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就犹如一盘“开胃小菜”。在新型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为学生送上一道“开胃菜”,打开学生吃“满汉全席”的胃口。
【关键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开胃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
生命要延续首先要填饱肚子,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同样学生要进步就需要不断的吸取知识营养,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是填饱学生肚子的最好手段。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胃口大开”呢?单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这几道菜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在新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做“御厨”的理想,要有为学生提供“满汉全席”的能力。但是即便老师能做出“满汉全席”,那也要学生有兴趣吃。如何才能刺激学生的“食欲”呢?我个人认为:在这一桌“满汉全席”中,情境创设就犹如一盘“开胃菜”,合理利用它就会令学生们的“胃口大开”。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说,好的情境创设,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何愁学生不主动要求“进食”呢!有人说“创设情境的课堂才会有滋味,有趣味,有深度,有广度,有生机,有美丽;才会有激情的碰撞,灵性的涌动,精彩的生成;才会实现价值的引领,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对话……没有情境的课堂是机械的、单调的、枯燥的。”这话说的一点不假。在实践教学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巧用情境创设的妙处。现将我的几点拙见总结如下: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在新课的引入中,我们经常设置问题情境,以便更快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是我们设置问题情境目的所在。如于漪老师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情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苏舜钦的《谁中晚泊犊头》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这样的情景,学生必会迫不及待的去赏《春》。
二、创设音乐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之长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音乐巨人贝多芬》时,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后让学生回答:听了这段音乐心中有何感受?这个情境创设不但要求学生集中精力的听,而且还要学生放飞想象说出自己的心中感受。不少同学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这种情景下再告诉学生这就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么贝多芬到底想表达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迫切阅读课文,探究贝多芬内心的欲望。又如在讲授《台阶》一课时,我先播放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听着这样的歌词,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想象。父亲的形象自然也就变得高大了。
三、创设体验情境,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
语文课文教学关键的一步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创设体验情境
让学生与作者达到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考虑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给了他们过多的爱,但他们往往体会不到,甚至误解父母的爱。因此上课时我先推荐一则小短文《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有些看法相当高明。”
60:“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我认为这则短文真实的再现了学生的心理。我要求学生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事实证明我的目的达到了。学生能在这则短文的引导下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形象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可是作为儿子当真正理解父亲时,已经有点晚了!这样学生与朱自清达到了感情上的共鸣,何愁学生不主动进入课文呢!
四、创设游戏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心理帮助我们的教学。如有的老师在教《再塑生命》时,先让学生塞上耳朵,闭上眼睛,同桌间相互在手上写字,看谁能把字猜准。游戏后要学生谈感受。这个设计既让学生玩了游戏,又让他们体会到了在无声的黑暗世界里的恐惧。有了这个体验,他们怎能走不进海伦的内心。借鉴了这位老师的做法,我在讲《冬日看海人》时也与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我事先准备好的海浪声,学生边听边想,然后回答听到了什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样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的回答脑海中的画面。不过大部分学生所想的画面都与夏天的海有关,在此基础上导出课题“冬日看海人”,与自身体验相比学生难免会有“为何冬日看海”的疑问,自然的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
五、创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孩子喜欢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运用竞赛手段,激发竞赛情境。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先将课文内容记录在不同的卡片上,分发给不同的小组,然后让学生闭眼听课文朗读,听读后要他们把自己手中的卡片贴在正确的位置上,看谁帖的准。此时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完全激发出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全文的脉络在这种紧张的竞赛中被准确把握了。
六、创设视频情境,增进学生的直观感受。
视频情景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被用到。它既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又能很好的再现课文的主题,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如我在教《冬日看海人》这篇文章时,我先给学生播放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桂林、陆建芬的一段视频。学生在了解人物事迹的过程中,感受了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此导入《冬日看海人》这篇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再来具体赏析文章语言就容易多了。
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很好的手段。以上是我个人在情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与感受。当然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作用还有许多。我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加深对情境创设的认识。总之我认为,在新型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有责任激发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为学生送上一道“开胃菜”,打开学生吃“满汉全席”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