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增加,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从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两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关键词:高校 资助工作 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最近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获得了改变一生命运的机会。但与此同时,日益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让一名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国家和高校的庄严承诺,在现实中各高校也认真实施了这一政策,但要进一步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究资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创新适应新形势下的资助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基本情况
目前,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约占在校大学生的25%左右,西部高校由于生源等原因,这个比例还要高些,基本情况可以概括为基数大,数量多。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经济资助,要从受助学生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经济帮扶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他们思想素质、理想信念、竞争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援助。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情况
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实施后,全国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其中还包括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措施。特别是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地方财政拨专款以及各高校在事业经费中按照国家要求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经费就高达500亿元,达到历史之最。另外,各高校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还建立了很多资助基金,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不足
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资助总额度和资助面还不够。由于全国大学生基数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数量多,这方面的矛盾始终存在;2.资助工作与人才培养结合不够。资助工作不能就资助而资助,要不断创新资助工作理念,站在实现教育公平、实现科教兴国,全面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来完成,要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拓展资助工作;3.资助资源效能发挥不够。应该充分挥资助资源功能,丰富资助工作内涵,不断创新资助工作机制,进一步梳理各项奖励、资助政策,确保政府、学校和社会设立的各类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政策及措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确保各项资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不断创新资助体系与资助机制,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一)树立资助体系的创新理念
从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和经济困难学生的真正需求来看,他们需要的帮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要彻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必须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理念。
1.多轨资助理念。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这是一个不小的数量。要完成对他们的资助,没有一个相匹配的资助总量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多轨资助理念,建立以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为渠道的多轨资助体系。
2.多项资助理念。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素质提升、技能增强、心理辅导等帮扶。学生这些多样化的需求,又总是交织混杂在一起的,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就可能造成“只扶贫,不扶志”。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多项资助理念,建立以经济支持、能力支持、目标(信念)支持、信息资源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资助体系。
3.资源整和理念。在目前,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资源层次、数量、特点和效用都参差不齐。科学有效地进行资助资源整合,树立资源整和理念,更大地发挥资源整合后的效用是完善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二)建立资助体系的创新措施
1.多轨资助。多轨资助就是要求建立以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为渠道的多轨资助体系。其中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助,减轻学校的压力。
首先,高校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各种助困奖学金。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科技转化合作单位及毕业校友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此外,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设立“服务契约奖学金”,使受资助者接受指定的培训,毕业后从事指定的工作,作为对出资者的回报。
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吸纳校外资助不仅是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学校还应该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优势,组织学生在校外设立勤工助学基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的资助。把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与助困工作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多赢。
第三,高校可以和政府、企业合作,在社会企业设立“贫困助学基地”,帮助部分贫困生亲属解决就业岗位,同时为贫困生提供假期社会实践机会。这种资助方式受益面广、受益时间长、解决贫困本质、起到了使参与贫困帮扶工作各方多赢的效果。
2.多项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素质提升、技能增强、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帮扶。原来的资助模式主要针对学生个体经济资助,没有涉及能力支持、目标(信念)支持和信息资源支持等,鉴于以上不足,应该在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尝试试行对学生团体的资助模式,以奖励来淡化经济资助、强化其他各项支持。
首先,建立班级整体资助制度。可以对经济困难学生占多数的班级实施整体社会资金救助,鼓励整个班级奋发进取,整体进步。这样既有效地使用了社会资助,也扩大了社会资助的社会影响,同时也避免了社会救助过于分散,不能达到社会资助本身预期的社会意义。
其次,建立创业团队制度。很多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他们打工比较零散,不成规模,收益也很少。学校应该在资助体系中为他们搭建打工平台,鼓励他们以打工为基础积极创业,形成创业团队,同时对这些创业团队学校应给予适当的资助并进行指导,这样可使经济困难学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融入集体,感受团队生活的快乐,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缓解自卑心理。
3.资源整合。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必须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出发,不断优化资助体系内部结构,整合社会资助资源,扩大民间资助渠道,促进资助基金的可再生增长和利用率。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具有竞争性的奖学金、具有自主性的勤工俭学等积极资助方式;探索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途径和方法,扩宽学生贷款的种类和形式;积极拓展参与多元化的资助形式。
三、创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机制
(一)树立资助机制的创新理念
科学有效地利用好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资源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按照原来那种无偿资助、简单给予的方式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容易使学生形成“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更发挥不了资助工作的效用,为此就需要创新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机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