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着眼于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随机抽取中南民族大学回族大学生163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由民族内涵认同、民族外在认同、民族政策认同三维度构成(2)成长环境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水平的重要因素(3)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通过外在表现或与其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社会适应水平。
关键词民族认同 社会适应 回族大学生
1 问题提出
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亲近态度。回族是在中国分布最广的回少数民族,回族大学生是回族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认同状况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回族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各种民族认同研究理论共存的现状,我们从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维度出发,综合民族认同的发展阶段和构成内容,自编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问卷,以期多维度、多学科综合地对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进行调查。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随机抽取中南民族大学回族学生,发放问卷163份,回收问卷121份,有效问卷115份。其中男生59人,女生54人,缺失值2人;来自聚居区的52人,非聚居区61人,缺失值2人;来自城市39人,农村76人。
2.2 研究材料及工具
自编《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问卷》:在访谈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民族认同研究,编制了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问卷,其信效度检验结果为cronbach's alpha系数=0.907。
《少数民族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该问卷由严义娟编制,具有良好信效度,其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72。该问卷由5个分问卷组成:生活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 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过程及信效度检验
我们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问卷的项目,并请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项目评估,最终由小组讨论形成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状况调查的初试问卷。实施预试后,对预测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其信效度,淘汰多重负荷或因素负荷过低的项目,并修改相应项目,最终形成正式问卷。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正式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因素的累积贡献率为49.07%,各项目在公共因素上的负荷介于0.329-0.842之间。我们将这三个因素分别命名为:对民族内涵的认同、对民族外在表现的认同、对民族政策的认同。
3.2 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
对性别、生源地、父母民族、聚居地、父母受教育水平(以下简称背景变量)在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回族大学生的父母民族、聚居地在民族认同水平上均有显著差异,回族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在民族认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3.3 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在民族认同水平与社会适应水平间进行考察,同时也考察民族认同的三个维度与社会适应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二者在总分水平上无显著相关(r=0.014),但在二者的不同维度上有显著相关。将民族认同水平按照高低分的前27%进行高、中、低分组,并与背景变量共同列为自变量,社会适应列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生源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主效应显著。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与父亲受教育水平以及聚居地产生共同交互作用于社会适应水平。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社会适应水平随民族认同水平上升而上升,高民族认同组的社会适应水平高于中等民族认同组,中等民族认同组的社会适应水平高于低民族认同组。
4 分析与讨论
4.1 民族认同由民族内涵认同、民族外在认同、民族政策认同三维度构成
如前人研究结果所述,民族认同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划分,还能够涉及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民族认同的态度倾向等等不同研究方面。本研究经过分析,最终确定了对民族内涵的认同、对民族外在表现的认同、对民族政策的认同三个维度。在实际应用的检验中,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信效度。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同,在中国研究民族认同更需要在民族融合大背景下考虑到各民族文化形成发展的独特趋势。这也是研究者们提倡的民族认同研究本土化对今后进行民族认同研究的启示。
4.2 成长环境是影响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水平的重要因素
有研究者在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研究中发现,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本研究发现,环境变量对民族认同、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父母对于回族信仰的坚定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民族认同水平,成长在传统的穆斯林家庭的同学民族认同水平较不太严格的家庭来说较高。来自聚居区的回族大学生受其周围环境影响,会严格遵守穆斯林的要求,他们的民族认同水平较非聚居区的同学高。在对父母受教育水平的事后检验中,我们发现,随父母受教育水平的上升民族认同水平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国家提倡的民族融合政策的接受程度越高,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汉化”现象产生。因此,他们的民族认同水平相对较低。
4.3 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通过外在表现或与其成长环境的交互作用影响社会适应水平
研究发现,高主流文化认同态度与较少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呈显著的正相关,而高本民族认同、低主流文化认同的态度,有较多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有研究者通过对维吾尔族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发现,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民族认同越高社会适应越好。
总体上来说,民族认同水平较高的同学社会适应水平较高。对民族外在表现的认同与社会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宗教信仰所特有的日常行为方式,在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外在表现因素。在交互作用的检验中发现,民族认同水平会与生源地、父亲教育水平交互作用于社会适应水平,这对于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是一个重要启示,除了考量单纯的民族背景变量之外,还要考虑其他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滕星,张俊豪.试论民族学校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7(4):105-108.
[2]hinkle,taylor, fox-cardamone,crook s. hinkle, l. taylor, d. l. fox-cardamone and k. crook, intragroup identificationand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a multi-component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9.28:305-317.
[3]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7(2):32-36.
[4]秦向荣,佐斌.民族认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结构和状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37-41.
[5]郑晓云.文化认同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8.
[7]张莹瑞,徐海波,阳毅.民族认同在民族间态度中的积极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09(6):1344-134.
[8]李忠,石文典.当代民族认同研究述评.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3):24-28.
[9]王亚鹏,万明钢.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3(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