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之一。构建基于岗位群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归纳整理岗位设置,人员能力和素质要求,归纳总结出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 模块化 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适合职业动态发展需求,并按照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核心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晋升的要求,而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和编制课程。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这三模块课程相对独立,每个模块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三模块之间又互有联系,互相促进,三个模块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素质到专业再到拓展,体现的是“先成人,后成才”。此外,各模块内课程同样按递进式关系进行编排。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内容:
1.1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按照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素质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每个课程可能包含若干与该岗位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1.2 课程体系的柔性特征满足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化的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及时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各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这种柔性特征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满足市场需确保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1.3 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递进式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就业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偏好,兼顾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螺旋式深入,体现课程的递进,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这种递进式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纵深方向上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学生的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企业调研,获得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座谈,了解当前企业的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人员配比;针对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位晋升考核条件。全面了解各岗位的入职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
2.2 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下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基层岗位群表、中层岗位群表,描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之后将整理好的专业目标岗位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稿
。
2.3 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上一阶段分析结果,规划递进式岗位群工作任务模块。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至少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入职场的底层职位依据任务模块。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课程模块。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教学(课程)模块。
2.4 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同时,引进资格证书(上岗证)考级机制,让学生“双证”、“多证”在手。
3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有效保障
3.1 教师素质提升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到本专业各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再培训,深入企业挂职,切实了解工作职能,加强动手实操能力。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3.2 辅助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后续的实施除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学院的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实训室建设上提供帮助。
3.3 考核标准设计
针对专业的核心技能,采用“双证书”制度,并推行过程式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尤其是在专业模块考核过程中,要参与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科凤等.“整合”与“解构”的有机融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1).
[5]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皮微云(1978-),女,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北京 1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