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试析如何建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论文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制度” 有着丰富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先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正视困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理顺国家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保证。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条件;民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是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影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较为稳定政治倾向和政治心理积淀,是一种“隐性的政治制度”,它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良好的政治文化要先行,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的尊严与价值充分凸显的政治文化,有利于改变传统政治倾向,积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通过分析和评价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作用和现状,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条件的政治文化,对于怎样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这种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一、建设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一)顺应社会转型期政治发展要求,促进民主政治生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发展,与计划经济年代相联系的政治体制已有不少变化。时至今日,新的体制正在成长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成型,但还有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化出了较多的利益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一些新兴社会阶层已开始注意到自己的话语权。而对于传统的工人农民群体来说,他们期望党和政府加大力度促进社会公平,这种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自然也在情理中。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政治领域的改革变得既迫切又敏感。以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化解民主和稳定悖论找到了答案,因为它善于根据中国实际,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务实理性冷静的思考。这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人们认同新的政治规则,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一个“隐性的政治制度”。反映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更多地体现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体制内表达利益诉求,使社会民主生活畅通,破除对西方民主的盲目崇拜,引导社会各阶层在民主法治规则中生活。 
  (二)撇开左的右的干扰,形成理性认同改革发展的政治氛围 
  我们知道,政治改革最根本的东西首先就是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有了这个前提,才会有助于人们从僵化的意识形态枷锁中解放出来,破除旧有的体制阻碍,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破除新的思想僵化。以和谐社会为追求的社会政治文化,作为一种良性的政治文化,可以创造出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作为面向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有助于及时直面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做出正确的理论阐释,引导公众舆论,引领话语主导权,及时疏导人们的思想问题,澄清了对改革开放的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增强改革发展的信心。这样的政治文化对大部分阶层的人来说,能够理性看待改革,对改革充满信心,即使是在利益调整的时期,对改革也有一个比较理性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否定了事。对于改革中局部利益调整,有一个较为平和的心理承受力,而不是简单诉诸于抵制和否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产物,政治改革的推行,执政党要形成一个善于开拓创新的领导集体,政府和人民要有来自改革思想的长期“熏陶”,形成较为认同的心理。在行动层面上,除中央外,要有来自地方和基层的领导层的支持,特别是广大民众的有力支持,改革才能成功。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三)塑造新型的“政治人”,培育公民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在于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大力培育与传播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强化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构建,培养出大批具有现代政治素质、脱离封建专制文化影响的现代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实施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建设型执政党和参政党;受到法治约束和较强民意监督的民主共和政府;宪法和法律权威成为政府与人民的共同价值等等。在现阶段,特别是理顺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党、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以说,如果这些思想观念在国民中,在执政党与政府中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独立个性的现代公民是否得到健康成长。在当前,民主法治意识的培育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官德培养,对于广大公民的平等、民主、守法、独立的人格意识的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的引导与示范作用。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民主法治社会的生成,固然离不开政治变革,甚至激进的流血政治;但民主法治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宽松稳定的条件下长成。新型的政治人,除了精英人物外,大量有民主政治意识的公民的培养与成长,需要和平环境和良好政治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行,毕竟革命是非常态的,建设和发展才是比较常态的东西。

 二、如何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文化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全民族前进发展的的主流价值,政治文化的内涵也包含其中,基本特征是它受到党和人民认可,基本上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的内容。以人民当家作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整合思想,凝聚民心具有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兴的、促进我们这个民族开拓创新的精神支柱。它包含着与时俱进的、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成分,通过它,可以从不同方面理解到共产党人和亿万群众变革中国社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在政治领域必然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继续中国化,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的执政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合乎实际,拥有更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对社会各阶层更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能够凝聚各阶层人心、增进构建和谐社会共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让宪政民主法治这些东西有大的发展。 
  (二)加强民主法治的建设 
  民主和法治两者的结合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这个政治目标做过不懈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政治成就同经济改革取得的成就相比还有许多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理顺党政关系,依法治国,破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上已取得不少成绩,我们的政治体制朝着民主法治方向前进,今天的领导集体和青年一代的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生活中的子民顺民意识、等级特权意识、家长制作风还有较大影响,从各方面阻碍着民主法制意识的实践与成长。究其根源,还是传统的专制主义皇权政治文化作祟,因此普及法治理念、树立宪法神圣、依法行政、强化司法监督这些现代政治文明理念还有好长得路要走,更不用说在这之前有相应的政治改革像理顺党政关系、政企关系、党群关系等。考虑到这些,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超越现实条件,想在短短的几年间,变得高度民主,在中国,这种急躁的情绪只会引起动乱和倒退。由于中国的国情要复杂和特殊得多,面对经验教训,我们在政治改革时要谨慎理智。 
  (三)理顺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经过多次强化,国家政权对个人和社会团体的控制和压制已经严重地扭曲了国家和社会的正常关系。在国家大社会小的格局下,个人致权利意识的退化和丧失习惯助长了一些企业和社会公共部门滥用权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促进民主社会的长成,就要加快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培育,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他们的自制自律建设,发挥他们社会减震器的功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这有助于政府监管,防止国家和个人直接冲突。通过广泛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改变国家大与社会小的扭曲的关系,实现公民自治基础上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国家——社会结构模式,防止以国家名义侵害公民利益的事情发生。 
  总的说来,努力培养公民民主自治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基层民主生活对公民的熏陶,将会培养出大量有民主法治思想的公民和基层管理干部,人民民主就会逐步得到健康发展。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可以设想,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公民较高程度自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把较大自由空间归还给普通公民,这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经历。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对企业管理中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略论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企业用人指导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实现真理与人格的二重化
    如何控制好工民建中的混凝土施工质量
    如何培养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的教育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如何提高初中科学高分人群的思考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