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现代社会;人格素质;社会调适;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人是现代化的主体,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先实现人格的现代化。当代中国国民人格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尖锐的问题,如:价值观念、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和角色定位等。中国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必须促进国民人格的提升,必须具备有崇高的理想,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较高的耐挫能力等现代化人格素质。为此,全社会必须通力合作,进行人格主体的自我心理调适和社会心理调节,缓解和消除人格中存在的问题,逐步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格素质,以促进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的,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算为现代化的国家。因此,许多学者在研究人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时,都集中在人格问题的研究上。然而,我们国家的国民人格的现状,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不容乐观的,在人格问题中存在着一些尖锐的问题,这些人格问题如果不能缓解和消除,小则会导致个体心理发生障碍。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大则会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对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起阻碍作用。因此,研究国民人格现状对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社会国民人格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代工业社会中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这种境遇给人类带来了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和组织越来越穷于应付而产生适应能力的危机,国民的人格健康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异质文化大量涌入,严重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文化根基。对人们固有的心灵世界产生剧烈震撼。由于人们对外来文化不甚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和潜在功能有所忽视,因此,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整合。这必然会使很多人产生人格冲突。文化撞击所带来的人格冲突主要表现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动荡不安,原有的社会价值观逐渐丧失功能,新的价值观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在这个新旧价值观并存的复杂环境中,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因此,导致国民认知失调,行为失范,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很多人形成了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
(二)社会适应的困难性。如果说十几年前人们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满足于“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生活节奏,那么,十几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每个人则面临着巨大的心灵震撼。社会适应问题、学习就业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以及家庭纠葛问题,随时都会使人们陷入困境之中;再加上诸如金钱诱惑、吸毒卖淫、灯红酒绿、腐化奢侈等社会现象如一股强劲的潜流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格冲突更加激烈。尤其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如升学、择业、择偶和选择生活方式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自由选择的机会,便有了选择时的种种心理矛盾。随着竞争机制被引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诸如竞争机会不均、竞争起点不同等使很多人成为竞争的失败者。所以,日趋激烈的竞争在给人以展示机会的同时,也增大了人们产生挫折感、失败感和恐惧感的几率。
(三)压抑感的强烈。20多年改革开放及社会变迁,使人们的社会位置、地位和身份越来越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原先享有较高政治地位的社会阶层,随着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固有的政治上的荣誉感与优越感逐渐失落;即使是今天在人们心目中仍享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些社会阶层,其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也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种现实处境,使不少人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同时一些原来在社会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人可能会失去自己的优势,而原来在社会结构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人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劣势地位。原来被称为国家和企业主人翁的普通劳动者变为受雇佣者,使原来主人翁的自豪感变为被雇佣的压抑感。行业和职业的社会价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价值差距也越来越大,因而产生社会适应的困难性。
(四)孤独感的增强。受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使人们的自我主体价值和自我需要意识明显增强。首先,婚姻、家庭与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价值主体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婚姻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感、义务感日趋淡化。其次,在现代城市家庭中,夫妻同工同酬,经济上各自独立,互相没有依赖。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下靠子女维系家庭关系的作用明显减弱。情感日益成为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然而以爱情为纽带的家庭有时却没有以义务为纽带的家庭稳定,因为爱情本身有着模糊性、不确定性,容易变动和转移,特别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再次。社会人口流动的增加,人际交往的扩大,增加了异性接触与交流的机会,使一些人程度不同地动摇了婚姻的根基,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感情日趋淡漠,夫妻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家庭纠葛事件明显增多,离婚率大幅度上升,传统的家庭逐渐解体……使昔日有着。心灵港湾”之美誉的家庭逐渐失去支持和凝聚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当自己困难无助时,并不总是能从家庭得到强有力的扶助。另外,社会快速多元化发展造成了亲子两代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这种日益加深的“代沟”使得亲子关系日渐疏离。未成年子女从父母那里过早失去了行为的参照榜样,加剧了该年龄阶段固有的孤独感。
(五)逆反心理的加剧。一个人努力地在付出劳动得到相应的报酬之后,一定会得到满足,使之更加为社会做积极的贡献。但是,在劳动与报酬满足之间还存在着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比较中得出的。横向比较是将自己所得报酬同与自己付出相同劳动、做出相同贡献的他人所获得报酬进行的比较;纵向比较,是从历史的角度将自己现在所获得报酬同自己以前做相同或相似工作所获得的报酬进行的比较。如果说比较结果相等或大致持平,工作积极性就会增强,如果比较结果两者相差甚远.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产生不平衡心理-2j。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竞争机会不均,竞争起点不同,造成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平等。再加上社会腐败现象的存在,一些掌握某种稀有社会资源和从事重要职位职业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各种利益。这些人在现实社会中不必冒险,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大把地挣钱,尽情地享受,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受益不均,致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心理失衡。因此,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不公感和相对剥夺感,他们情绪低落,爱发牢骚,意志消沉,信念动摇,逆反心理加剧,甚至导致人格的变态。
二、现代社会国民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现代社会需要国民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点,这是国际社会专家与学人们都在积极探究的一个问题。当然,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格模式都是其文化积淀的产物,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人格特点都打上自身本土的“烙印”,由此决定了人格特点的多样化。因此,要规范出一种人格特点非常困难。但是从现代化发展现实看,现代人格的特点宏观上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微观上应该符合个体发展的需要。使个体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协调好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所承担的角色,正确估量自己,尽职尽责地工作,力图使自身人格向健康道路上发展。
(一)现代人格特点之一: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并努力为社会的现代化奉献才智。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脱离社会生活而单独存在的个体。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的意义。因而,人所拥有的人格模式也应该最大限度地体现其理想、信念的崇高性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趋向。人格模式的优劣决定着人格主体对社会、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的大小。
(二)现代人格特点之二:应该具有高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现理想和信念的征途上,在完成各项艰巨任务的过程中。困难与坎坷在所难免,这就要求现代人格主体具备高度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遭到挫折打击和坎坷磨难的情况下,不会轻易产生悲观、动摇和畏难情绪。特别是在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和突如其来的困难和不幸面前,能处变不惊,泰然处之。即使身陷困难之中,也能用乐观自信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最后走出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三)现代人格特点之三: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人类社会历经沧桑,从低级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级社会形态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优良人格主体的不断创新。可以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都是人类自身自强不息地抗争和创新的结果。正如江泽民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见创新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重大意义。因而,作为现代的人格主体,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现代人格特点之四:应该具备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一条自然法则。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军事、外交等。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改变落后,带来进步,改变今天。市场经济最大自点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残酷与无情使人的处境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躲避的现实。这就要求现代人格主体在现代社会生活的进程中要参与竞争,勇于进取,发展自己的竞争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以便成为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者和优胜者。
(五)现代人格特点之五:应该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托夫勒在《在第三次浪潮》中强调现代社会人格要具备合作意识,他说:“他们敢于负责,懂得自己的工作与别人合作能承担更多任务,能迅速适应变化的情况,以及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作一致。”现代社会要求人不可能离群索居,要归属一定的群体,不与他人合作是不可能生存的,本来社会就是人生活的依靠,合作是人类谋生的一种行为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没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人要取得事业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现代社会对国民人格的培养策略
对现代社会所出现的人格问题,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开展良好的自我心理调节和有效的社会调适,力图使这些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和消除,使国民人格逐步提升,以促进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对国民的思想教育,推进心理机制的转变。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能泰然处之,把适当的压力看成是生活、工作、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而有的人在压力面前表现为一蹶不振、精神崩溃,以至在生理上造成严重后果。这说明人格矛盾与人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想防止和减少人格矛盾,就要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具体措施如下:鼓励社会成员直接参与改革,帮助他们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为了消除人们对改革的心理阻力,在实施各项改革之前,应尽可能地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能力,做好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推进他们原社会心理机制的转轨变型,激发他们的未来意识、改革意识、参与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投身于改革;重视和加强改革中的信息反馈,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在改革进程中,应注意向群众反馈改革中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要让人们认识到改革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在所难免,但也只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职位之间、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差距是社会发展规律使然,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达到共同富裕需要漫长的过程。
(二)更新社会化模式,塑造现代人格。首先,要更新社会化目标。要更新社会化目标,不仅要使社会成员掌握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技能,扮演好社会角色,同时还要让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等在社会成员头脑中扎根,使之真正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次。要更新社会化方式,要花大力气纠正传统社会化模式中重灌输轻启发,重讲授、重理论轻应用的偏向,提倡双向交流的文化传递方式,增强人们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更新社会化机构。目前,家庭、学校已不再是仅有的社会化职能机构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以及社团、社交群体、工作单位、社区等多种机构的社会化职能已日趋明显,因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加大社会化空间,调动一切环境资源,尽快形成培养现代化人格的仿真、立体、全方位的社会化环境,消除单纯依赖家庭和学校进行社会化所造成的各种“营养不良症”和“社会不适应症”。
(三)倡导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都有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支撑起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在当代中国处于新旧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主导性价值观与非主导性价值观交织并存,必将使人们处于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状态中。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对代表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坚定认可,就会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导致人格矛盾冲突。因此,大力倡导主导价值观,是消除人格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当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但是现在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与计划经济时代有所不同,引入了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忽视个人利益,将追求个人利益视为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而现在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在承认个人利益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倡导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但是也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样的主导价值观必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在面临危机情境时,如能从家人或周围人那里得到理解、同情或从社会组织、群体中得到有效支持,则会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大力发展专门的心理保健和咨询机构。目前,我国应重视现有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培养临床心理医疗人员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并培训专门的心理保障和咨询工作人员。其次,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社会支持功能。在当前社会支持系统比较紊乱的情况下,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支持力是至关重要的。家庭对家庭成员的心理扶助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体无法替代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家庭和睦稳定的条件,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另外还要重视家庭社会关系网对家庭成员的社会支持作用,积极建立类型各异、较为紧密的家庭社会关系网。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又能使家庭一旦遭遇生活危机时能得到必要的支持、扶助。从而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