启发和提高群众觉悟;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既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以点带面,区别对待,抓两头带中间;坚持“弹钢琴”的方法,既统筹兼顾、全局在胸,又善抓主要矛盾、推动中心工作等。这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为贯彻实施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贯彻实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善于把宣传发动与示范引导结合起来,在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把先进典型挖掘好、总结好、宣传好,用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影响和带动群众,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群众;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普遍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针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层分类做好联系、宣传、教育和团结群众的工作,注重解决某些特殊性问题,提高群众工作的实际效果;积极探索把党的统一领导与整合社会资源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工作的视野和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动员、多部门参与,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群众工作网络。
  五、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因素
  干部是推进党的事业的中坚力量,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决定因素。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9 〕 (p526 )他特别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党不仅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而且确定了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抗大和中央党校等大批干部院校的开办以及整风运动的开展,党的干部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和华北局的筹划下,我们党开办了马列学院、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等党校、军校、大学和各类专门学校,以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培养各方面的人才;结合土改工作中暴露出的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问题,开展整党运动,通过“三查三整”,克服了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纯洁了党的队伍,提高了党员干部觉悟,端正了思想作风;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恢复健全了党委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纪律观念,活跃了党内民主生活,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召开了解放区妇女工作会议,注重了妇女干部的

养和作用的发挥。这些重大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干部队伍素质,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为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当前,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更需要我们牢牢抓住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因素,全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切实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牢牢站稳马克思主义群众立场;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严明党的纪律,做到令行禁止,对那些违反党的纪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和查处;健全干部管理体制,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干部队伍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六、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保证
  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保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4 〕 (p809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党的生机和活力的不竭源泉。
  无论是苏区干部的好作风,还是陕甘宁边区的“十没有”,都体现和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优良作风。西柏坡时期,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自己当成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他们简朴的生活、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影响和感染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毛泽东深入百姓家访贫问苦,刘少奇下马扶麦苗,朱德到田间同老乡一起劳动、谈心,周恩来给房东还梨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体现着老一辈革命家牢固的群众观念、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两个务必”的提出和“六项规定”的制定,更是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升华,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更加自觉而坚定。正是靠着这一传统和优势,我们党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顺利走上执政地位并巩固了人民政权。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深刻调整,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尤为重要、更为紧迫。然而,有一些干部却离群众越来越远,特别是“四风”的滋长和蔓延,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从党的作风抓起,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充分发挥示范作用,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刹“四风”,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切实解决作风不实、不正、不廉问题;强化社会监督,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注重建章立制,通过长效机制建设,使党员思想境界不断提升、行为规范逐渐养成,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孟永华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收获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路径探讨
    公民参与和中国当代民主发展
    关于党内民主集中制和三权制衡的思考
    新时期工会如何在民主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与民主与协商民主之辨
    谈辛亥革命时期妇女参政运动评析及其当代启…
    社区自治:推动社区民主建设的最佳途径
    基督教文化对美国民主制度运作的影响
    试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主体性功能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建设探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