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社会学论文 >> 其他相关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农村研究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伦理道德论文   其他相关论文   档案管理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社科期刊
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规划思考
摘 要:人本主义规划思想是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潮之一。本文首先追溯了人本主义规划思潮的渊源及其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体现,归纳了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基于此提出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建设建议。
  关键词:人本主义;思想;城市规划
  随着21世纪城市时代的来临,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新时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日渐严重的城市问题往往归因于城市规划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城市规划师不得不思考新世纪城市的走向。l·芒福德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曾经提到:“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该是关怀人、陶冶人”。吴良镛先生在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草拟的“北京宪章”的诠释中强调:“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人的因素,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将人的因素放在技术的中心位置”。此时,人本主义规划理念再次表现出了它的魅力。
  1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潮的发展
  人本主义(humanism)思想发轫于古希腊时期的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经由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的异化,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比较系统的思想形态。各个阶段的人本主义虽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们都是倡导一种人本精神,都是围绕着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而展开的。理性人本主义主张追求科学知识和人类智慧,而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主张人的非理性冲动和绝对自由的人本精神。
  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爆发,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城市人口、规模和职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的同时,城市人口却增加了340%。然而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随着城市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发展速度的增长,城市出现了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城市开放空间消失、房屋品质下降和城市过度拥挤问题,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在一些城市开展了城市清洁运动、拯救城市公共空间运动、贫民区改造运动、城市美化运动等一系列改造运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出现。
  自从近代城市规划产生之日起到现在,城市规划思想也出现了不止一种,但是人本主义思想自从在1898年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里有集中体现以后,一直受到历代规划师的重视。在以后的各主要城市规划理论中或多或少我们都能找到人本主义思想的痕迹(表1)。e·霍华德、p·盖迪斯和l·芒福德也并成为近代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三位大师。
   表1城市规划的几个重要理论及其人本主义思想体现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全球进入了城市和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科学技术、生产力得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城市建设也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整个世界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城市和区域规划中愈加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规划从人的尺度、人的需要、人的情感和人的知觉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等方面出发,编制出真正符合人类需求的,能达到“富民”目的的合理规划。
  2人本主义规划的思想内核
  人本主义,其主旨是确立以人为本思想的核心地位,即一切以人的权利和利益为最高原则的核心地位。凡是一切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价值的规划理念都应当得到弘扬和肯定;反之,任何有违人的意志、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的规划观念与行为,都应当受到限制和改变。因目的只有一个:使任何规划手段都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工具,服务于人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2.1人本主义规划的反思
  从根本上来说,人是城市也是城市化的主体和核心。城市因人而诞生,因人而发展。但具体到以何“人”为本,实际规划中往往表现为以“少数人”还是以“多数人”为本、以“强势群体”还是以“弱势群体”为本、以“当代人”还是以“整个人类”为本、以“城市人”还是以“全杜会人”为本等的争论。
  事实上,“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资源”,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共识。城市规划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其价值导向应该是社会公平和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考虑当代人,还要考虑子孙后代),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维护代表全体“社会人”的最广泛利益。
  2.2人本主义规划的思想内核
  概括起来讲,人本主义规划思想主要包括如下核心内容:
  2.2.1 强调规划过程的公众参与。由于规划过于依赖规划师自身的技术和思考,往往容易导致脱离城市发展的现实,在这一问题被广泛认识的基础上,公众参与被提出并推广开来。公众参与使自上而下的政府的管理行为成为公民自下而上的自我管理,它使传统的冲突管理规划(conflict management)转化为协调合作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如今公众参与得到了规划师和公众的一致认可。人本主义规划提倡规划为全社会服务,认为城市不应该是既成事实而无法更新的居所,市民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去创造他们所需的环境。要从“为城市而规划”转向“为大众而规划”,使规划更好地符合市民的意愿,鼓励市民积极而有效地参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的整个过程,这对于提高城市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将十分重要。
  2.2.2 强调通过规划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人本主义者认为人际交流产生的文化是城市的本原。文化的交融贯通与多元化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单一化是愚昧而乏味的。城市应反映出市民不断递进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以证实其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与模式。因此规划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一方面,应着力保护原有城市整体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的研究发掘较为明显的地方性风格特征,应用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对一些新体量建筑和社区应远离旧城特色区。
  2.2.3 强调塑造宜人尺度的场所空间。城市归属感的产生是城市发展走向有序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寻求的目标。人本主义规划思想不仅强调城市整体环境的宜居性,还强调“人”的场所塑造的主题思想,认为城市应是一个可增加人生经验的活动场所。提倡城市建设应为连续渐进式的小规模开发,认为城市发展建设是一个连续渐进式改变过程(而目前许多城市盲目追求“大开发”、“大建设”违反了城市建设为“人”服务的观念),而不是激进的改造过程,城市是生成的,而不是造成的。强调向城市过去的建设经验学习,从地方性的传统中借用如市民广场、乡土建筑或建筑小品,将这些从过去引用的内容转换为现代设计手法,使场所具有宜人的空间尺度。

  3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规划建议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6.6%,全国设市城市已达655个,拥有6.22亿城镇人口,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共122个,中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城市规划活动也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如火如荼。然而,在这种高速大规模的发展进程中,隐藏着诸多的危机与问题。我们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规划理论,尤其是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应用。
  3.1转变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回顾传统城市规划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布局为核心任务,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指导思想突出表现为“经济利益至上”。然而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性、多元性及开放性的过程,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规划。因此统城市规划模式虽然对城市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无论是规划师还是管理者都没有将其放到真正重要的地位。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规划模式必然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的不稳定。如今,人们已直接感受到漠视环境所带来的昂贵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也正因为如此,重新审视传统的规划理念,探索新型的规划思想已显得越来越迫切。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探寻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知识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共识,这种思想应在我国未来快速城市化中加以重视。
 3.2以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和核心。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往往会让人赞叹不已,印象深刻;反之,缺少文化内涵、千篇一律的由钢筋混凝土建筑构成的城市,会使人感到索然乏味。传承地方文化,是以书写城市发展历史的人为本;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则是以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文本。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必须以塑造城市形象、创造宜居环境为导向,致力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并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创造包含文化内涵的物质形态与城市特色,在是民心目中建立一个引以为荣的伟大城市形象,成为增添城市活力及经济发展的真正驱动力。
  3.3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
  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镇化往往注重大规模的物质环境建设,而忽视城市软硬环境对人们行为、心理的支持,平铺直叙的空间形态也削弱了城乡的独特魅力与吸引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回到“人”本身,从人的需求出发:人的基本需求在于“生活”,健康的生活空间是实现人性城镇化的基础所在,这不仅需要城市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空气与水,还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住房、便捷的工作地与配套服务。人的社会需求在于“交往”,友好、紧密的社交网络与多元的公共空间支持是人性化城市的突出体现,通过滨水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等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建构优质社会网络。人的精神需求在于“文化”,具有强烈地方性与场所感是人性化城市的精髓所在,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关注对传统城市空间、老街区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胡敏中.论人本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2]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 唐历敏.人文主义规划思想对我国旧城改造的启示[j].城市规划汇刊,1999.4
  [4] 周俭.现代城市设计的环境与空间策略[j].城市规划,1996.8
  [5] 胡纹,段永辉.走向生态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1998.3
  [6] 张继刚.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0,7.
  [7] 王钺.归属关系的转变——一种城市规划及其变革的目标[j].城市规划汇刊,1997.5
  [8] 王宁.回归生活世界与提升人文精神[j].城市规划汇刊,2001.6
  [9] 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 刘荣增,崔功豪.社区规划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背离与统一[j].城市规划,2000,4.
  • 上一篇社会学论文:
  •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
  •  更新时间:
    企业人本管理的辩证思考
    基于CPLD/FPGA器件的自动增益控制的探讨
    基于AD9854的线性调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基于LQR—PID的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电子技术的变压器下的OF电缆系统改造分…
    基于智能手机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教学
    基于戴布拉图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评价
    基于评价理论的《纯真年代》中埃伦的话语分…
    基于岗位群的递进式—模块化高职课程体系构…
    基于校本教研的教师专业发展文献综述
    基于移动设备的图书馆发展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抽穗期QTL定位及上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