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大众 社会体育 社会学 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社会学影响的视角,对国内外社会体育发展的背景及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探讨影响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因素。研究发现主要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生活为式、场地没施、价值观念和体育态度。
社会体育在整个体育事业和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社会体育是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体育为之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一、社会体育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体育运动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竞技体育高度发展的同时,国民体育方面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第二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体育热潮,使体育进人了千家万户,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极有社会意义的组成部分,对提高生产力水平、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健康等方面都起到了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体育大致经历了开展创业、呈波浪型发展、十年挫折、恢复发展和全面发展五个历史阶段。社会体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独立的社会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体育又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新中国体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将实现一个大的飞跃。但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国大众参与社会体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二、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制约因素
社会体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始终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挤、文化的深刻影响,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营造着一个基本的社会环境。而社会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规模、速度与水平。
1.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
生活方式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的改变,都会引起个人乃至社会的健康问题。如改变习惯的生括模式,新的模式可能会使身体各系统的输入节律造成紊乱,继而发生一系列的如好睡、疼痛、恶心等病症。
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高达44.7%,而在生活方式中,“不良的消费类型”又占89.1%(其它几项为职业、职业毒害和有害的业余活动)。人们为了根治各种由于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疾病,不得不把体育运动纳入医学的内容构成。美国不仅把有规律地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消遣娱乐活动手段,也看成一种戒除生活恶习的有力措施。在许多大学的健康、体育系中,出现了“生活方式与身体健康”的自我评价系统、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2.余暇时间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余暇时间相对较短,影响了社会体育的开展。由于我国生产力较为水平低下,成为城乡居民余暇时间偏短的根本原因,表现在:①生产时间较长,体力劳动繁重。②用于“与工作(学习)有关联的时间”较长。③家务劳动时间过长。我国居民的余暇时间的活动大多停留在“消除疲劳型”上。社会体育的另外两个层次——“体质投资型”和“消遣娱乐型”参加人数也较少。
3.生活消费水平的差异
体育消费是消费结构中用于改善社会健康状况、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体育消费的增加和发展,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化。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常常反映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体育消费与社会的医疗卫生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有的国外报告曾指出,将医疗卫生经费的十分之一用于体育消费,就可以得到同样的社会健康效果。
4.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居民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公用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以及其它空间(如街道、公园、水域附近、森林等),都是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其质量和数量影响居民的参与。目前,我国社会体育的场地设施情况是不容忽视的。
5.不同参与者的体育价值观及态度
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及稳定的体育态度是促使人们参加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体育态度对个人体育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消极的体育态度则起阻碍作用。而强烈鲜明的体育态度是人们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除了各个民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体育态度与参与者的经历、年龄、职业、家庭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
三、结论和建议
近几十年国内、外社会体育发展的进程,都表明了社会体育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呈现越来越繁荣、发展的景象。国外社会体育的勃兴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其发展路径给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群众的健身意识、体育设施、体育指导者的培养、管埋水平的高低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都影响到群众参与社会体育的积极性。而影响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因素则主要有:生活方式、场地设施、价值观念和体育态度。
针对我国大众参与社会体育的情况,笔者建议如下:建立融文化、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机构;逐渐发展休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为社会体育提供财力支持;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办面向大众的各种健身俱乐部;缩小城乡差距,重视小城镇体育的发展、关注农村体育、不发达地区的体育和社会弱群体的体育;政府要加强转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要利用彩票、基金多渠道筹资;保障困难群体享有基本的体育权利和公共服务,实现体育对全民的关爱;开发有着强大群众基础的地区强势体育,以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我国群众的健身意识,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加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法制建设;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防止其它建筑侵占体育场地,有效利用原有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有效利用;推进体育的普及化、生活化、娱乐化和消费化;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民群众有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体育需求的格局;重视社会体育的科研和国际交流;加大在社会体育科研方面的投资力度,并注重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雷颖,高建平.论我国城市社会体育的发展[j].才智,2011,(12).
[2]杨贵明.美国社会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3).
[3]李立.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条例[n].法制日报,2009-9.
[4]雨新,胡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事业[n].湘潭日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