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加快转型升级 建设幸福东莞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只有与时俱进地转型升级,才能为社会继续有效地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作为东莞“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这一战略,既抓住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顺应了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将对今后东莞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从东莞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旨在探索建设幸福东莞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幸福东莞;进程;转型;升级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也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不仅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而且还要“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否则,“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向共产主义”。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完全排斥人们的正当利益,忽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那就违背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终点站。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将成为东莞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核心。这一发展战略,既抓住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顺应了市民提升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如何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如何使社会经济发展的考量从“血汗gdp”的数字标签到宜居“幸福指数”的人文标签的转型?如何将“幸福”的概念转化为民众切实感受的幸福生活?这些都将是未来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深刻理解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是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大势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继上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等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科学发展面临重要战略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而当今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国内继续演绎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一系列的变化。东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取得了不少骄人的成绩,但是还需清醒地认识到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资源环境压力仍然较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果不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大势,那么,东莞势必会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掉队。只有充分认识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调整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齐心协力促和谐,推动东莞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崛起。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正是抢抓发展机遇、把握发展大势的客观要求。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是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破解东莞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之策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的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实质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使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突出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是我们在应对这场危机中思想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立于不败之地。东莞以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严重打击,企业订单锐减,不少企业昨日还是一派火红,蓦然间变得一片冷清,许多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有的甚至倒闭。产生这样的状况,主要还是因为东莞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为依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没有真正地进行科学发展,没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发展。因此,企业要稳步持续发展,要抵御市场风浪袭击发展,就要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从根本上扭转过度依赖低端产业、过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是东莞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幸福是人民群众永恒的理想和追求。应当说,建设幸福东莞是东莞一方共产党人的“大幸福观”。“大幸福观”就是把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作为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在这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战略,顺应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全市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深刻地感悟到:市委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执政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项,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各级党员干部践诺“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追求所在。
  二、准确把握幸福东莞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幸福与幸福指数
  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也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它以客观实在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幸福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有“东西”让人感觉到。这个“客观实在”可以是物质的,但也有精神上的。很多人认为财富等于幸福。可以说,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等于幸福,但并不完全等于。财富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十分重要,由于金融资产形式出现的财富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容易转化为其他资产形式,更能够满足于人们的灵活偏好选择,因此它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加直接,也更加强烈。在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强烈;但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的增长趋于微弱;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长越小。在收入与幸福感联系的曲线模型中,在曲线下方,表现出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强烈;在曲线上方,表现出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微弱。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长期致力于幸福学研究。他表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但是人们的幸福度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财富因素。
  人们幸福与否,除了基本的经济保障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三个因素:
  一是期望值。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凯尼曼的研究指出,当一个人收入增加时,他就会渴望更高的收入,而这种渴望实现到一定程度时就带来更大的不满足感,因而就越感到不幸福。
  二是适应性。人们通常会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调整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愉悦和快乐性的适应可以减少一个人对不断出现刺激的反应能力。
  三是对比性。主观幸福没有绝对的衡量标准。人们往往拿自己的现有情形和周围相关群体进行对比,特别是在收入方面,从中得到幸福或不幸的感觉。在某些情况下,有两类比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一种是时间性的比较(也就是纵向比较),一种是社会性的比较(也就是横向比较)。

   幸福指数是“福利经济学”的舶来品,其一般用来测量民众对幸福的主观感知。幸福指数可以说是与gdp指数一样重要,它一方面可以监测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又是了解民众生活满意程度的“温度计”、“风向标”。幸福指数是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一种社会事实,或者说社会现象,它体现的是一般民众或特定的社会群体在特定时期主观生活质量的变化程度。同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的生存需求、是否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是否坚持了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以人为本。幸福指数同样也是监测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一定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幸福指数更是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政策制定者即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因此检验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二)幸福东莞的科学内涵
  幸福东莞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化、安全保障、权利诉求、尊严体面、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追求的满足,是贯穿于整个“十二五”发展的核心价值。
  幸福东莞建设,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的目的依归和价值导向,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转型升级增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公平分配社会财富,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好日子,增强幸福感。
  (三)澄清对幸福东莞的几个认识误区
  首先,应当避免将幸福指数与gdp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收入——幸福”悖论是个普世难题。gdp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两者在发展规划和社会政策中各具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幸福指数并不一概排斥gdp。没有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为基础,也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能够关怀幸福,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但决非要在gdp与幸福指数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对全省地级市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幸福感与gdp增长并非正相关。从区域来看,粤东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幸福得分最高;而深圳、广州、东莞等gdp大市的居民幸福感却靠后甚至是排名最后。
  对于普通的居民个体而言,幸福应该是日子越过越好、越方便,很殷实,很稳定,然后才是很宁静,很健康。而目前的大城市恰恰在这些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像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于省内其他二三线城市,但是现代化带来的现代病也很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幸福指数恰恰与这有关。
  幸福感与gdp增长和收入增长有关系,但并非正相关。调查发现,就从收入来看,万元以下收入越高越幸福。在月收入1万元以下,呈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月收入超过1万元时开始出现拐点,呈现递减的负相关态势。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以及目标的实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幸福感呈现逐级递增态势;然而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的欲望出现膨胀,竞争环境开始恶化,这些都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因此,作为后起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当善于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以及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以往发展中的教训,重视gdp又不唯gdp,将gdp和幸福指数等指标互为补充,作为考察社会进步发展的依据。这样才会更有益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并更有助于实现人们的终极目标。
  其次,应当避免简单地将幸福指数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幸福指数概念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在用于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指标时,幸福指数的主要功能在于诊断,而不是用于排序;主要为了诊断政策选择和社会运行是否存在问题,而不是为了对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发展进步程度进行比较。因此,在追踪幸福指数的变化时,主要是看发展是否偏离了终极目标,而不能像大众所关注gdp那样,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指数增长了多少个百分点、以及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中位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所以,应当避免简单地将幸福指数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标准,但可以充分运用幸福指数的功能,对预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选择进行评估和检讨,为现行政策的调整和未来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大力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和幸福东莞建设的进程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全局的重大关系
  推动转型升级,不仅要抓好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更要抓好城市建设,通过改善城市环境、吸引高端人才,为高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同时也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转型”。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实现“惠民发展”的同时,重点统筹兼顾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文化环境。
  1.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是辩证统一的。说二者是统一,主要是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有一定发展速度做支撑;说二者是对立的,主要是指“好”与“快”难以两全其美。
  从东莞的实际看,要清醒认识到,东莞发展的主要矛盾或说矛盾主要方面,是必须更加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过程中,既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要积极消化过去积累的老矛盾、老问题。可能一时的转变会导致经济发展步伐的放缓,但是从长远看,暂时的“稍慢”是为了将来的“更好”和“更快”。只要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过来了,那么再次腾飞就有了新动力,有了新支柱。否则,欲速则不达,最终会因为丧失持续竞争力而永远落伍。
  要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争取又好又快。坚持“好”字优先,并不是不要“快”,而是要有质量的“快”。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东莞科学发展新优势。
  2.处理好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硬实力与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硬实力为软实力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软实力也为硬实力的提升和壮大给予重要的精神导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崛起,不仅在于其由经济、科技、军事影响力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公共政策等的吸引力和同化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人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与幸福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软实力。所以,建设幸福东莞,必须全面提高发展软实力,以此作为建设幸福东莞的深层次支撑。
  3.处理好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经济增长为民生福祉提供物质基础,而增进民生福祉则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而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不能认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改善民生是软任务;也不能认为二者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抓经济就难以顾民生,搞民生会影响抓经济;更不能认为这些年来民生改善达到一定程度了,群众也该知足满足了。改善民生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发展过程。不仅要解决人民吃饱穿暖有住所有钱花,而且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充分扩展群众积极参与社会,表达利益诉求渠道。

  当前,全社会处于矛盾集中凸显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民生福祉摆上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增强社会安全感,建设宜居城乡,维护公平正义,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从根本上夯实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基础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群众基础。
  4.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经济和社会的各项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东莞要担负起探索科学发展新路的重任,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就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勇气、胆识、智慧和操作能力,注重整体设计、重点突破,鼓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围绕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着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民生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国际化营商制度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率先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创东莞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必须选择正确的策略路径
  1.建设幸福东莞,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前提。加快转型升级和建设幸福东莞,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有机整体。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东莞是目的,二者统一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既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物质发展与人文发展的统一,还体现了发展路径方向与发展价值取向的统一。建设幸福东莞,要以加快转型升级为前提,重中之重是转型发展。
  “转型”就要强化科技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深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全面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
  “升级”,就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化现代产业制造中心。
  第一,强化科技引领,建设创新型城市。一要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要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三要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以引进、培养、使用和留住人才为抓手,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性、实用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打造珠三角重要的人力资源配置基地和人才高地。
  第二,推进加工贸易转型。以获批首批“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为契机,积极争取并落实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转型升级服务体系,实现加工贸易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力争率先建成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变经营模式,转变企业形态,创立自主品牌,设立研发中心,开展自主营销,增加国内采购,拓展国内市场,抢占加工贸易产业高端,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塑造镇域特色,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一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按照建设“一中心多支点”组团式城市和“中心提升、东西推进、南北拓展”的思路,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梯度发展,构建“一主三副两支点”的城市空间布局框架;二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保障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一批名镇名村,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三要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树立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城市管理理念,按照“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的要求,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等等。
  2.建设幸福东莞,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给力点。幸福东莞建设,应该是居者有其屋,业者有所事,老者有所养,幼者有所教,病者有所医,而且是切切实实能够让人感受到幸福的存在。要实现居者有其屋,努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要实现业者有所事,就要坚持就业优先,推进就业富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加大自主创业扶持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创业就业能力。要实现老者有所养,就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实现病者有所依,就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完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要实现幼者有所教,就要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前教育,建设健全发达、开放多元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成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3.建设幸福东莞,要以构建东莞特色的幸福指标体系为保障。幸福社会必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它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位一体全面发展之上。幸福东莞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要包括生态文明、精神文化、安全保障、权利诉求、尊严体面、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追求的满足。各级政府要制定建设幸福东莞的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并转化为约束性指标,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综合评价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幸福东莞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来构建。
  第一个层次是物质生活层次,这是生命生存和进化的基础层次,包括经济收入、日常消费、温饱、居住、出行、医疗、生态环境等。第二层次是精神生活层次,包括家庭生活、文化娱乐、广播影视、阅读、旅游、宗教信仰、教育培训等,这些关系到社会的文化土壤、文化发展水平、文化凝聚力、文化辐射力,以及文化生产力即文化实力。第三层次是社会心理层次,主要有安全感(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环境安全等)、满足感、平衡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如心理平衡感主要是凭感觉、直觉,人们在心理上总是要求社会公正、公平,要求机会均等,要求政府有公信力。如果公共政策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竞争环境很恶劣,群众凭直觉就能感受到,因此心理就不平衡,同时也引发安全感、满足感方面的问题出现。第四层次是个人价值实现层次,包括人生目标、社会交往、政治表达和政治参与、事业成功等。这一层次的实现与现实的社会文化氛围、教育背景、政治政策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第五个层次是环境层次,包括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及环保问题)、社会环境(政府机关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社会团体、市场环境)、工作环境(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人文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和谐是幸福感的基石之一。环境问题不仅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根据发展阶段和环境条件,将“幸福”用量化的指标加以体现,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把环境改善的目标进一步集中到“幸福”上,这不仅延伸了我们对于幸福的认识,更实现了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汪洋.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n].南方日报,2011-01-20(a11).
  [2]中共东莞市十二届七次全会: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东莞日报.2011—01—13.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重视林木培育 加快造林更新
    转型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的学生需求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探析
    试论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家庭养老结构变迁
    西部社会转型与发展社会学范式转换
    社会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
    中国经济转型下农村发展研究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论社会转型中伊斯兰伦理道德的社会协调作用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性别与农村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大会暨农村转型…
    转型升级社会政策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