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化;体育的属性和功能;体育制度改革的层次性
论文摘要:中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以叶传统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作为前提。由于体育事业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本身的多功能、多属r陕特征,决定了它的改革取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呈现出层次区分。同时,应坚持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确定体育制度改革取向所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体育事业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密切的联系,使得我们在进行具体的体育改革之前.需对其基本的制约和决定因素作出深人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确定体育制度改革的取向起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育社会化的要求
随着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社会化,即不仅生产社会化,也包括在这一基础之上发生的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社会化,以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等所有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整体化的过程和趋势。而体育的社会化就是现代社会这种整体性趋势在体育领域的反映。
所谓体育社会化,是指体育自身各个部分之间,以及体育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日益密切,越来越整体化的发展过程态势。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不仅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过程,一项独立的产业,自身结构日益复杂。社会作用不断增强,而且,由于社会和个体对体育的需要日益增长,致使体育日益融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之中。
资本主义大工业在造成高度分工的同时,也造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马克思指出:大工业中“分工的特点.是劳动在这里已完全丧失专业的性质。但是、当一切专门发展一旦停止,个人对普遍的要求以及全面发展的趋势就开始显露出来。”大工业及其发展不仅造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提供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劳动关系和工人的职能都不断变化、劳动者在不同的岗位上不断流动,这就造成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又提供了个人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闲暇时间;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交往的扩大形成了新的社会概念,其中包括新的教育、文化和闲暇生活观念。如何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体育社会化不仅能促进社会其它各个领域乃至社会整体的发展,而且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手段。甚至、我们认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体育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各项文化生活的需要,应当是包括体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的根本目的。由此、体育社会化及其包括的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我们思考体育体制改革乃至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约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状况制约体育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和体育关系的基本道理。由这一道理可以引伸出的是: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对体育的发展状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一国的经济体制选择对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向也具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到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一直到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变化发展的这一轨迹,我国体育体制也随之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改革的初期寻求社会赞助、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鼓励企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到探索社会办体育为主以及走协会制和俱乐部的道路的历史过程,无不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对体育体制的制约作用。因此,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树立全新的思维方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作为基本手段,来更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方法更新观念来开展体育制度创新工作,从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则。另外,我国体育运动项目要走向世界,必须借鉴实践证明是完全成功的、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发展体育事业的方法和手段来办体育。
(三)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是一种计划型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过很大的作用,但也带来诸如国家包得过多、过死、效益不高,经费短缺,人才缺乏,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体育行政部门政事不分、政群不分等长期难以解决的间题和矛盾,其中最重要的,带有全局性的矛盾有两个方面:
其一,体育事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垂直管理体制下,体育资源基本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地垂直配里的,各体育机构、各地区之间很少发生资源横向流动关系,造成体育事业内部缺乏整体性。各部分处于相互脱节、隔绝和封闭的状态。由于现行体制没有建立起运动人才的流动机制,各地、各单位对运动人才实际上是搞“地区封镇”、“划地为牢”。教练员和其他体育科技人员的状况也是如此。
其二,我国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对体育的供给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在艘身体育和娱乐体育方面的需求呈不断增长之势。另一方面,我国仍是一个经济上的穷国,近十二亿人口.体育事业的起点低,底子簿。我国每年体育事业经费大约在十几亿元,即使全部用于群众休育,人均不过一元左右。长期以来、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基本上是免费的。因此,这样的体育管理体制如果仍由其继续保持下去,其结果只能是,既无法满足人们对体育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也无法完全满足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需要。
二、体育制度改革的层次性
如何探索我国体育制度改革的思路?对此的认识和主张很不统一。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当以我国体育事业的性质和功能作为起点。
(一)我国体育事业的属性和功能
长期以来,体育是被单纯作为社会公共福利性质对待的。既然其本质是一种杜会福利,理应是社会无偿提供的一种服务,在经济来源上完全靠国家的财政拔款来维持。拘泥于这样的认识,在近几年讨论“体育是否可以产业化”问题时,有的同志强调指出:体育的公益福利性不容随愈改变、经济越发展,体育事业公益性、福利性部分的比重越大,这才是社会的进步,因而主张体育事业不应当产业化。与此相对立的另一极端观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应走全面经济化的道路。将事业型的体育机构全部都转变为经营型和企业型机构。
笔者认为,体育事业的福利性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既有福利性。又要有经营性。应当按照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大力发展经营性体育,实行一定范围内体育劳务的商品化来创造收人,这不仅起着朴体养体的作用。也是带有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性的问题。这一点已被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的实践所证实。上述认为“体育不可产业化”和“体育全面经济化”的两种观点,是只看到新时期里体育的某一方面属性而得出的认识。是以偏概全。
再从体育的功能来说。由体育的目的(增强人民体制、为国增光)和属性所决定.有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种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产业化进程。有助于体育为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加强,但与此同时,体育的其它功能也在增强。我们应该从体育的多属性和多功能出发.来思考体育改革的总体内容和构架。既不能把体育与经济相等同,使体育整个经济化和商品化,也不能只见其它功能而不见经济功能。
(二)体育制度改革的三层次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整个体育划分为若干类型。各类体育事业的改革内容和力度是不一样的,由此,体育制度改革工作也就具有了层次性。我们赞同体育理论界有的同志提出的见解,即应当把体育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体育进人市场、体育进.人市场经济区别开来,三者所表示的状况及含义是有区别的。由此,我们把整个体育划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指那些单纯具有福利型、公益型的体育单位.以及一些竟技体育项目、体育集训基地和一些高水平的运动队。对这一类机构的管理主要运用计划调节手段.所需经费基本由政府支出.其体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要服从于国家体育战略的需要,但在新体制下,这一类体育机构也需要进行经济核算。受价值规律的制约。第二类是指一些体育场馆、运动训练设施、体育科研机构、各级体育学校等。在我国现阶段,这一类体育机构和单位,一方面服从国家的计划机制的调节、为保证既定体育战略的实现,无偿地为体育事业提供各种服务,政府为此而每年计划拔给一定经费:另一方面,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这些体育单位也可以面向市场,通过挖掘资源潜力.转化为各种有效的劳务产品和精神产品。进人市场为社会提供各种有偿服务,以此来补体养体和发展自身,这也就是受着市场规律和机制的调节了。因此,对于这一类体育事业来说.改革以后的管理体制应是。既保留有计划调节的内容,又增加了市场调节的新内容.这些体育机构可以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半进人市场经济。第三类体育事业是指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以及职业运动俱乐部,以营利为目的的高尔夫球场等高档的体育娱乐设施。根据这类体育的特点,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显然已完全不能适应.其单位和机构应当由事业型转变为经营型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直接进人市场经济。政府对这类体育机构的管理。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过渡,即由管理经费.组织体育活动,转变为制定规则、管理体育市场.让其按照市场需求去组织各种活动和配置资源。
(三)体育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体育事业作为上述划分,根据各类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提高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其经济效益。所谓提高体育事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消耗,创造出更多的有用成果,以较少的投人获得更大的产出。体育事业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公益性的属性和特点,决定了所发挥的社会效益是带有全局性的和影响探远的。因此,对于上述的第二、第三类体育机构来说,在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过程中绝不能妨碍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样地,对于上述的第一类体育机构来说.在发挥社会效益和显示民族素质及国力过程中,也应注意其经济效益。使每一单位的投人,能产生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当设计出能够衡量体育机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不同类别的体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应当有所区别。