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述了天麻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大别山区林下天麻的丰产栽培技术,包括1代麻籽繁殖、菌材培养、场地选择、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防范、收获与加工等内容,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天麻;丰产;林下栽培技术;大别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67.3 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40-01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早在2 000年前就作为药用《神农草木经》记载,“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本草纲目》中认为:“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天麻有祛风镇痉、止痛、抗惊厥作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加上过度采挖,野生天麻资源已近枯竭,大别山区有丰富的林下资源,气候和土壤均适合天麻生长,充分利用林下资源进行天麻的野外栽培,不但可以提高林农收入,还可以提高天麻的品质。
1 生物学特性
天麻是特殊的种子植物,没有根,也没有绿色叶片,不能自养,必须依靠蜜环菌与其共生才能获得营养而生长繁殖。天麻及蜜环菌适宜在较疏松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土壤ph值以5.0~6.0为宜。最佳生长温度为15~25 ℃,超过30 ℃时,蜜环菌和天麻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抑制;而当温度低于15 ℃时,天麻的块茎生长速度会减慢并停止;低于5 ℃时,天麻的块茎会受冻害而腐烂。种植天麻要求平均相对湿度在70%左右,在生长旺季时湿度小于60%不利于天麻生长,高于80%又容易引起块茎腐烂[1]。
2 栽培技术
2.1 有性繁殖1代麻籽
2.1.1 人工授粉与采种。每年4—5月种麻开始抽薹并自下而上依次开花,应及时用棉花棒进行异株授粉(俗称挑花),开一朵授一朵。授粉后20 d左右种子蒴果成熟,成熟的蒴果有6条突起的黑线,用手摸感觉微软,眼观透明即可采收,蒴果成熟一个采摘一个。1个果中有种子3万~5万粒,种子细小如粉状,在显微镜下呈纺锤形或弯月形。天麻种子寿命短,应当天摘当天种。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播种,将果晾2~3 h,用牛皮纸袋包好放于4 ℃冰箱恒温贮藏。另外,可将种子拌入萌发菌内保存,5 d内就要播种。
2.1.2 场地选择。林下栽培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林内小气候非常适合天麻生长。大别山区海拔500~950 m,郁闭度大于0.6的近熟或成熟林下均可栽培,土壤应选厚度55 cm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ph值5.0~6.0。坡度应在30°以下,离水源不能太远。
2.1.3 播种。首先要将林下清理干净,再挖种植穴,规格是长50 cm、宽50 cm、深40 cm。用5%~10%的多菌灵将穴内喷洒1遍,一般每穴1瓶萌发菌、1瓶蜜环菌、8~10个蒴果。其中蜜环菌多为枝条菌,称为菌枝;萌发菌多为树叶菌,称为菌叶。种植时先将萌发菌倒入干净盆内,把树叶菌撕成指甲盖大小,把蒴果子轻轻捏开,将粉末状种子弹撒在菌叶上,尽量撒匀,不断翻动使种子和菌叶混合均匀。将拌过种子的树叶菌分为2等份,然后把蜜环菌菌枝倒入另一个干净盆内,均分为2份。先在底层铺1层10 cm厚的沙拌木屑,再在沙上面铺1层2 cm厚的浸泡过的树叶,然后把拌过种子的萌发菌的一等份均匀撒播在树叶上。平行摆放1节蜜环菌菌枝,两头各放1节,摆放时要尽量贴近砍口。将另外1/2菌枝撒在木材空隙处,用沙将空隙填实,至木材微露即可。用同样的方法再播第2层。播好后,再盖10 cm厚的沙,最后盖3 cm厚的稻草等覆盖物。用同样的方法播种第2穴,与第1穴可间隔10 cm,中间用沙填实。
2.1.4 播后管理。调节温度,天麻种子适宜的发芽温度是22 ~25 ℃,播后麻床用树叶或杂草覆盖,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控制湿度,覆盖的沙要经常保持湿润,及时洒水,做到勤洒、少洒、宁旱勿涝。
2.1.5 1代麻籽采收。11月至翌年3月1代麻籽均可采收,收获的麻籽应及时栽种,否则要沙藏,沙藏一般不超过15 d。
2.2 菌材培养
蜜环菌属白蘑科真菌,可以分解木质素,以腐木或活植物体为营养。其幼嫩的生长点和菌丝可发光,在林地腐殖质土层含水量在50%以上才能生长良好,蜜环菌与天麻是共生关系,其菌丝是天麻营养的运输桥梁,因此培养好菌材是天麻丰产的前提。菌材除松杉等含油树种外的杂木均可,大别山区在天麻播种前3~5个月培养菌材较合适,春播一般10—11月开始砍树,砍树断筒后20~30 d下窖培菌,6—9月可边砍边下窖培菌。菌材长度50 cm,直径5~12 cm,直径大于12 cm的菌材可劈开成2
4块,菌材下窖平行排开,间隔1~2 cm,中间用砂壤土填实,然后将蜜环菌点播在树皮上,菌材两头都要放置,50 kg菌材用蜜环菌1 kg,播好后用河沙或砂壤土覆盖,覆盖厚度10~15 cm,然后开好排水沟[2]。
2.3 场地选择
应选择海拔400 m以上,坡度25°以下,土壤厚度50 cm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坡向一般要求选择阴坡或半阳坡的林地。
2.4 栽培方法
将培养好的菌材依次挖出,沿原菌床平行摆放,菌材间隔10 cm左右,中间用砂壤土填实,然后将刚收获的1代麻籽均匀撒播在长满菌丝的菌材上,50 kg菌材需麻籽250 g,然后用壤土或砂壤土覆盖,厚度15 cm左右,上层用阔叶树落叶、茅草、稻草、玉米秸等物覆盖,覆盖厚度2~3 cm。菌材边挖边种,既省时省力,也可提高菌材成活率[3]。
2.5 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物防范
腐烂病由多种病因引起,俗称烂窝病。防治方法:严格挑选麻籽;加强圃地的水分管理,做到防旱、防涝。蛴螬以幼虫在窖内咀食块茎为害。防治方法:灯光诱杀成虫;用90%敌百虫800倍液、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其他尚有蝼蛄、蚜虫、蚂蚁等为害菌材和块茎等,应注意防治。野生动物防范,林下种植天麻的主要动物危害是野猪,可用细铁丝或白色绳索围绕天麻场一周,离地高度30~50 cm,野猪是非常警觉的动物,看到障碍物会绕开[4]。
2.6 收获与加工
10月后,天麻进入休眠期即可采收。林下1代麻籽栽培技术,500 g麻籽可产天麻15 kg左右,不仅可以提高林农收入,还可提高天麻的品质。采收时细心将表土扒去,勿损伤麻嘴或块茎,待菌材现出后,先取菌材,再取天麻,将商品麻、种麻、麻米分开盛放。种麻作种,麻米继续培育,商品麻加工入药。加工收挖的箭麻及大白麻应及时加工。加工时先洗去泥土,再用谷糠或稻草加少量水反复搓去块茎上的鳞片、粗皮和黑迹,最后用清水洗净。
一般用水煮法加工,待水烧开后,将天麻投入水中,再放入少许明矾。一般5 kg天麻加100 g明矾。150 g以上的大天麻煮10~15 min,75~150 g的中天麻煮7~10 min,100 g以下的小天麻煮5~8 min,等级以外的天麻煮5 min。煮好后用火炕烘烤。初始温度应控制在50~60 ℃,便于天麻体中水分蒸发。若开始时温度过高(超过80 ℃),天麻外层因水蒸发过快易形成硬壳。温度过低(低于45 ℃),会引起天麻腐烂。当天麻的含水量为70%~80%时,取出用手压扁,继续烘烤。此时,烘烤温度应在70 ℃左右,不能超过80 ℃,以防天麻干焦变质。天麻全干后,要立即出炕。
天麻加工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硫磺熏蒸法,也尽量少用明矾,烘干后若要长期保存,可密封保存或低温冷藏。
3 参考文献
[1] 徐锦堂.中国天麻栽培学[m].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 王秋颖,郭顺星.天麻人工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46.
[3] 黄柱,陈能刚.林间天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38.
[4] 董光月,黄昌豹,刘海燕,等.天麻栽培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