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脉息微弱,这与重道尊师的现代倾向不无关系,也与社会、家长乃至学生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不无关联。教育非其所愿或“知识改变命运”信念的动摇,一些迷惘的学生甚至家长即表现出对教师的不满与刻薄,甚至挑剔乃至人身攻击。师道尊严的重视与重构尚需社会的理解以及教育从业人员的耕躬力行,而国家和社会在构筑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地中也不得不对此进行必要的更多担当。
关键词:师道尊严;转型社会;自我实现;社会担当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教育的规模与质量,而教育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尊师重教名至实归的程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倍感效率与公平的纠结,教师奉献的多而收入偏低,使得放言热爱教育不容易;教育未能尽如人意时,家长及社会的指责与非难常常令教师倍感委屈与受辱;教育教学中良言劝告学生却招致不满事端,而制止学生课堂违规却引来肢体冲突甚至暴力事件,这些都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乃至教育管理的困惑与不解,它困扰教育的同时,也败坏着社会尊师重教的风尚,动摇着知识经济的基础,威胁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
一、师道尊严及其现实困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道者,教化之诸事理也。尊严则指尊贵而庄严的地位与身份。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其言传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然而,现代社会多理解为教师以其忠诚奉献的敬业精神、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修冥理顽的育人能力赢得受教者本人及家长乃至同仁或社会的敬仰与尊重。
自古至今,教师倍受肯定与赞誉,只因教师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经验、技能及其智慧的传承上的重要作用。与天地并列,与君亲相行,足见古人对教师的尊崇与敬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荀子从国家兴亡角度倡言尊师重教的必要与重要。《礼记》曰:“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王朝高度重视教育,赋予教师以崇高的社会地位,如君主须礼遇教师,而其师则可免君臣之礼。为使学生尊师敬长教化于心,历代统治者制定了受业、作息、进退、应客、洒扫等学规,让“尊师重道”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血液中,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习俗与文化。这种传统至今依然残存于许多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崇尚文化与文明的根本。
教师在中国古代具有崇高的地位,但是,我们对现代社会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们业已形成的历史观念层面上,尚需具体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教师的实际地位。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国教师的职业地位一直处于尊卑相悖、关系错位的背反境地。现代社会的实证表明,一般而言,本当尊师重道如今却重道尊师,寓意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还是突出道技的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这种思想倾向必然使教育出现诸多的分裂现象,体现在教师身上精神富有而物质贫乏,看似受尊敬而福利待遇彰显不足,家长社会寄教师过高期望而提供的条件与环境有限,学生尊师徒有虚名实际上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就是上帝,所谓“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其极端化可见一斑。自从有了“跑跑”、“不管”、“剽窃”等绝大多数教师的忠诚与奉献被极端地以偏概全了,师道尊严已经到了少得可怜的地步,至于教师感化顽固弟子的无奈屈膝一跪,师道尊严已经彻底破败扫地了。
二、当代中国师道尊严寥落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且携带着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信息,终成最后呈现的结果。当代中国的师道尊严,叩问其现状与成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成因。
(一)现代史上文化教育革命对师道尊严的摧毁殆尽
20世纪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在倡导民主与科学的同时,高举反对封建礼教、宗法观念及封建专制的大旗。而运动中的某些非学术化倾向,在客观上促成了现实中反孔灭儒的文化破坏。“自新潮澎湃,盲从之少年,习焉不察,遂共以孔子为迂腐陈旧之偶像,……若武汉湘中等地,摧毁孔庙,斩杀儒者,凡令人疑其为反对文明社会,匪特反对孔子而已。”经过这场反孔灭儒的新文化运动,孔子在国人心中已残存些许,而“夫子”的传承者也饱受株连。至于解放初期,“臭老九”的称谓则表明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秋风扫地了。20世纪70年代,北京小学生的一封对师道尊严不同理解的来信,被指令由《北京日报》进行摘编并添加编者按语之后公开发表,随后《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转载与转播。于是,全国各地中小学迅速掀起了“破师道尊严”的运动,许多学校出现管不了、教不了、学不了的混乱局面。小学生的作为原本没有深意,而小学生日记的恶意炒作却掀起了新中国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革命,它在颠覆与破坏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的尊严与地位已经被彻底挫败与辱没了。当然,伴随师道尊严的被沉没,读书无用成为那个时代最时尚的革命选择。当年激情澎湃的青少年在这场革命中摧毁师道尊严的同时,也就铸就了自己激情流变的人生定格。
(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地位的日渐提升以及师道尊严的渐次回归
1977年起,中国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邓小平提出,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伴随新高考制度的施行以及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在莘莘学子无不渴望读大学、做骄子、成人才的社会风尚下,从业教师的地位与尊严逐渐变得荣光起来。但是,要象传统文化下那样的尊贵显要是不现实的。就是一个教育经费达到当年gdp总量的4%的承诺掷出多年但至今没有兑现,而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收入恐怕至今在许多地方尚难明致实归。
(三)市场经济下师道尊严的自我摇摆与流变
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以及金钱万能等思想徜徉于社会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教育领域。痛感横向比较下收入的差异,反思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得失,一些教师不免定力不足而心浮气躁,内心矛盾而行为无措。有感于收入待遇偏低的从业教师直接流出教育行业,或者违规进行从教和经商的两栖类活动,而无力涉足商业经济领域者也出现了心境的定力不足而敷衍塞责;在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出现了教育教学看重智力教育而轻视品德养成、疏于批评教育而操持体罚增多、细致耐心不足而浮躁激进有余、有教无类弱化而重点教育增多、创新创造乏陈而抄袭拷贝猖獗。在受教群体不可避免炫耀家庭与社会的一些偏颇思想尤其是权贵意识、金钱观念时,其轻狂而目空一切的举止,不能不使一些教师痛感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媚权侍富的卑琐与人格试图挺立的分裂。在教育教学迎合家长以及社会期望的与时俱进中,集体环境下的赏识教育和快乐学习难负众望时,来自家长与社会的指责甚至非难使教师倍感委屈受辱。教师制止学生课堂不轨行为居然受辱猝死,而老师制止学生上课下棋,竟被惹事的学生压在地上,事后,惹事学生竟然说,老师应该列入服务行业,学生就是上帝。频频发生的辱师事件以及为感化顽固弟子而无奈屈膝跪教的事件,已令人痛感中国教育的脊梁是否依然挺立?教师完整的人格是否依然安在?师道尊严是否依然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