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坚 罗艳玲 庄巍 顾世辉 李运
论文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5、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2、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等。但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规则对参与者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并通过仲裁、舆论、大众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说,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各种行为能力、方式、规范等模式。然而行为规范培养是青少年具有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经常重复并加以控制的体育规范训练,这一训练可视为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化的模拟训练。
3、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侧发展,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包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和交流,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将会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介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根据迁移价值理论,人们常把体育中的价值观迁移于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如:体育暴力事件、不公平竞争、体育明星各种丑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体育两种体育形式在人生目标、自我认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身体行为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上因素。
4、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角色习得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角色承担的过程”。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将体育运动看作社会化体验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因此,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体育角色的习得,可使学生明白一个角色的担当必须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使其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5、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化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社会化是个性获得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的现实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个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群体而实现的”。而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是在各种形式的群体中度过,其个性的发展时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如果群体水平愈高,则愈有助于其成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还表明运动体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对儿童具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作用,“儿童如果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总之,体育社会属性对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结论与讨论
1、在素质教育深人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忽视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和变革,进一步发掘体育的社会属性,并与其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营造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3、体育运动被看成为形成社会化经历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体育运动在项目、团队和情境上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不同的体验。
4、青少年个性社会化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同样,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5、体育的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的习得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都是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6、体育社会属性的良好体现对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应不断完善对体育素质教育的发掘和改造,以便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展现其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的身心培养的积极作用。
7、正如运动的体验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极其广泛的一样,体育对于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因此,我们需要过滤、整合体育社会属性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才可能避免体育社会属性中负面因素给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利用体育社会属性实施素质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