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各界应当努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办学,减少对高职院校办学行政化倾向的干扰;关注高职学生成长,努力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善待 高职学生 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86
通过对民族地区职业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发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中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占80%,20%的城镇学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乡镇户籍,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的占80.06%,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要求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占81.02%,在18岁以前就离开父母在异乡进行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占83.96%。
根据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职业院校高职新生的成长经历显示了以下的一些特点:普遍来自于家庭经济文化状况较差的农村基层;较早脱离父母的教育与家庭的约束,形成较强的个人自主意识,不愿接受纪律与制度的约束;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别及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等原因,他们鲜有接受爱好与特长的培养,兴趣与爱好相对单一,无明显特长或特长优势不突出;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不宽,对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趋势认知不全;言行及生活习惯还很不完善,礼仪修养存在明显不足等特点。他们的优点在于:独立生活能力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积累社会生活阅历,生活俭朴,就业观念较为务实,情爱观较为成熟稳定,学习与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期望更早实现个人经济独立。
据全国数据资料显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乡差别及“阶层固化”现象将越来越明显,职业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基层,学生父母为农民、工人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近3年,88%的高职院校学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可见,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基层或社会底层,很多同学的成长历经一定的艰辛,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学生有留守经历的学生高达43%,相信今后高职学生的留守经历的比例还会不断提高。
在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差、教育资源缺、信息享有量低、经济占有量少,必然导致其成长中有很多的不足或发展不良,导致高职学生内心对命运与发展机遇认知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他们的自尊心更趋脆弱,更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学校里更需要得到领导、老师及社会各届的认同和关爱。尤其是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努力做好专业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外,应大力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及身心健康等的教育辅导,努力弥补他们成长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使他们成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身心健康、适应能力强的合格的大学生。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强国,无不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努力提高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得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生产过程中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今后各行各业基层一线的生产管理与服务人才,必将由通过专业的学习培养、具备实用型较高技能的职业院校各专业毕业的学生来担当,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实现宏伟建设目标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进行大力投资建设的同时,全社会要善待职业教育,努力形成各行各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帮助的机制体制。引导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共识,使职业院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定位取向。高校教师更要善待职业院校的学生,既要包容他们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又不能听之任之,任其缺点和不足存在而不加以纠正或改变,努力做到育人与传授知识与技能并重,改变一些教师长期存在的重视教学轻视育人的现象,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脚踏实地做好高职学生的全面教育教学,在做好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辅导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培养。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应形成多一点行胜于言的务实理念,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事务应对和学校管理过度行政化的倾向意识。努力创设高职院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教师群体远离对虚无名利的追逐,将全副精力投入到对专业教学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与工作实践中来。
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一点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投入与支持,改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设施与条
件;少一点对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的工作评比、检查及定位评估,避免以虚名掩盖实质误导价值评判标准。毕竟作为以教育、科研及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再耀眼的来自各种奖励的光环改变不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与管理水平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水平,反而会扭曲高职院校的务实精神及价值取向。高职院校真正的光环应该来自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师次队伍建设水平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来自于师生对学院的情感认同与归属,来自于社会各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能力评价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才是永不磨灭的价值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杨胜坤.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新生期望值调查报告[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
[2]曹林.媒体称“穷人孩子上职校”显贫穷代际间传递[n].中国青年报,2013-4-16.
[3]戴爽.原人大校长:市长市委书记子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4-15.
作者简介:杨胜坤(1967-),男,贵州榕江人,理学学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物学教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金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杨宏松,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
赵榕,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